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心版十年

里程碑與轉捩點

潘  瀾

在英文中,十年是一個年代(decade)。對往事的記憶,習慣性被打上年代的戳印而封存。揮手之間,《心版》伴著我們告別過去十年,迎來新的年代。不同於商業期刊,也有別於大型福音雜誌,這裡的讀者、作者、編者,都是熟悉的面孔,講述的也是平凡而有活力的生命歷程。十年中記載的,有風雲變幻式的屬靈爭戰,也有涓涓細流般的祈禱;有幽谷中的嘆息,也有或講或唱的見證;有不捨的離別,也有新生命的降生。刊如其名,這是傳達信、望、愛在屬基督的人中間的媒介。(林後3:3)

編輯同工創刊的初衷,是將各屆受洗班新會友的見證整理出來,和弟兄姊妹分享,以見證主恩。另開出一片文字園地,記載屬靈成長和靈修生活。也藉此造就願意用文字來服事主的同工團隊。雖然憑著信心,確立“見證、聯絡、造就”的宗旨,其實並不知道以後神怎樣地帶領,不知道刊物能出幾期,甚至連創刊號五百份會不會剩餘都沒有把握。2004年聖誕前的大雪主日,把黑白封面的第一期攤放在教會的大堂情景,還歷歷在目。

星移斗轉,秋去春來,就媒體而言,這十年變化之快讓人眩目。媒體界泰斗《新聞周刊》和《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已經不再發行紙版,完全改爲網上版。《華盛頓郵報》被電商亞馬遜購買。臉書(Facebook)和《心版》同年誕生,今年活躍讀者群已達13.5億,和世界第一的中國人口持平。推特(Twitter),領英(LinkedIn)等社交媒體亦如雨後春筍。在美國,56%的人用智能手機,29%的人用平板電腦獲取每週新聞。在中國,曾經不可一世的微博已呈衰敗狀,被如日中天的微信取代。

教會中的群體,十年的變化也讓人駐足沉思。使用電子或掌上版聖經日亦增多;團契、小組普遍使用Youtube敬拜;代禱網和事工聯絡使用及時聊天工具;大批九零後的低頭(看手機)族從中國大陸湧入北美校園。

媒體需要與閲讀習慣的改變與時同進。雖然古舊十架的福音内涵永不改變,即使刊物的宗旨沒有變化,如果平面媒體不能成爲讀者汲取信息和餵養的管道,後果是閉塞和萎縮。《心版》在十年之末所面臨的新媒體挑戰和蛻變,與教會今年在45週年慶時著手尋求、確定新的願景不謀而合。願神繼續使用這個教會和這個媒體平臺,擴展祂的國度。器皿存在的意義在乎其主人和使用者,《心版》今後的十年,將取決於是否合神心意,是否得到讀者的認可。我們迫切需要您的禱告支持,也願每一位讀者都成爲《心版》的同工,即便是舉手之勞的點“讚”(Like)。

注:《心版》網上試行版網址“thepulseweb.wordpress.com”,微信閲讀號“心版”,臉書門戶頁“The Pulse CBCGB”,推特“@thepulsew”。

CBCGB文字事工回顧與現況

寫在《心版》十週年

陳一萍

語言文字,乃神賜給人類珍貴的禮物;我們用以表達、溝通思想與情感。而文字比言語更具精準性,能保存、能傳遞,且歷久彌新、無遠弗屆。為此,CBCGB文字事工的宗旨:在於記錄神大能的作為,使我們“見證主恩、聯絡肢體、造就靈命。”在此,我們再加一項“廣傳福音”,也是恰當。

歷史回顧

《心版》創刊於2004年12月,迄今十年,但文字事工在CBCGB源遠流長。四十五年來,曾陸續發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刊物,如下:

一、紮根期(1969-1976):焦源濂牧師為教會紮根的七年。1969年11月發行第一期《通訊》,闡明成立CBCGB宗旨。1974年12月出版《五週年紀念特刊》。

二、建造期(1977-1994):李秀全牧師開始十八年的建造。於務本二堂時期發行《生命樹》(雙月刊);於勒星頓時期發行《會訊》(雙月刊);以及《十週年特刊》(1979.10),《十三週年特刊》(1982.10),《二十週年特刊》(1989.10)與《二十五週年特刊》(1994.10)。

三、 精益期(1995-2002):莊祖鯤牧師以“解經式講道”與系統成人主日學,加強弟兄姐妹的屬靈建造,並成立愛關事工與電話代禱網。發行《年度報告》(中、英文)與《三十週年特刊》(1999.10)。

四、多元期(2002迄今):2002年6月莊牧師離職,2011年4月章開第牧師到任。在章牧師到任前的九年間,蔡景輝牧師(2004年7月全職傳道)曾代理主任牧師之職三年(2008-2011);同工團隊一起事奉、事工多元發展。張子義牧師任關懷牧師(2001年9月迄今)的同時,開始籌劃文字事工。自2004年12月出版半年刊《心版》,迄今已20期。《心版》團隊並於2009年10月完成《不惑之恩—四十週年紀念》;且以專業水平接編《年度報告》,自2011年改為電子版,可上網閱讀。

《心版》團隊

神確實大大恩膏我們的文字事工,使《心版》的編輯團隊日漸壯大成熟。潘瀾主編1-6期,邵健主編7-8期,張建主編9-15期,張應元主編16-19期,目前由吳京寧自第20期開始接編。另有陳一萍、鄭智美、崔廣琦、趙麗麗、趙維新、張眉、李新宇、楊曉玲、鄧光蓉、周安娜、周毅丁、鄭妍、孫屹等,先後加入編輯行列。也有馮娟堂、吳華、楊孟珊、夏宗蓓、黃少嘉等協助校稿、翻譯等工作。

美編設計,第1期有吳佩瑩(隨即返港任職)、林佩芳(2004年曾設計《焦源濂牧師紀念輯》)、董文玉(與佩芳共同設計內文版面)。從第2期開始,陳東博弟兄接手負責美編和封面設計,將專業設計經驗帶入《心版》,使視覺大有改觀。第3期起封面改爲彩色,質量又有飛躍。同時文字內容更加充實、成熟、廣泛。與此同時,由談秉遜任照片主管;又從第7期開始,由蔡明哲長老、李沉、劉配融弟兄,與張子義牧師四人,組成編審顧問,使文章內容的取捨定奪更趨規範化。

《心版》分析

總計,二十期的《心版》,共發表了文章754篇(中文691篇、英文63篇),活動照片共91頁,在1096頁內文中,佔了8.3%的比例。每期頁數,自48-64頁不等,平均將近60頁。

至於754篇的內容,依各期所規劃的欄目,分析如下:

I.禱告詞—十年來共得20篇,選自每年52篇主日禱詞,置於各篇之首;期盼將我們心靈的果實,如同馨香的祭,呈現在愛我們的主面前,求祂悅納。

II. 生命見證(受洗見證)–共計147篇,選自歷屆受洗者的生命見證,於一年之後擇文發表。由於見證質樸真摯,感人至深,成為大家的最愛(詳見讀者問卷調查分析)。

III.與主同行(生活見證、緬懷故人與肢體採訪)–共計179篇。見證靈程中“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主信實的作為;而其中的曲折與真切,緊扣人心弦,遂成為讀者的第二愛。

VI.人物專訪(講員訪談)–每當教會外請講員,包括佈道會、特別講座、年會等;讀者們總希望能更多了解他們的生命歷程,因而成為每期的重點文章。期間歷經訪談、錄音、逐字筆錄、刪訂整理,過程不可謂不艱辛,然而能成為讀者的第三愛,一切辛勞就都有了代價。二十期,共得33篇。

V.團契生活與教會事工–合為76篇,成為讀者的第四愛,顯示了主愛在我們中間的凝聚力是何等的大。

VI.牧者心(40篇)、按牧見證(11篇)與宣教行踪(36篇)—共計87篇,成為讀者的第五愛,顯示大家對傳道者心聲與福音足跡的關懷。是的,“傳福音報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踪何等佳美。”(羅10:15)

VII.靈修筆記—讀經心得、生活感觸,篇篇寫成文字,對自己是記錄,對人也是交流。共得36篇。

VIII.特別欄目—包括基督徒與世界–環保問題、關懷之窗、教會40週年慶典、唐崇榮佈道會、教養兒童系列、基督教在中國(漫畫)、神學討論會、馬拉松爆炸事件、聖地之旅等,共得38篇。

XIV.文藝叢林—包括談天說地、小說創作、教會論壇漫畫、詩歌創作、恩海拾貝(屬靈雋語)、小品,與封底文等,共得138篇,顯示了弟兄姐妹們的生命力與創作力,何等豐富。

X.教會活動照片與看照片說故事—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表述,平均每期4-5頁(超過8%)的篇幅用於此,十分值得。

總結

但願這些發生在我們中間的故事,能將神的作為傳遞出去,並傳承下去;且在新媒體興起的網絡世代中,迎接挑戰、回應挑戰。願“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賽11:9; 哈2:14)

責任編輯:吳京寧

記錄祂的故事

張應元

《心版》歷經十年,走過的是恩主帶領的路,在見證主恩、聯絡肢體、造就靈命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我是十年前在夫妻恩愛營寫的一篇情書,被張牧師推薦給《心版》刊登,從此與《心版》結緣;曾給《心版》寫過一些文章,後來又參與這個事奉。

在事奉中有過終生難忘的經歷。想到我們正用最先進的軟體,來處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中文;想到天父上帝的慈愛,透過主耶穌實現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的救恩,聖靈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所作的奇妙工作,就在我們所打的、所編輯的一個字一個字中間流露出來、記錄下來、廣傳開來;我們竟然能與主同工,怎能不叫我們的靈命受衝擊。我們共同的體會,又真又活的神,今天仍然活著,祂仍在作工!

不但如此,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唯有神叫他生長。”(林前3:7)通過電子網絡同心工作,我們努力了,卻看到唯有神讓《心版》成長!

記得有一次,我們編輯一篇採訪稿。稿件在網上發出以後,好幾位編輯一起工作,24小時內幾乎沒有停頓,一氣改了四五稿。一天內就定稿。這樣的熱情,大家都感到是聖靈的感動。

聖靈的感動,使我們有一樣的看見,一樣的靈感。幾年前,東博弟兄開始常年在中國工作,我們需要把編輯好的文字及相關圖片發給他,由他處理,但我們不能在主題色彩等方面給他什麼定規;竟然每一次他做的都與我們這邊想的很合拍。如:第18期發稿之後,我們幾位編輯就議論說:若這一期封面能用像春天青草那樣鮮綠的顏色,必會很有意義。我們事先沒有跟東博說,結果那一期的封面竟然就是那個顏色。一位編輯見到那期封面初樣的顏色,還沒看文字,就激動得流出了眼淚。真是聖靈的工作啊!
聖靈的工作,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來,常使我們在編輯過程中深受感動,欲罷不能。主施行大能,我們做祂的器皿;主是愛的源頭,我們做祂的管道。但願您也來參與;讓我們一起來服事祂,建造祂的教會,傳講和記錄祂的故事。

我們的團隊,需要上帝所給各人的不同的恩賜,配搭在一起,用敏銳的心去採集、記錄神在我們自己和周邊奇妙的作為。

這不僅是編輯們的事,也是每一位弟兄姐妹的心願。來吧!讓我們都來為《心版》添磚加瓦,添枝加葉。

責任編輯:陳一萍

《心版》讀者問卷調查

《心版》編輯組
感謝多年來弟兄姊妹與牧者的愛心造就、動人見證與勉勵分享,轉瞬教會半年刋《心版》雜誌已出版十週年。為多了解讀者並徵詢意見改善刊物,編輯組於九月份進行問卷調查。截至2014年11月15日,共接獲101份回應,其中96人(95%)參加Lexington中文堂(其中1人並參加英文堂),2人南區,1人只參加團契,另2人未註明敬拜、團契情況。各主要年齡層的讀者分佈如下:50–64歲,44人(44%);其次是30–49歲,38人(38%);65歲或以上,16人(16%)。絕大部分回應者(87%,共83人)索閱每期或大多數期《心版》。平均來說,73位讀者(72%)讀完每期大部分文章,27位(27%)選擇性讀,5位讀者並索刊給別人讀。下圖顯示最愛閱讀文章類別的回應百分比。其他欄目包括文藝叢林,談天說地,圖片等;1表示最不感興趣,5最愛讀。

我們也希望多瞭解哪種語言寫的文章令讀者覺得能舒適地閱讀,總結如下:中文簡體64人(63%),中文繁體53人(52%),英語27人(27%);65人(64%)只選一種字體,其中37人中文簡體,27人中文繁體,1人英語;11人(11%)三種字體皆可。此外,12位讀者更提出額外的意見,給予同工們莫大的鼓勵和提醒。

《心版》同工非常感謝讀者的寶貴回應,幫助我們改進編審工作,使這本雜誌能更好地反映弟兄姊妹們的心聲。

統計、撰稿:楊曉玲
責任編輯:吳京寧

樹木樹人

心版十年有感

張 建

那是零七年的春天,邵健弟兄問我,願不願意參加《心版》事工。《心版》事工,我心儀已久,没得说,當下一口答應。其實,兩個月前報名參加事奉時,我填了兩項事工,心裡的第一志願當然是《心版》。沒多久,那個事工也打電話來希望我去,我謝絕了。這一定是神的安排!

都說幹喜歡的活時間過得快。這不,呼啦一下,七年半就過去了,《心版》呢,也十歲了。我沒有經歷雜誌創刊時的激動場面,但我這個後來者的自豪感跟大夥是一樣的。經年的醇酒,跟剛開的香檳一樣令人陶醉。

《心版》事奉,基本上是做幕後服務工作。每一篇文章都是客人,要好好接待安排;每一篇文章又是主人,要讓它的主旨傳達到讀者。有人說,編輯工作是“爲他人做嫁衣裳”,我覺得這一點也沒有貶低人,主裡的工作本來就是相互效力,相互搭配。況且,這件衣服能夠遮蓋天地,永世常新。

感謝的事很多。一次跟在國內的東博弟兄通電話。那邊已是深夜,他還在編排《心版》。他說,白天在塵世的混濁中掙扎了一天,晚上打開電腦,看那些純潔的文字,真是享受啊!我們是蒙福的一群,謝謝神。

感動的事也很多。每次雜誌臨近出版,就是大家最忙的時候,猶如農村的三夏雙搶,要把禾場上的莊稼收回來。在最後定稿和校對的時節,很多人放棄了休息時間,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病痛。電子郵件穿梭往來,檢查、斟酌、討論、定奪關鍵處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我們是熱心的一群,為了神。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心版》的枝葉日益茁壯茂盛,願我們“心版人”“像樹栽於水旁,在河邊扎根,炎熱來到,並不懼怕,葉子仍必青翠,在乾旱之年毫無掛慮,而且結果不止。”(耶利米书17:8)

責任編輯:陳一萍

基督教文字傳媒研習會紀實

邵  健

雪虐風饕的冬天仿佛還在昨日,波士頓的春天就像一個在捉迷藏的頑皮孩子,時而顯露,時而躲藏,終於在陽光絢麗的五月無處可藏了。恰逢《心版》創刊十週年,文字同工們迎來了於2014年5月17日在本教會舉辦的“基督教文字傳媒研習會”。按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春天是“生發”的季節。我們也願通過這次的研習會,藉著對寫作、採訪、編輯、翻譯以及網絡事工的培訓,在心靈、品格和學識上都有進一步的成長和裝備,更好地為神所用。

這次研習會,早在一年之前就已經著手籌劃,並邀請在文字事工上久負盛名的蘇文峰牧師為講員。蘇牧師1970年蒙召全職在校園福音團契負責文字工作,曾任《校園雜誌》主編及校園出版社社長。1980年赴美,在基督使者協會負責文字及校園事工,主編《使者雜誌》。1992年創辦以中國大陸學人為對象的《海外校園》雜誌,擔任社長和美國校園團契總幹事至2012年底,現任海外校園董事會主席。

研習會為時一天:上午由蘇牧師提供三個主題講座:“一個文字事奉者的心路歷程”、“華人基督教文字事工的回顧與前瞻”及“文字與新媒體事奉者的裝備”;下午為實務概覽與分組討論和問題解答與總結。

在“心路歷程”講座裡,蘇牧師講述了自己文字事奉的歷程。從1970年開始時全台灣基督教文字事奉者不足十人,發展到現在的眾多文字同工,可以看到神自己的工作。在事奉中,他承蒙屬靈的“先賢典範”的鼓勵和幫助,如許牧世、張曉風和蘇恩佩。尤其是蘇恩佩老師,雖然身體瘦削、弱不禁風,卻通過豐富的生命力為同工們做出了見證,表現出一個文字事奉者的素養和志向。他強調,創辦一個刊物需要有“事奉的原理”(Philosophy of Ministry);不同的文字媒體對可知、可讀及可行性有不同的側重,編者需要知道讀者的需要。他指出:“建造作者比建造作品更重要。”如果只注重作品而沒有對作者的培養,得到的作品往往與基督教文學的理念不同;通過對作者的培養與溝通,把聖經的真理、內涵和價值觀落實到作品中,而不僅僅停留在對聖經中名詞的使用。進而,一個文字工作者要成為一個牧者——牧養、醫治、尋找、引導作者的靈命、生活和事奉。蘇牧師從自己的經歷總結出,文字工作者的成長之路包括從小事到大事,從做事到作人,從逃避到面對,從“成功觀”到“成工觀”(做成神的工),以及從自我到自知(自卑-自信-自大-自知)。

在“回顧與前瞻”中,蘇牧師把歷史上的文字事工,從1807年開始到現在,劃為六個時期:奠基期(1807-1842),傳譯期(1842-1919),自立期(1919-1949),轉型期(1949-1970),起飛期(1970-1989),和發展期(1989-現在)。通過對每個時期的時代環境、文宣策略、代表人物/出版物以及得失的列舉,給我們展示出一幅惟妙惟肖的歷史圖景,讓我們從歷史得失當中吸取教訓。

在“裝備”一課中,蘇牧師分享到,文字事奉的道路就好比“雅各的天梯”,通過不斷地操練,神自會賜下所需要的恩賜。專心選擇一項有恩賜的專長,事工到了一定程度,便可以得到被神和人都印證的職稱。巴比•克林頓(Dr. Robert Clinton)總結出神塑造工人的時間表為:奠基期、內心成長期、服事成熟期、生命成熟期、生命圓熟期,及成全期。神對工人的重視超過了他們的工作,因此神會在性格的正直、順服和對神話語的熟悉這三個方面不斷地測試。成熟的服事來自於生命,而成熟的生命來自於逆境。在生命圓熟期,我們的恩賜、個性及經驗達到完全的融合,但仍然會有從神來的生命和肉體生命的爭戰。神借著不同階段的磨練,使我們的生命最終得以完全。文字事奉是“全人”的事奉,需要我們全人的投入。

大家仍然沉浸於精彩的主題講座之中,不覺已經到了午餐的時間。在精美的午餐和短暫的休息後,大家又開始了下午的培訓,按恩賜與興趣分成五個討論小組:採訪寫作、翻譯、編輯、美工攝影和網絡新媒體。蘇牧師與同工們為每個小組都準備了詳細而精緻的學習、討論的材料。蘇牧師強調,在討論中要特別留意,不論使用哪種方式的文字媒體,我們都要給對神、對人和對事物的體驗,找到最理想的表達。

編輯小組由蘇文峰牧師親自帶領,分別對編輯的流程、策劃、編輯實務等進行了分享和討論。在編輯策劃方面,首先要對讀者群進行調查,明確讀者的教育、信仰、文化背景、閱讀興趣、職業、年齡等等,最好有市場需求的調查。在出版刊物之前,首先要確定編者的宗旨,及與其它刊物的異同。決定內容時要先確定原則性的方針,通過均衡、變化、綜合的編輯方式,進而得到“3I”–可知性(Information)、啓發性(Inspiration)和可行性(Involvement)。有同工請教作為主編應當如何更好地配編輯任務,以及編輯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疑慮。蘇牧師通過審稿、改稿的一些宗旨給出了很好的解答。

採訪寫作小組的不少弟兄姊妹,感覺平時有想寫的衝動,但不知如何下筆。萬事開頭難,希望今後多寫、多交流作品,以便提高寫作水平。翻譯小組中,大家分享翻譯力求信、達、雅,其中以“雅”最難。翻譯教會文件的時候,要克服一些具體的困難,如會議記錄要熟悉各種專有名詞;詩歌則最好保留原有的韻律。

美工攝影組有五個新人加入——攝影四人、美編一人。攝影“總管”譚秉遜分享了多年教會活動攝影的心得體會。攝影新人的加入有望結束因單槍匹馬而分身乏術、顧此失彼,保證每個重要活動都有照片,給更多團契活動留下記憶。美術編輯陳東博介紹了部分北美基督教刊物的設計,回顧了《心版》第一個十期和第二個十期的設計思路,提出了下一個十期如何推陳出新的挑戰。攝影和美術設計要密切配合文字事工,將最好的獻給神國大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網絡新媒體小組的討論中,有姐妹分享了最近“撒旦教”在哈佛大學擬辦黑彌撒的突發事件。“撒旦教”趁大家都緊張地忙碌期末考試的時候,值延伸學校的文化研究俱樂部倡辦黑彌撒,並且以“言論自由”的名義獲准在校園內舉行。得到這個消息,哈佛一些基督徒領袖迅速通過網絡媒體緊急號召眾基督徒迫切禱告,同時向校方提交建議及請願書,終於在最後一分鐘令其取消在校內進行。這次屬靈的戰爭正是通過“網絡媒體”迅速傳訊、凝聚力量、同謀策略並恆切禱告而獲勝,也讓我們想起主“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的教導。網絡媒體在現代社會的作用越來越大,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屬靈戰場。為此我們需要開拓全新的觀念和策略,針對網絡傳播快速、廣泛的特性,著重於內容(美妙、吸引人、豐富、深刻)和接觸點(高質量、深影響)兩個方面。未來可能有越來越多的“未得之民”在網上,而不在教會圍牆之內,尤其是年青的一代,來教會聽福音的逐漸減少。網絡禾場廣大,福音要在文字事工上下功夫,需要基督精兵力戰,通過新媒體拓展神國疆界。

感謝神的帶領!這次文字傳媒研習會圓滿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即培養興趣、增進肢體聯繫以及確立事奉的五個領域。不僅為我們打開了文字工作的視野,讓我們看到文字事奉的方向,而且也是一次同工們暫時放下工作,與神親近、靈命更新的退修會。正像蘇牧師所說,我們可能沒有非常專業的技能,但同工間的配搭和服事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享受,是何等的美善!絕大多數與會者在會後的問卷調查中,都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幾乎所有人都希望今後繼續舉辦這樣的《研習會》。伴隨著散去的腳步,同工們已經在悄然策劃著各小組的跟進聚會,以及明年的研習會了……。

責任編輯:陳一萍,吳京寧,楊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