用生命見證“愛你的鄰舍”

—訪”希望之家”有感

陳思伊

過去一週,帶著孩子們去了一回緬因。我們這次不是去度假,不是去享受陽光海灘、品嘗美味龍蝦,而是去一個叫“Hope House”(希望之家)的地方參加志願者的服務,這對我們一家來說是一個難能可貴的經歷。

“希望之家”位於緬因州的 Lewiston(路易士頓),那裡不靠近海岸,驅車從 Lewiston到著名的Portland 海灘還需要近一個小時。Lewiston曾經是一個磨坊工業小鎮,但是由於工業轉型,幾乎所有工廠倒閉。我們開車進入 Lewiston 時就看到沿街的廠房一幢幢都被釘上木條的蕭條景象,路上人煙稀少。由於工廠關閉,很多人沒有工作,連帶出現家庭破碎,犯罪頻發。性侵犯罪案件屢屢發生,據介紹那裡大約三分之一的孩童還掙扎在溫飽階段。

Lewiston也是一個非洲難民聚集的小鎮,政府將難民安置在這裡,其中最多的是索馬里難民,Lewiston是全美聚集索馬里人最多的小鎮,人口占小鎮總人口的20%。索馬里是一個伊斯蘭教國家,充滿戰亂、饑荒,在那裡很多男人有四個妻子,而每一個妻子都有很多孩子。當他們進入緬因,被當地政府要求每個男人只能有一個合法妻子,因此很多的婦女便成為了單親媽媽,一個人撫養7、8個甚至10個孩子。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滿低收入家庭和難民的小鎮,“希望之家”如一顆發光的明星照亮著漆黑的夜空,給了當地人生活的希望!

“希望之家”的創始人是一對虔誠的基督徒夫婦 Bruce 和 Jan,他們的家鄉在加州洛杉磯。當看到Lewiston有這麼多缺乏和需要時,1984年他們就毅然決然地舉家搬到了緬因,建立起“希望之家”,免費為窮人提供食物、衣物,為懷孕的母親做檢查,教導和幫助他們育兒、健康等方面的知識,陪伴和安慰那些受過傷害的破碎靈魂。

有上帝特別的呼召,這對夫婦用愛和關懷建立起一座橋樑走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傳遞上帝的愛。他們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房子破舊沒有空調,兩人每天忙碌在別人捐獻的一座廢棄的教堂裡。他們用心地佈置那座廢棄的教堂,把它打造成充滿加州陽光氣息的咖啡館,鋪上鮮豔的彩色桌布,安設舒適的沙發,給孩子提供閱讀、玩耍區域,給成人有可以喝咖啡、聊天的休息環境。

走進“希望之家”,門口的歡迎臺上擺放著一個用各國語言寫著“朋友”的標牌。當看見自己國家的語言,相信每一個人都倍感親切。Bruce和Jan非常仔細佈置每一處角落,雖然牆邊堆滿了裝捐贈物資的紙箱,空氣不流通的倉庫卻因著每一處細節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們的愛心。杯子上的字句、牆邊的擺設,甚至廁所的玻璃窗都是那樣充滿愛意。

副堂還有一個房間,那裡放著“希望之家”收集到的所有捐獻來的衣物和生活用品。他們把每一件衣服根據成人、小孩、男、女分類,在衣架上整整齊齊掛起來的。難民雖然是免費來領取,但是他們更像是在商店裡購物。Bruce和Jan從來不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地施捨,而是要讓被幫助的人更有尊嚴感。

咖啡館邊上的房子也是別人捐獻給“希望之家”的,Bruce和Jan同樣地用心收拾、裝飾,其中一間房間用來作為診所接待懷孕婦女,其他的房間用來給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志願者居住。我們還未到達,他們早已給每一個房間每一張床鋪好床單,冰箱裡放滿食物,他們的體貼甚至超過很多以盈利為目的的“Airbnb”。

我們一家跟著我們的團隊一起體驗了Bruce和Jan的工作。每週三“希望之家”有 Market Day(集市日),那一天附近的居民都會來到這裡領取食物、衣物。而我們的工作,是從前一天開始的,弟兄們開車到 Food Bank(食物籌集庫)搬運一箱箱的食物回來,然後分類放到指定的位置。那一箱箱的食物都很重,Bruce出發前特地來提醒弟兄們搬運時要小心自己的腰。我們的弟兄們都是二三十歲、身強力壯,而這個已經當爺爺的Bruce也是每個星期都參加搬運。

姐妹們要負責將一箱箱各處捐贈來的衣服掛到衣架上並且分類掛好。看來似乎輕鬆,真的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房屋老舊、不通風,屋內沒有空調,總有些悶熱,再加上捐獻來的衣物都是舊衣服,整個房間裡彌漫著一股發黴的氣味。我們在裡面工作久了,都必須輪流出去透透氣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而這對夫婦,他們幾乎每一天都呆在這樣的環境裡。

星期三早晨,附近的居民齊聚來到“希望之家”。在開始領取食物前,有一個特別的環節,大家一起唱詩和禱告。有當地的美國人,有索馬里的難民,有我們這些華人志願者,也有其他國家的志願者,大家用自己的語言禱告,雖然彼此並不完全能明白,但是這對Bruce和Jan的工作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他們服事了二十多年,最近這些年才能開始與穆斯林居民一起禱告。

當大人們分批領取食物、挑選衣服的時候,他們的孩子們就跟隨我們來到後院參加“兒童活動”。我們佈置好後院,設置了各種遊戲,孩子們贏得遊戲得到獎品,冷飲、糖果、爆米花及各種玩具、學習用品都以獎品的方式分發給這些索馬里的孩子們。他們的臉上露出燦爛的微笑。

第一次帶著兩個孩子去參與這樣的志願者服務,一起做準備佈置。第一次孩子們接觸到這麼多非洲小朋友,他們絲毫沒有因為膚色、語言、服飾上的區別而產生隔閡,他們樂於將手中的爆米花、贏得獎品分享給別的小朋友,讓我非常欣慰。

我們的團隊還與Bruce和Jan一起組織了帶索馬里家庭去海邊的戶外活動。“希望之家”預定了一輛輛黃色校車接送,又預備好所有的食物、飲料、水果和讓孩子們可以在海邊玩的玩具。我們的工作是要有秩序地組織他們上下車,借著路上的一個小時車程跟他們更多溝通和瞭解。

到了海邊,志願者們分工,有人維持秩序,有人切西瓜,有人烤肉,孩子們也幫忙一起端食物給難民,都是等到所有難民家庭都吃完了,我們的孩子們才開始跟我們一起吃飯,當然還要有人負責最後的清潔工作。

伊斯蘭教是索馬里的國教,幾乎所有的索馬里人都是穆斯林。為了尊重他們的信仰,我們每一個志願者姐妹必須穿過膝的長裙或長褲,我們和他們一樣不吃豬肉。一路上我們有禮貌地問候和交流,他們知道我們是來自基督教教會的志願者,但是他們並沒有排斥我們,甚至很尊重我們對信仰的認真態度。這讓我很驚訝,我想這與Bruce和Jan這麼多年在Lewiston這個社區裡愛心的工作有很大的關係。

海邊活動的那一天是Jan的生日,我們所有志願者在眾人中間站成一排,唱完讚美詩“奇異恩典”和“活出愛”之後為她唱了“生日快樂歌”。

在所有人歡笑鼓掌聲中,有一家人開始哭泣。原來,他們剛剛失去家中的兩個兒子,而其中一個的生日也正是那一天。我們的志願者姐妹跑上去安慰哭泣中的母親,擁抱她,那位母親不停地用含糊的英語說著謝謝。姐妹為這個家庭難過,也開始哭泣。聖經說“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馬書12:15)而此刻,她感覺到那個失去兒子的母親,正抱緊她用雙手安撫著她的背,她們就這樣擁抱在一起。

還有一個裹著粉色頭巾的索馬里女孩,她上校車時坐在我的後排,一路上她和她邊上的一個志願者姐妹聊得很愉快。午餐以後,在海邊她遇見我便問我說:“我的朋友在哪裡?”我以為她問的是與她一起來的其他索馬里孩子,可是她解釋說是跟我一樣的中國人,短髮的,剛才坐在她邊上的那個。我當時就內心特別感動,短短一個小時,在她的心裡我們這些中國基督徒已經成為了她的朋友。更感人的是接下來一幕,當她看見了那個姐妹正艱難地在海灘邊的石堆上行走時,女孩立刻衝上去拉住她的手領她一起走上來。

我生活在美國,雖然讀書時也有不少非洲裔的同學,但在這次緬因之行以前,看到那些裹著頭巾的穆斯林總是避而遠之,好像他們會傷害自己一樣。然而這段時間的接觸,我發現他們那樣可愛那樣親切,而他們也真誠地把我們當作朋友。

感謝“希望之家”,感謝Bruce和Jan的工作。他們花了二三十年的時間將自己的生命都投入到愛這群人中間。每一天見到他們,臉上總是洋溢滿足與喜樂的笑容。曾經跟他們一起從加州到緬因的宣教家庭都早已離開,然而他們還堅持著。曾經為了幫助當地美國人,加州的美國教會願意用金錢支援他們的工作,而一旦非洲難民湧入後,他們要繼續這個工作卻得不到過去教會的支持。

曾經很多人問他們:“你們宣教這麼多年,到底有多少穆斯林因你們信主了?”他們回答說:“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宣教最重要的有三點:第一:patience(耐心);第二:patience(耐心);第三還是:patience(耐心)。”

他們開始“希望之家”工作6年以後才真正跟第一個穆斯林家庭建立彼此信任的親密關係。也真的有人因為他們信主,雖然這是值得慶賀的大喜事,但是他們並不願多說,因為對於那個改信基督教的穆斯林來說要付出的是極大的代價:她的族群再也不能接受她,她必須離開這個社區,離開她的族群,離開她的家人。

聽他們的分享,我流下眼淚。曾經有一個臉頰上有一條很長很深刀疤的母親領著一個12歲的女孩到“希望之家”。這個母親告訴他們,她遭人強姦,而整個過程女兒一直站在邊上親眼目睹。如今她腹中懷著因遭強姦而有的胎兒,帶著女兒一起來到“希望之家”接受治療。Bruce和Jan用極大的耐心和愛心陪伴她們,幫助她們一步步走過來,走出陰影。

是什麼樣的力量讓這對宣教士放棄舒適的環境,來到這些窮苦人中間,幾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唯有耶穌!就像他們自己對那些當地居民、穆斯林人分享的一樣:我們所跟隨的爾撒(耶穌在穆斯林中的稱呼)告訴我們要“愛你的鄰舍”!

在Bruce和Jan為受傷害的索馬里人寫的書中提到了一個聖經故事,他們就是從此領受了上帝的呼召,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作為一個宣教士能使多少人信主並不是衡量他們工作果效的標準,忠實於主的託付,恆久忍耐地與主同行更為重要。Bruce和Jan就是這樣用生命在履行和實踐耶穌基督的教導--活出愛,也因此搭建起了一座讓基督徒和穆斯林能彼此走近的橋樑。

作者在本教會城區(COM)聚會

責任編輯:張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