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疫中仰望

We’re Not In Kansas Anymore

On Church and Change

By Minister Jeff Hwang

A Short Conversation Years Ago

“How have things been at church?” he asked, not having been able to come consistently due to his job. “Good. Nothing much has changed,” I replied, half wanting to assure him that what was familiar and comfortable remained. He responded back, “Should we be praying for change?”

This short conversation has stuck with me since it took place many years ago while I was still serving at CBCGB as a member. It has perhaps been even more prominent in recent years as the roles were switched and I inquired about CBCGB from afar. Granted, not all change is good nor do all things need to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I am cognizant of the fact that I myself am a creature of habit without a strong affinity towards change.

Having moved away, my wife, Ying, and I had to ask ourselves, “If God called us back to Boston and to CBCGB, would we still desire and be ready to come back even if our friends and the pastors whom we knew were gone and the church was different?” The answer was undoubtedly “yes” and even appeared to be somewhat self-fulfilling.

Changes at CBCGB in a Few Years

Much has happened in the few years that I have been gone and perhaps much more in the few months that I have been back. Some pastors retired or left while others came in to take their place. The English Ministry became Cross Bridge. The 151 building was just a phase of the church building expansion project. Now, it is an actual building I regularly meet in for ministries and meetings. Yet, despite all the changes, there was still an aura of familiarity as I returned and walked through the church that I grew up in.

“We’re not in Kansas anymore.”

In the past few weeks,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ur church has needed to adapt our ministries to a virtual medium. Retreats were cancelled. Programs were suspended. The landscape of the church and ministry had changed. As Dorothy remarks in The Wizard of Oz, “We’re not in Kansas anymore.”

Reflections on Changes Under COVID-19

What’s the point of mentioning all of this? First, in the midst of all these changes, whether good or bad, we remember that the God who we worship is immutable, that is, unchanging (Jas 1:17). His immutability means that his faithfulness is a foil to our fickleness. He is constant even as we are inconsistent. And especially now, we have faith that the great I AM is sovereign over this situation no matter what changes or circumstances our church may face.

Second, upon returning to CBCGB and resolving to re-acclimate myself quickly, I viewed everything through the filter of my pre-existing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f CBCGB. What stayed the same, I set aside. What was discovered to be different, I determined to learn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my ministry. In doing this, I began to reflect much on church and change.

The recent pandemic has only brought this question further to the forefront. Should we be praying for change? Yes, but perhaps the more poignant question is “What change should we be praying for?” Or put it another way, what should remain the same and what should not? How do we leverage our 50-year history and what God has done thus far through CBCGB so that we stoke the fires of urgency in ministry and not allow complacency and convenience to take root? A few things come to mind.

A Much-Needed Sabbath for CBCGB

The pandemic has evidently and unintentionally forced a much-needed sabbath on many of us and on our church as well.

There is a marked contrast between finding rest this year and last year (ironically, the church’s Jubilee Year). I include myself in this when I note that our church is known as working hard rather than hardly working, but our church also has a hard time of practicing Sabbath. Like a rechargeable battery, we deplete ourselves but sometimes look to counterfeit chargers that provide us with a short-term charge, but ultimately long-term damage.

The only real source of power comes from the intimate and satisfying presence of God himself. In order for us to move forward, we also need to know when to stay still.

Priorities of Church Programs vs Sabbath

Studies show that a church of our size tends to be program-centered. Churches like ours are well known for the quality and variety of programs offered. There is a strong focus on maintaining different points of entry for people of various ages or groups. There is “something for everyone.” Ministry goals and initiatives are launched through new programs aimed at capturing the congregation member’s interest and participation.

However, the pandemic has put a hold on many of our programs. What then is a program-centered church without its programs? It’s still a church, but perhaps one that may need to reevaluate its priorities. To clarify, programs are not bad and are much needed. But, when the pandemic has stripped them away, what is left may reveal itself to be what is important (e.g. people and their spiritually intentional relationships, discipleship in the home, spending time in the Word and prayer).

What changes to our church do we hope to se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is pandemic? How do we keep what we have gained during this brief Sabbath and bring it to the forefront even as we restart our programs? These are questions that the church must ask itself now in order to prepare for later.

A Shared Goal for More Partnership

With a church of our size, I am deeply encouraged by the desire and goal for mor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ministries of CBCGB and their respective leaders. We are one church with multiple ministries that intersect at different points. CM parents whose children attend AWANA and ALIVE. CB parents whose children worship alongside the children of CM parents. COM families who move back to the Lexington campus as they settle down in the suburbs. Youth who serve alongside CB adults in different ministries. CB, CM, and COM members who serve in church leadership together. The list goes on.

Like the three-legged race, we cannot move forward unless we all move forward together. For us to do so may require being involved and invested in a ministry not directly our own. This desire and goal of partnership I hope to see shared not only among the church leaders, but among the church members.

Final Thoughts

As we think about church and change, may everything we say and do continue to be informed by the gospel of Jesus Christ and what he accomplished for us in his life, death, and resurrection. We may not be in Kansas anymore, but we can still further his Kingdom perhaps even better than before.

Minister Jeff Hwang is a minister for Cross Bridge. 

Edited by: Hei Man (Grace) Yeung

閲讀中文

“不再在堪薩斯州”

– 反思教會疫下變革

文:黃以傑傳道

深刻而簡短的對話

他由於工作原因, 無法常常來教會。有一次, 他問我說: “教會最近如何?” 。

我回答說: “教會挺好的,沒什麼大變動。”  其實我是想向他半保證,他所熟悉的事物還在。

他問我說:“我們應該為教會改變而祈禱嗎?”

這一番多年前的簡短對話一直令我印象深刻。當時我仍是波士頓郊區華人聖經教會(CBCGB)一名帶職事奉的成員。隨著我近年來角色的轉換,變成是我從遠方詢問CBCGB的情況更使這番對話別具意義。當然,並非所有的改變都是好的,也不是所有事物都需要改變。同時,我意識到我自己是一種慣性動物,並不太被變化所吸引。

自從我和我的妻子穎異搬走後,我們不得不問自己:“如果上帝叫我們回到波士頓和CBCGB,即使我們認識的朋友和牧師走了,CBCGB也不一樣了,我們仍會渴望並願意回來嗎?”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甚至似乎因自我引導而實現。

教會幾年內的變化

CBCGB在我離開的那幾年發生了很多事情,而教會發生的事在我回來後的幾個月裡更多於從前。有一些牧師退休或離開了,另一些牧師加入來代替他們;英文部改了名字,現稱為跨越橋(Cross Bridge);151大樓本來只是教堂擴建的一個項目,現在變成是我經常參與事工和會議的地方。雖然CBCGB各方面變化相當大,但當我返回這個伴我成長的教會時,仍然感受到一種熟悉的氣氛。

“我們不再在堪薩斯州了。”

我們的教會在過去的幾周中,隨著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到來,需要作一些調整–以虛擬媒介作為各事工的主要工具,取消退修會,暫停各様活動。教會和事工的面貌發生了變化。正如多蘿西(Dorothy)在《綠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中所說,“我們已不再在堪薩斯州了。” (“We’re not in Kansas anymore.”)

反思教會疫下變革

我提到這些有什麼意義呢?首先,我們在所有這些變化中,無論好壞,都應謹記我們敬拜的上帝“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1:17)。祂的信實與我們的浮躁形成了對比。即使我們前後矛盾,祂仍始終如一。我們確信,尤其是現在,無論我們的教會可能面對什麼變化或情況,偉大的自有永有的神都是這些情況的主宰。

其次,當我回到CBCGB並決心快速適應後,我開始從我以前的知識和經驗過濾和了解所有一切。我把所有不變的東西擱在一邊;而當我發現一些和以前不同的,我便決心學習,讓事工更有效。我 為此開始對教會和變革進行很多反思。

這個問題因最近的大流行而更加突出。我們應該為改變而祈禱嗎?是的,但是也許更棘手的問題是“我們應該為一些什麼事情祈禱?”或換一種說法,什麼應該保持不變,什麼不應該保持不變?如何利用我們的50年歷史以及迄今為止上帝通過CBCGB所做的事情,來喚起對事工的迫切感,而不讓自滿和慣性扎根?我想到了幾件事。

教會迫切需要安息

這場疫情顯然無意間提供了許多人以及教會所迫切需要的安息。

我們今年得着安息的情況跟去年比較實在是天淵之別(諷刺的是,去年是教會的禧年,也就是安息年)。我注意到我們的教會(包括我在內)以勤奮而不是懶惰著稱,但是這也代表我們的教會很難實行安息。我們就像可充電電池一樣,會耗盡自己的電量。但是,有時我們會使用假冒充電器,這些充電器雖然會給我們帶來暫時的充電,卻最終會對我們造成長期的損壞。

我們唯一真正的力量來源,只能來自上帝自己的同在 –那種親密而令人滿足的同在。除此之外,我們為了繼續前進,還需要知道何時保持靜止。

教會活動和安息的優先次序

研究指出,像我們這樣規模的教會往往以活動和課程為中心。並且是以其提供的活動和課程的質量和種類而聞名。我們非常重視為不同年齡或群體的人提供不同的切入點。有“適合所有人的東西”,各適其所。教會事工的目標和計劃是通過新活動和新課程啟動的,旨在吸引會眾的興趣和參與。

但是,疫症大流行使我們的許多計劃停滯不前。這樣一個以活動和課程為中心, 但現在沒有活動和課程的教會,又是什麼呢?它仍然是一所教會,但或許需要重新評估其優先次序。要澄清一點,活動和課程的確很好,並且非常需要。但是,當大流行把它們奪去時,所剩餘的便突顯出其重要性(例如,人們及其屬靈命上的刻意關係,家庭的門徒訓練,花在聖經上的時間和祈禱)。

我們希望在這場疫症大流行的另一面,看到我們的教會發生什麼變化?即使我們重新恢復教會活動和課程,我們如何保留在短暫安息中的收獲,並將安息置於最重要的優先次序呢?這些是教會現在必須問自己的問題,好譲為以後做準備。

建立事工夥伴關係的目標

CBCGB雖然規模很大,但是不同教會事工與各事工領導人之間,都有建立更多夥伴關係的願望和目標,使我深受鼓舞。我們是一個有多個事工的教會,很多事工在不同的方面都有連結。比如,中文堂父母的子女參加兒童事工 (AWANA) 和青少年事工 (ALIVE);英文堂跨越橋(Cross Bridge) 父母的子女與中文堂父母的子女一起敬拜;城區事工 (COM) 家庭在郊區定居時, 搬回列星頓 (Lexington) 教會會址;與各教會事工成年人一起事奉的青少年;共同擔任教會領導的英文堂跨越橋,中文堂,和城區事工成員…這份清單可一直這樣繼續下去。

就像二人三足比賽一樣,除非我們所有人一起前進,否則我們無法向前走。這代表我們可能需要參與和投資於不是我們自己的事工。我希望看到的這種夥伴關係,不僅是教會領袖之間的願望和目標,而且在教會成員之間也有共鳴。

結語

當我們思考教會和變革時,願耶穌基督的福音以及祂一生,死亡和復活繼續帶領我們所說和所做的一切。我們可能不再在堪薩斯州,但我們仍然可以進一步擴大祂國度,成效甚至更廣更遠。

注:本文原文為英文, 作者乃本教會英文堂跨越橋的傳道。

責任編輯丶中文翻譯: 楊曦文

Read English Edition

加倍懇求 (禱詞兩篇)

疫情爆發之初的禱告 

文: 李逸先

親愛的天父:

我們讚美祢,祢是創造天地萬物的主,萬物都倚靠祢的恩典站立。祢愛我們,在我們還做罪人的時候祢就賜下愛子耶穌基督,降生在這世上,完成了十字架救贖,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主啊,世人正在經歷無數的災難禍患,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澳洲野火不斷、菲律賓火山爆發、世界各處地震頻繁,而我們束手無策!我們看到同胞、肢體們處在大患難中,心中焦急傷痛!懇求祢憐憫、拯救、醫治祢的百姓,就像從前以色列民在曠野之中,祢為他們預備嗎哪泉水一般,也為現今受難的人們開一條道路!

洪水氾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祢必賜力量給祢的百姓,必賜平安的福給祢的百姓! 在這天災頻仍的時日,我們要更加親近祢,更仰望祢!

主啊,我們特別為親愛的弟兄姊妹身體有軟弱的代禱,求祢扶持、憐憫、醫治;也為正在中國、亞洲地區受武漢疫情影響的弟兄姊妹、宣教士以及他們的家人禱告;並為一切因家人、家園而內心焦慮的肢體們代禱,求祢賜下保守、安慰、以及拯救!

主啊,我們為差派在政治敏感地區,服事於國際專業與教育機構的宣教士們禱告,求主保守他們生活的安全,事奉的忠心,並賜他們智慧與膽量傳揚福音,使真理在他們所到之處被廣傳!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2020-02-09)



疫情高峰期的禱告
 

文:潘瀾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信實。祢向人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我們末後有指望。我們向祢呼求,祢就應允我們。我們若專心尋求祢,就必尋見。

當災害臨到時,人的智慧和驕傲顯得如此匱乏和渺小。當世人恐慌,不知所措時,我們來到祢的施恩座前,尋求祢的憐恤和保護,因為祢是我們的主,我們是祢草場的羊。當文明世界面臨百年不遇的病毒大流行,當全球數十億人都被捲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作為祢揀選的族類,有君尊祭司的職分,站在這破口之中,為這個離棄祢、不信的世界代求,為自己的罪,和這個世界的罪,在祢面前懺悔。求祢的憐恤早日臨到,讓瘟疫止息。讓世人藉此看到,我們的神是一位大而可畏,大有能力的神。

主啊!祢喜愛公義,也施行拯救。祢讓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祢的大愛和救恩,是為信祢的人預備的,也為不信祢的人預備的。願世人都在這場磨難中,能像尼尼微大城的人一樣謙卑自己,悔改向祢呼求,祢就應允他們,拯救他們。也願祢興起在世界各處的教會、門徒,在這黑暗籠罩的日子,成為祢在世上的光,信、望、愛的所在,世人的祝福!

親愛的主耶穌,我們一生中最大的祝福,就是認識祢、倚靠祢、跟隨祢。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祢也照樣圍繞祢的百姓,從今時直到永遠。我們堅信祢會帶我們走出死蔭幽谷,救我們脫離病毒的危害。即或不然,我們依然信靠祢,因為祢有更美好的旨意和永遠的福分。

求祢在疫情期間,幫助我們克服無法實地聚會的困難,用其它方式來彼此關愛,讓世人認出我們是祢的門徒。求祢賜智慧和能力,讓政府、公司、家庭和教會,在學校停課,飛機停飛,在家上班諸多不便的時候,有妥善的安排。求祢格外憐憫長者和免疫力較低的人群,免受病毒的侵襲,也讓他們在主裡有信心,有盼望,有平安。我們也特別為資源缺乏的發展中國家,在疫情中所需的醫療設施和經濟狀況祈求,也為在那些國家和地區服事的宣教士家庭的健康和平安來禱告。

我們如此禱告,是奉恩主耶穌基督的名。(2020-03-15)

兩篇禱文均為教會主日敬拜開始的禱告。
作者李逸先屬提摩太團契:,潘瀾屬雅歌團契。
責任編輯:鄭智美

 

疫中笔记

编者注:从三月上中旬开始,随着COVID-19在美国各地的爆发、蔓延,为控制疫情,整个社会进入了“社交疏远”状态,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以及教会的活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深刻影响。在此期间,张建长老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所见所想。《心版》网络版将以连载的形式将它们陆续登出,以飨读者。

今天,是教会改为网上崇拜的第一天。

窗外,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平日里,这样的早春好天气,一定让人心旷神怡。可是,新冠肺炎的到来,改变了一切。现在人们每天的一项主要功课,就是在手机上查看它的情况,在中国,在世界上,在波士顿当地,疫情蔓延得如何了。

我们这一代,没有经历49年前的兵荒马乱,没有走过文革前政治运动和饥荒年月里的死阴幽谷;在文革的狂潮中,也只是偶然看到别人在死亡线上的挣扎;十几年前国内闹萨斯病,我们已经出国。但是,这一次瘟疫,我们身陷其中,无法摆脱,不得不直面这能夺人性命的瘟神了。

以前大陆上雾霾袭来,像黑云压城;当年日军南侵,像扫光大地的蝗虫。但是,那些灾祸都是有形的,瘟疫却是无形。在不知不觉中,人们的性命,已被它捏在手中。从去年年底开始,短短两个多月,瘟疫像一群脱缰的野马,先是横扫中国大地,然后冲出国境,传遍五大洲,一路踩灭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上星期,为了应对瘟疫,教会接连开会,最后作出决定,为了会众的安全,把教会的各种聚会活动改在网上举行,包括主日崇拜、主日学、团契聚会、祷告会等,并取消一些大型的团体活动,比如春季布道会和英文部的退修会等。

上周五晚上,我们团契的聚会改到网上进行,使用的是目前流行的Zoom软件。说实在的,效果不太好,首先是经过好一番周折,才联通了大多数参加者;接下来查经时,不知什么原因,带领查经的弟兄每说一句话,有半句会被卡掉,大家听得云里雾里,像猜谜一般。此外,本来查经要分四五个小组,现在所有人都“挤”在一起,只有少数人发言,大多数人做了“沉底鱼”。总之,第一次的团契网上活动,效果差强人意。

今天的全教会网上崇拜,是教会开天辟地第一回。为了增强效果,我把手机的图像和声音无线传输到家里的大屏幕电视机上。九点半,直播开始,图像非常清晰。钢琴奏响了,我们站起来,唱赞美诗,没唱几句,就热泪盈眶。这样的感觉,久违了。记得刚到教会时,一唱赞美诗,那庄严的曲调,就会催下我们的泪水。后来,那样的感动就慢慢淡了下来。没想到,今天那种激动又回到了我们身上。真好,空间上的分割,并不影响我们灵里的连接;物理意义上与教会的疏离,没有妨碍我们和神的亲近。

主持人带领读经后,潘牧师开始讲道。他说,尽管大家没有在教会聚会,而是各自在家,但是我们仍是一家人,永远是一家人。“永远”这个词,让人有点动感情。潘牧师说以往崇拜结束后,他总要在门口跟大家握手,不过今天不能握手了。说到这里,他突然语音哽塞,眼中流泪。我们的主任牧师,是个挺感性的人。

潘牧师今天讲道的题目是“慈悲善牧“。他引用约翰福音书第10章1到18节的经文,用比喻的方式,说明主耶稣是真牧人,而信徒是群羊。真牧人从门进出,与羊彼此认识。祂是好牧人,叫羊得生命的门。祂顾念羊,为羊舍命。牧师又以羊比人,说明人的缺陷:不能自我防卫和照顾,以抵挡假先知;盲从,体现在媚俗。他描绘出羊各种盲从的蠢笨行为,让人忍俊不住。

在牧师讲道过程中,屏幕上方的在线观看单位的数字步步上升,最后达到了三百三十多。据IT组报告,连接总数大三百七十多单元。如果每单元平均算两人,出席率与疫前的崇拜人数持平甚至超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克服时空的障碍;有跟神的连接,我们基督徒亲如一家。

第一次网上崇拜直播,开门红!


天朗气清,阳光明媚,这样的好天气,如何在屋里待得住?我们和儿子吃过早饭,就开车去附近的蓝山(Blue Hill)国家公园,走路爬山。

山路上人很少,不知是因为时候尚早,还是受疫情的影响,人们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其实在旷野山间,人们相遇,远远打个招呼,没有密切的接触,感染的机会非常小。我们走了近一小时,只遇到十来个人。

儿子兴致很高,他在部队,跑步是每天的训练科目,背着几十磅的重物疾走几十里路,也是家常便饭。这次刚刚从中东回来,他马上去附近的健身房登记锻炼,可刚练了两天,健身房就关了。没有室内设施,大自然里锻炼也不错。

我们一面走着,一面听儿子讲述部队行军跑步的要领:呼吸要配合步子;要像小孩子一样,用腹式呼吸;边跑边数数,让呼吸节奏与步子合拍。他的办法是左右左三步,一吸,右左右三步,一呼,每一次吸或呼,数目加一,数到四再从头数,这样重复一千一百次,正好跑完一英里。我们也就听个一知半解。他又说,走路尽量不要脚跟踏地,要前脚掌着地,这样有弹性,对脊梁骨和脑部震动小,而且走路姿势也好看。不过着地点也不能太靠前,否则太累吃不消,譬如只有脚趾着地,不成了跳芭蕾舞了?

听了这些,我忽然受了启发:万事都不能走极端,关键在掌握分寸,掌握好两极之间的平衡。譬如,此次瘟疫袭来,焦虑情绪席卷全球。我们教会该如何在恐惧和智慧之间行走?恐惧经常会伪装成智慧。如何制定和实施恰当的预防措施,不要太过,也非不及,且有彈性和创意。聚会照常进行?还是改在网上,还是干脆取消?我们不能屈服于恐惧、焦虑和自我保护的世俗氛围,以至阻碍了教会的健康生存与发展,同时也要踏稳步子,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的会众。

走好这条路,完全靠我们自己,是很艰难的。就像我们走的山路,到处是乱石树根。稍不留意,就要摔个大跟头。幸好,我们有神,我们无需忧虑,一切都在祂的掌控之中,向祂祷告,在心中建立愿景,知道在这个时期如何成为上帝合格的子民。”生有时,死有时… 拆毁有时,建造有时。(传道书3:2)”但愿我们的步子,能跟神的计划合拍。

阳光透过树枝,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冬天即将过去,春天不远了。


今天,教会中文部首次举行网上祷告会。

以往,每到星期二晚上,教会151新楼的灯火通明,大家聚在会议室开祷告会。响亮的是赞美歌声,低沉的是祷告语声。现在因为疫情,祷告会改在线上举行。

想当年,使徒保罗身陷牢狱,依然鼓励在远方的基督徒:“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立比书4:6-7)”

我觉得,时而响亮、时而低沉的祈祷声,有点像远方传来的嗡嗡钟声。过去很多教堂有钟。平日的钟声,定时提醒人们祈祷,勿忘与神沟通;紧急时刻的钟声,召唤信徒聚集,共同抵御外来的威胁。会众的合祷,体现教会的合一,显出和约的力量。这次瘟疫来袭,警钟骤起,我们要通过祷告,加强团结,求得神的旨意。

有人说,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间,来加强教会的祷告了。

八点,线上祷告会准时开始,由黄俊文长老带领,程序跟以前类似,先唱赞美诗,再介绍祷告单,最后分组祷告。不过,分组前的祷告形式有所改变,对每个祷告事项,先是大家静音各自祷告,然后请其中一位做结束祷告,不像以前,是在唱诗的间隔中,让有感动的人第次开口祷告。新的安排,体现了祷告会同工們组织時的细心,可以避免众口纷纭,互相干扰,保证祷告会有条不紊地进行。

这一阵,教会技术事工一直忙着寻找和试用各种视频会议软件,以适应教会各种线上聚会的需要。有人说,没有比现在更好的时间,来完善教会的技术了。

祷告会的线上工具,是目前流行的视频会议软件Zoom。效果不错,语音图像比较清晰,分组也方便。当然,因为刚刚接触,许多人操作不熟练,有时会闹个小乌龙。比如,发言者忘了开话筒,只见嘴巴动,没有声音来,像在看二十年代的无声电影。又比如,很多人发言后忘了关话筒,于是回声四起,好像到了大山里的回音谷。又一次,大家各自正在静音下祷告,忽然有人中途进场,大声打招呼。尽管有这些小插曲,大流程依旧顺利流畅。

分组祷告时,四五人一组,屏幕上看得清眉角眼梢,音响里听得清语调气息。大家虽然各自在家,却像共聚一室。过去人们写信,往往用“如晤”一词,意思是提起笔来,如同见面一样。今天科技的进步,才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每个小组,就像个隔音良好的小祷告室,分别为圣,不受干扰。在亲切的环境里,几个人代祷交流,向神祷告。一位姊妹说,“这样的分组祷告,感觉太幸福了”。

Zoom公司的创始人是一位中国移民。他开发zoom的初心,源自大学时期的爱情,想要跟远方的女友沟通。他认为,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而为他人创造幸福,自己的幸福才能持续。他的公司也遵循这个原则,努力让客户幸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真正的心灵沟通,需要与神的连接;真正持久的幸福,来自认识上帝后的交托,来自爱神爱人时的付出。


小雨时下时停。这个冬天十分暖和,只在了初冬下了两三场雪,以后几乎不见雪花。时下已经在惊蛰时节,气温回暖、雨水增多。在稍南的地方,春雷乍动、要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虫类了。波士顿地处北方,脱冬要晚些,草坪上树枝间、还未见新芽的萌动。但是,大自然万物的盎然生机,很快就要勃发。

春天的脚步近了,人们的心头却了无春意。日益猖獗的疫情,像冰雪一样沉重。波士顿地区的学校纷纷停课,并敦促学生离校回家,过完春假后不必返校,就居家在线上课了。

昨天,团契的王弟兄打来电话,说他女儿马上要从大学里搬回家,有个冰箱搬运不便,想请我帮忙,用我的皮卡运一运。我说没有问题。

他女儿在布兰迪斯大学上学,学校坐落波士顿郊区沃尔瑟姆镇西南角森林区内,我还是第一次去那里。学校建在山上,各种建筑绕山而立,栉比鳞次,风格多样。甚至有一个苏格兰风格的石砌城堡,门口由两栋塔楼护卫,塔楼有尖尖的园顶,像戴着粉红色的帽子。

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来到学生宿舍区,最后一段路尤其狭窄,平时不对车辆开放,目前是非常时期,学生的车才能通行,让他们撤离。进入宿舍楼,没有来往的人流,只见空空的走廊。一位清洁女工慢慢在拖地,表情寂落。大部分学生早已离去,大之女儿想跟同学多厮守几天,于是留到了最后。

东西搬运完毕,沿着单向道路,整整绕山一圈,回到入口,才能离开校区。胡姊妹在旁边介绍学校的情况。布兰迪斯大学创立于1948年,是全美第一所由犹太人成立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建校70年来声誉渐起,享有“犹太哈佛”的美称,位列波士顿五大名校。学校倡导自由精神,文化多元。虽然超过一半的本科生是犹太学生,但是学校不隸屬于任何教派。半路上看见有三个教堂,分别属于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犹太教。三所教堂相对而立,中间是一个心形的湖。教堂很小,仿佛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所大学小而精的特点。

看到这小巧玲珑的教堂,我心中十分喜悦。虽然是分开的三座,却终将连为一体,因为有圣经的覆盖,有上帝对祂子民亘古不变的爱。


居家隔离,生活有些无聊。不过在我家,每天有两件事比较令人兴奋,猜猜是哪两件?就是吃午饭和吃晚饭。民以食为天,饭天天要吃,哪里来的兴奋?这跟我儿子有关。

儿子属猪。可小时候吃饭得哄,给他看漂亮画儿,表演新鲜玩具。他开心了咧开嘴,大人就趁机往里塞一小勺饭菜。不过,虽然他吃饭不上心,却不挑食,喂他的都能吃下去。阿太说他是个“粗胚”,有几分像属猪的。

到美国后,跟其他许多中国孩子一样,他开始喜欢西方食品,可是,他对中国菜的喜爱没有消退。美国食品可以尝个鲜,吃着玩,主打的依然得是中国菜。他妈妈在国内不下厨房,到美国后却钻研起厨艺来,等几年后接他来美国时,妈妈已能做出一手好菜,让他日日享受。

转眼他已长大成人,大学毕业后参了军。他几次派驻中东,每次一去就要近一年时间,这可苦了他的中国胃。每次期满回美国前,他总要在微信里反复念叨,想吃这样,想吃那样。我们不知道他更想念我们,还是更想念中国菜,总觉得他可怜见的。这次他三月中旬回来,我们本来计划二月初要去中国住一个多月,为了接他我先回来,妈妈忙完事后晚一星期回来,他便失望得很,因为他知道我烧菜的本事,就会做个番茄炒蛋。

没想到,来了疫情,我们都没去成中国,有点沮丧,他却大大地高兴。在他那回来那天,妈妈精心准备了一顿他爱吃的火锅,给他接风。看见琳琅满目的火锅食材,他立刻大呼小叫,手舞足蹈起来。火锅什么都好,就是东西下锅得等一会才熟,可他等不及。

接下来的日子里,妈妈每天变着花样做好吃的,用的都是上好的食材,譬如他爱吃清蒸鱼,就买来最好的海鲈鱼,去鳞洗净切花,撒上葱姜、大火蒸熟后,放在特别的长条盘子里端上桌,肉香扑鼻。饭前祷告一结束,他就迫不及待地凑上前,嘴巴差点要碰到菜碗了。看到儿子落筷像雨點的样子,妈妈每次都要叫:“慢点吃!慢点吃!”,可他这副急吼吼的吃相,回来吃了一个星期,丝毫不见收敛,难怪属猪。说他是“粗胚”吧,其实又不然,吃鱼从来不哽鱼刺,吃海鲜不留一丝肉,实在是因为他钟爱食物的缘故。

我和妻子两个人年龄渐长,饭量愈来愈小。一只只菜烧起来,要花不少时间,可一顿饭眨眼就吃完了,剩下不少菜。她有时会抱怨没劲,说我们像鸟吃食。现在可好,来了个“食量大如牛”的壮汉,喝汤如长鲸吸水,吃肉似饿虎扑食,她的成就感飙升。

神在创世纪中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神又对人说:“看哪,我将遍地上一切结种子的菜蔬和一切树上所结有核的果子,全赐给你们作食物。”

在手拉手的饭前祷告中,在饭桌上的欢声笑语里,我们分享生活中的天伦之乐,感谢神创造万物的旷世恩典。


俗话说:“熟能生巧”。今天是团契第二次线上聚会,效果就好得多。主持人和与会者的操作熟练了,分组查经还用上了Zoom 的分组功能。连接的质量有改进,没有大的回音,也没有声音的时断时续。有些人还用上了虚拟背景。有趣的是,有一对夫妇把他们的双人合影当作背景,结果屏幕上就出现了四个人,活像两对双胞胎结成的两对夫妻。在头像栏里,还看到几位久违的契友,大家都热情地打招呼。

唱诗后开始讨论。大家在家里闷了几天,现在隔着屏幕见了面,感到特别亲切,话匣子打开了就收不住。话题自然是围绕当下的疫情。有的人说目前消息纷杂,谣言满天飞,真假难辨。如果整日沉溺于网上,受负面新闻影响,容易造成精神忧郁。要看正规的媒体,使用可靠的消息来源,譬如观看每天中午美国政府的每日疫情发布会。

有人介绍个人防护的经验,比如处理邮件要小心,戴上手套,无用信件放进塑料袋,集中扔掉,有用的就用来苏儿消毒剂喷一下或用酒精棉花擦一遍,然后再处理。进屋时用消毒剂擦拭鞋底,避免把街上的病毒带回家。也有人介绍了市镇社区的互助活动,像帮助老人购物,捐款给Food Bank 以帮助贫困家庭获得食品。

细心的人想到了几位人在旅途的弟兄姊妹,于是在线上招呼问候。大家也感谢团契里的几位音响同工,这一阵为教会的网上崇拜操劳。别人在家里看直播,他们还得赶到教会去服事。热心的介绍,真切的慰问,热情的鼓励,像爱的管道,连通了大伙的心。

人有社会属性。当初上帝造了亚当,觉得他独居不好,就造一个配偶帮助他。人爱自己,爱配偶,也要爱邻舍。和他人保持稳定且亲密的关系,是一种幸福。与亲朋好友诀别,常常是难以释怀的痛苦。古代的隐者或许能闲云野鹤、隐居山林、与世隔绝,现代的基督徒必须有聚会生活。大家一起读神的话,分享心中的领受,吸取别人思想的亮光,同心合意祷告,彼此传达爱意,圣灵就会在我们中间作工。我們得救了,就是主的羊。羊生命的特性,就是合群,不喜欢离群独处。

在这段困难的时期里,让我们携手同行。像英国女作家Virginia Woolf所说:“记住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昨晚查经时,说起了波士顿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一位女士的事。此人在华人圈已是无人不晓。她有永居身份,二月底在公司会议上感染了新冠肺炎,确诊后被要求在家自我隔离。可是,她违反规定,擅自与家人一起离开波士顿,经纽约飞到洛杉矶,再转飞中国。为了隐瞒病情,她上飞机前吃了退烧药,不戴口罩,并谎称没有同行人。她后来症状加重,在飞机落地前两小时,才向机组人员吐露真相,可是入境后她继续隐瞒真相,谎称在美国要求检测被拒后,不得以才回到中国。随后,她被隔离治疗。

说到此人,很多人义愤填膺,认为她只顾自己安危,漠视他人安全,精明利己,没有道德和责任感,是一个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者。她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明知自己已经感染,却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在两段飞行中,让丈夫和儿子坐在远处,自己挤在别的旅客中间,一路上可能感染了好多人。后来这位女士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北京市公安局立案侦查。公司也开除了她,并在解雇书中声明:“她的行为与公司的价值观念不符。”对此,很多人认为拍手称快,认为她咎由自取,不值得同情。

不过,也有人认为,在灾难来临之际,人人都有求生的欲望。中国现在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那位女在得病后想回国,以得到更好的医治,也是人之常情。在恐慌中,她可能乱了阵脚,只凭自己原始的求生欲行事,忘记了道德和良知。她也是一个弱者,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高地,对她横加指责。况且,人人都有罪性,如果我们自己处在相同的境况下,保不准也会失去操守,做出类似的不道德事来。

事物是多面的、人心是复杂的,社会是多元的。在这世上,要完全辨清是非,分开清浊,有时候还真不容易。那位女士的例子,是非向背,似乎可以立决,居然也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这混乱的世上,我们还能不能有道德上的规范?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孟老夫子眼里,恻隐心、羞耻心、辞让心、和是非之心,是儒家“五常”的发端,是儒家思想的基础。确实,如果那位女士有这些情操,是做不出那些无良行为的。

然而,真正道德完善的典型,是主耶稣,祂全然无罪,是唯一的完全人。祂给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黄金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路加福音6:31)。多么简单明了的道理,多么清晰可行的教导!“爱人如己”,是主给我们的大诫命之一。

英语中有个词:“Stress-revealed character”(压力下暴露的品质)。有人说:灾难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人的内心。汶川地震时出了个“范跑跑”,新冠肺炎时又有了个“跑路女”。我们都是软弱的人,在灾难袭来时,内心常常无法抵挡恐惧的击打和罪的诱惑。唯有依靠神,我们才能站立得住。

“留得青山辨是非”。耶稣升天而去,留下了属天的道德圭臬,供我们辨别是非,也让我们自省和反思。


今天在网上带领主日学。昨天请班长弟兄设置好Zoom的账户,并教我操作。一年多前,我开始用Zoom,参加了英国COCM的短宣培训。那次是当观众,没有什么操作。这次要做“主播”,分享文件,还是第一次。使用前有些思想障碍,怕出错影响上课。真上了手,其实很容易。前面说过,Zoom公司的产品宗旨,是要让用户幸福。此话不假,Zoom的用户界面很友好。

因为瘟疫,这一阵教会新事频出,开会、聚会、查经、崇拜、主日学,都第一次在网上举办。对人而言,凡事都有出了娘胎头一遭,大多都在孩提或青年时期就经历了。到了中老年,居然还能遇到诸般新鲜事去经历和学习。虽然被疫情压着,不会有兴奋感,也觉得是颇有意义的挑战。

第一次很重要,因为那是最初始、最基础的发端,对人和事物未来的发展有强烈的塑造和指导意义。人的许多第一次,不管是出于被动,还是主观的选择,其结果都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教会的历史上也有许多的第一次:耶稣第一次来到人间、圣灵第一次降临众圣徒、第一个教会建立、使徒们第一次踏上向外邦人传道旅程,都是开天辟地第一回,从此天国降到人间,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第一次不容易,因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如今教会一切活动搬到了网上,效果会如何?会众能满意吗?这些新举措能合神的心意吗?大家的心情,有点像一首唐诗所写:“昨夜洞房停红烛,待晓堂前拜翁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新媳妇化妆后要见公婆,心中难免忐忑。

反馈很快到来:中文堂、英文堂和城区第一次主日崇拜的连线单元数分别达到377,171和150。考虑到每个单元很多是一个家庭,参加人数有可能超过了疫前,许多在国外的人也参加了;周二的中文堂祷告会“济济一堂”,有四十几位弟兄姊妹参加;许多团契除了周五晚上敬拜查经外,主日崇拜结束后还来个短短的聚会,过去在大厅,现在在网上,问候祷告都方便。

好消息不断,新问题也不少:如何欢迎慕道新朋友;如何方便会众的奉献;青少年好动,如何改进他们的线上活动;年轻夫妇如何在参加网上活动的同时照顾好孩童;疫情期间要采取怎样的牧养策略。更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教会保持一个整体。各项教会活动移到网上,超越了“地点”和“程序”的限制,在某种意义上享有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间。但是,这会不会造成教会凝聚力的下降?

机会与挑战共存。现在是教会的一个绝佳时机,去实践属灵的智慧,去探索创新的事奉方法。西方有句谚语:“灾难就像刀子, 拿住刀刃会割破手,握住刀柄就可以为我们服务。”

主,求你指引我们,接受第一次的挑战,避开岔道,走你所喜悦的路。


最近,从南区教会来的邮件中看到,他们正在筹集资金,准备参加当地其他教会的慈善活动,为当地无家可归的人提供食物和其他需求。

记得曾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武汉市一所教会的会友不怕危险,春节以来坚持上街,向路人免费发放口罩和防护服。他们的热心感动了国内外众多的教会,于是有越来越多的救援物资寄给他们,于是他们开着车,把防护材料分发到武汉各区,由各处的会友加紧发放。俗话说“能者多劳”,他们的能力来自信仰。

想想当时的情景吧:城市被瘟疫的黑影笼罩,人人窝在家中,担心、恐惧、无奈,街头冷清肃杀,医院的走廊里挤满病人,社区办公室门前哀求和责骂声不绝。然而,在那人人求自保的气氛中,有一群基督徒怀着爱心,穿行在街头,一面发放防护品,一面传播主的福音。这是爱的体现,是神的怜悯!

我们的教会,一直重视社会关怀。十多年来,会友们以个人、团契、和教会事工的方式,活跃在各种社关事奉中。弟兄姊妹們参加各种本地的义工服务队,参加到世界各地的社关短宣,特别是去第三世界国家的短宣。除了本教会的活动,社关事工还跟其他基督教机构合作,救助弱势群体、支助困难学生、慰问难民群体。两个月前,社关事工组织了募捐活动,筹款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通过世界宣明会寄去了武汉。

这一周下来,为应对疫情,教会作了一系列决定,采取了各种组织和技术措施,使教会的各种网上活动走入正规。其实,这场危机,也为教会帮助和接触社区提供了新的机会。几天前,麻州进入了“居家隔离”(Shelter-in-Place)状态。如果疫情的加重,隔离状态的持续,一些人可能会有生活物质的短缺。我想,教会或许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开展一些新的慈善活动,以帮助教会成员和社区成员,展示教会的勇气和爱心,同时传播福音。

教会的帮助可以是金钱上的,比如筹款给经济困难的会友和社区贫困家庭;可以是物质的,比如建立食物銀行,在社区发放食品、药物和卫生用品,把防护用品送到医院;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给老年人和病人寄慰问卡、写祈祷信、送科普信息、打电话给他们、为他们祷告。小孩子和年轻人呆在家里很难受,有恩赐的会友可以为他们写歌,给他们带去快乐和希望。

在病毒面前,我们的肉体很软弱。疫病提醒我们,我们的命运都是联在一起的。正如作家海明威所说:“谁都不是一座孤岛,自成一体。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有所缺损,因为我与人类难解难分。所以,千万不要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病毒会传染,但爱也有“传染性”。今天听说,教会一位牧师的邻居在树旁立起一张牌子,上面写着圣经经文,鼓励大家度过困难。他们受了启发,于是师母拿出纸和笔,也学样写了几张,张贴到路口,用神的话语,为邻舍们打气。

疾病无情,教会有爱。我们不做桌底下的灯,要做世上的光和盐,要在世人最需要爱与福音的时候,挺身出来,把基督的救恩与慈爱传递出去,使神的名得着荣耀。“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 6:8)。


     购物好市多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一早,去附近的好市多大賣場(Costco)买食品。

有意思的是,这一两年我们开始在家里搞“断舍离”,觉得生活越简单越好。扔了不少东西,冰箱也空出好多。疫情一来,这“虚位以待”的冰箱,我们还得重新填满。

先去大卖场附属的加油站。油价好便宜,一块八一加仑,好像回到了上世纪末。一个小确幸1,令人高兴。

到大卖场,门还未开,有七八个人排队,每人相隔一米,“芬兰式排队距离”。美国人大多开朗,没有芬兰的社交恐惧症,隔得老远,还在互相大声寒暄。前面一位妇女看到我太太没戴手套,就从兜里掏出手套,伸长胳膊递过来,说可以御寒。一个小举动,给人温暖。

进口处竖着一块牌子,写着已经售完的货品,包括纸巾、手纸、口罩、手套、消毒液、清洁剂、有机牛肉、鸡,还有体温计。这些东西平日不起眼,如今都成了紧俏商品。

开门了,每隔几分钟放一批人,二十几个,避免里面拥挤。顾客每人给一张消毒纸,擦擦手,擦擦购物车把手。

像平时一样,店里的货架装得满满的,只是服装、书籍、家具、园艺用品等区域被拦了起来,大概是为了在保证满足食品和其他日用品的前提下,减少一些顾客量。店堂里增加了很多店员,他们站在冷气柜旁,不时来回走动,用消毒纸擦拭把手和其他表面。

顾客们各自安静地挑选商品,没有抢购,没有恐慌。食品价格基本不变,有的稍有提高,也就多个块儿八毛的,看到店里增加的人手,觉得提点价完全合情合理。

我们要买的东西不多,只按两到三周的需求量买。听妻子说过,她以往看到促销的减价食品,会买很多,后来网上看到一篇女士的文章,说以前看到食品减价就大买,她的美国老公就告诉她,不要贪心,促销品数量有限,要留些给他人。看了文章后,妻子便也注意了,再便宜合算的东西也不多拿,比如虾,每次最多取两盒。

想起刚到美国时的一件事,一次食品店方便面大减价,每包只要一毛钱,而且不限量。大陆留学生们奔走相告,一起到店里扫货,每人购物车里一大堆方便面,收银处几个出纳员惊得面面相觑,眼珠直往上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长大的我们,服从自我生存的本能,哪有好东西不多拿的道理?这事,现在想起来还羞得慌。

图片来自网络

听说最近美国有些城市发生抢购囤货的现象.华人超市里遭抢购的,往往是价廉物美、储存方便的食品,比如速冻食品、罐头、米面及粉条等。华人的忧患意识比较强,常起抢购风潮。1988年大陆放开价格管制后,全国抢购卫生纸等日用品和各类粮油;2003年非典期间,全国抢购板蓝根和醋;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后,民众抢购据说能抗核辐射的盐;2018年在台湾有抢购卫生纸的风波。

人,为何如此软弱?

购物完毕,推着满满的购物车来到收银台,那里也添了人手。平时是两人,一人收款一人装车,如今增加到三个人,配合默契,顾客一个个过去,如行云流水,有条不紊。在自我结账区,也有店员过来帮忙,扫描重的物品,免得顾客搬上搬下,费力费时。

出口处,店员又递上一张消毒纸巾。好市多的服务,十分周到。

好市多最近公布了限制退货的新政策。公告提醒顾客,为防抢购潮后的退货潮,对售出的卫生纸、纸巾、消毒用品、瓶装水和大米等将不受理退货。对此,许多人表示赞赏。

这次疫情,对我们基督徒会有什么提醒呢?

在危机中,能看出一个人的真面目。在患难中,能显示出基督徒的本色。愿意合作互助、分享付出,还是选择自私、囤积自顾?一家商店,尚能如此细心地服务顾客的需求,为他们的安全健康着想,我们作为神的儿女,该如何活出耶稣基督的样子?

读到一篇基督教姊妹写的抗疫文章,标题是“多赞美,少囤货,爱他人”。说的真好!

注1:小確幸——心中隱約期待的小事剛剛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種微小而確實的幸福與滿足。


    好棒的大白箱

图片来自网络

前一阵,儿子打算搬去新泽西州东部,可以靠近他以后要去的部队营地。他的东西不少,人还没回来,就有好几大箱行李寄到我们这里,加上以前在家里的东西,足足可以放满两间卧室。他又是个临上竞技场才有爆发力的主,我担心到时搬家公司的大卡车一到,工人进来,家里一地散货,保不齐要弄个“鸡飞狗跳”。

没想到,他一切都安排好了。那天,我们家门口轰隆隆开过来一辆大卡车,车上装了个怪模怪样的铁支架,支架上绑了个大白箱,一丈见方。驾驶员下车,拉下支架上的操纵器,按动电钮,铁支架乖乖下了车。这支架看上去粗苯,却骨骨节节都能活动,像台人工操纵的机器人,挤挤挨挨走进灌木间的空地,放下了大白箱。驾驶员一面操作,一面竖起大拇哥:“好棒的机器!”

儿子说,这个大箱子叫“便携式存储和搬运容器”(Portable Storage & Moving Container),说白了就是个搬家用小集装箱。搬家公司把小集装箱运到你家门口,让你从从容容地把要搬的东西装进去,然后整个运到你的新家地址。这样,既保证了家里的整洁,省了人工,也让自家的家具物品住上“单间”,不会跟别家的搞混。

以前听过一些朋友述说搬家的“不幸”经历:估价不准、车时拖后、车容量不够、装车超时,天快黑了,草地上房间里还留着一堆箱子,最后只得安排工人在家过夜,搬家公司还要加价斩一刀。现在好了,有如此方便高效的新颖服务,搬家不用再发愁。我不禁想:这么好的改进,以前怎么没人想到?

这两天在上戈登神学院的网课,老师讲到教会中的改变,说改变有两种:第一层次的改变和第二层次的改变。不管对个人或组织而言,第一层的改变是简单的行为变化,从原来的状态出发,作渐进和线性的改善,用更好、更快、更准确的方法来处理问题,但不触动目标、规则和架构;第二层的改变则要深入,会冲击原来的制度和规则,带来文化、理念和习惯上的变化。换句话说,第一层改变是浅层的内容改良,第二层改变是深层的架构革命。第一层变化一般不需要新的技术或手段的支持,第二层变化则常常需要。用乒乓球比赛举例,教练让运动员改变打法,比如增加进攻速度,或收紧防守区域,那属于第一层变化;改变比赛规则,比如加大乒乓球尺寸,以减低球速和旋转,增加来回球,提高比赛的观赏度,则属于第二层变化。

搬家用小集装箱的使用,应该属于第二层次的改变,因为它完全改变了搬家公司的操作流程,不再需要搬运工人,车辆调配更灵活,转驳更方便,也简化了跟顾客的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新流程需要新技术的支持,即需要小集装箱和吊运车辆的制造和维护。如果不变革现有的服务方式,只做些线性改进,譬如增加车辆和工人,那就只能算第一层的改变。

在课上,我问老师,目前我们教会改为网上活动算哪一种变化?老师认为是第二层改变,其理由显而易见,因为教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形式都改变了。当然,神的救恩地久天长,福音真理传到永世,我们的信仰也不会变。但随着隔离时间的延长,对网上聚会活动经验逐渐积累,在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上,很可能发生第一层次乃至第二层次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自上而下安排,也可能自下而上自发。教会领导和各个事工需要加强与同工和会众的沟通,及时掌握情况,对之研讨分析,以决定组织或采纳这些改变。

图片来自网络

神学课上老师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教会的生命周期。他认为,每一个实体的教会跟生物一样,有不同的生命阶段,包括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成熟期(高原期)、空巢期、退休期、终老期。前四段是成长期,后三段是衰老期。不过,教会不是一定会进入衰老期,而可以在成熟期作“二次发展”(Redevelopment),重新进入富有生命力的成长期。

我们教会刚刚做过五十周年大庆,应该处于成熟期。如果教会生命周期这个概念有意义,那么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分叉路口:是循着固有规律进入衰老期,还是“天公重抖擞”,经二次发展重新进入成长期?

这次公共健康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已经给教会带来很大的变化,或许更多的变化还在路上。我们是消极应战,只考虑眼下如何度过难关?还是在应战之外未雨绸缪,趁势利用、促进、思考、提出、试验新的变化,为教会将来长远的发展铺路?

“他要按着那能叫万有归服自己的大能,将我们这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他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腓立比书3:21)让我们恒切祷告,求神的旨意,做得神喜悦的改变,让教会能度过困难的时刻,获得新发展。


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晚上,我们南区细胞小组在网上第一次聚会。小组成立已有两年,由团契内住在南面的五个家庭组成,每月聚会一次,内容跟团契聚会类似。因为人少,分享交流更密切。由于疫情,已有两个月没聚,所以今晚小别重逢,气氛格外亲切。因为已经参加了周五的团契敬拜查经,今天就是聊聊天,释放郁闷,相互鼓励打气。

很自然,开头聊的话题主要围绕疫情。美国各地的确诊病例飞速上升,已近15万;麻省目前病例数爬到了五千,列全国排行榜第五。绝对数字只对应当下,更可怕的是病例每日的增加量,几天前还一万不到,现在已有两万。疫情大爆发的势头,似乎不可阻挡。大家都在问,“美国的拐点何时到来?疫情会持续多长时间?”川普总统说两周内会迎来拐点,但是没有多少人会那它当真。前几天美国疾控中心(CDC)预测最坏情况下的患病和死亡人数,非常骇人。幸运的是,迄今还没有听说教会中有人染病。感谢主!

小组里一位弟兄自己有家生物研究公司,最近忙得脚后跟打后脑勺,为了做试验每天还得去公司。麻省已进入重大灾难状态,颁布了“居家避难法”,幸好政府的法规网开一面,让跟生物药物生产和研究的人员可以继续上班。问他新冠病毒的疫苗何时能出来,他也说不出。至少还得等个一年半载吧。

一位姊妹的先生急着要回国,打理自家的公司,但是像许许多多的中国留学生一样,由于航班限制,他无法买到机票。听说回国机票价已飙升到八万人民币一张,但是即便买到了,也随时会被取消。有人连买七八张机票,结果全部成废纸。我们也只能安慰这位姊妹:机场和飞机内是高危区域,还是在家里安全呢。真的,眼下的形势像过山车,大起大落。老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只要三十天,可能就会局势大逆转。

有一家人最近到佛州新买了房子,这话题轻松,大家便七嘴八舌问那里的情况。听那姊妹的描述,我们觉得自己离开了冰冻三尺的新英格兰,来到温暖宜人的佛罗里达,数不清的海边美景,阳光、沙滩、河湾、绿地,乘着自家的小船,在河上漂荡垂钩;沿着棕榈小道散步,观赏亚热带的繁花。房价便宜,购物便利,医疗条件优良,没有州收入税,销售税也低,遇上热心的邻居,好事不要太多哦!有人便提议,以后一起去那里团购房子,抱团养老,一起做候鸟族,冬栖佛州,夏回北地。



大家谈得热烈,不知不觉中,夜深了。明天要上班,祷告后,大家互道珍重,相约下一次网上再见。“朋友乃时常亲爱,弟兄为患难而生。”(箴言17:17)教会让我们有灵里之家,弟兄姊妹相伴相助,相念相晖,一路同行,走过艰难,迎来曙光。


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主日讲道中,张牧师引用了约翰福音第八章1-11节的经文,那是四福音书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文士和法利赛人就如何惩处一个犯奸淫妇人,故意把一个两难的抉择摆到耶稣面前:要么按摩西律法处死妇人,从而得罪罗马巡抚;要么对妇人网开一面,从而惹怒犹太民众。紧要关头,耶稣用轻轻一句话,“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四两拨千斤,羞退了自义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拯救了惶恐的妇人。

这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可是张牧师用一个新颖方式来表现它:把整件事件演绎成一个四幕话剧——1.暖場:介绍时空背景;2.進場:宗教領袖試探耶穌;3.熱場:耶穌與眾領袖交鋒;4. 退場:耶穌恩赦被拿婦人。这样一来,观众的想像力被激活,从一维的文字描述,想象出一个三维的舞台空间。演员们的言谈举止,赋予这个空间以不断变化的意境:安静、骚动、激烈、胶着、峰回路转。我们的心情也随之平静、吃惊、紧张、长舒一口气。这样仿佛身历其境的体验,比单单听一遍故事,影响要深刻得多。

不止如此,张牧师还邀请听众,用一个新的视角来看这个故事:把自己代入到剧中的角色里去。听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受体,而是剧中的主人翁们。“戲裡戲外,我是那一個呢?”是有罪的妇人,是同犯奸淫的隐身男子,是文士和法利赛人,还是周围起哄的旁观者?剧中每个角色,都有带有作者赋予的不同品格和思想烙印。我们要设身处地代入,也就是我们对自身的反思和自省的过程。我们有罪,像妇人和那男子;我们骄傲,如文士和法利赛人;我们盲从和好论断人,像那些群众。剧中的芸芸众生,就是我们的写真,我们分明穿着他们的衣裳,讲着他们的话,行着他们做的事。

剧中唯有一人,即便祂弯着腰,我们也只能仰视,因为他全然无罪,又慈悲为怀。他站起来,走到我们中间,用充滿了憐憫的语气,说:“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从此,我们幡然悔悟,靠着指引,开始脱去旧衣,成为新人。

唐诗宋词的精髓之一,是它们用精美传神的词语,带给读者美妙的意境;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吸引力,在于它们以浓烈的感情表述和非凡的叙事能力,让读者对书中人物产生认同。张牧师热爱中华文学,经常用文艺的手法,诠释福音的真理,展示圣经的魅力。

这样在读经中使用角色代入,我还经历过一次。那是在一年多前,我参加欧洲华人宣教中心的学生福音营。营会分组活动,用归纳法查经。各小组从经文中先找出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交代故事梗概,然后把其中的人物分配给各个组员,让他们设身处地,表述出各个人物的思想进程。尽管这些经文基督徒都耳熟能详,但如此条分缕晰,认真地演绎探究,挖掘出许多原来错过的细节,进一步了解到经文中的精意。原本不熟悉经文的慕道友,也大开眼界,细嚼慢咽了一次灵粮。

光读光说还不够,还要话剧呈现,把经文的精髓演出来!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根据经文编出短剧,立即彩排,马上上演,每个小组演一场,那真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个故事,多种演绎,精彩纷呈,主题却只有一个:基督的拯救。伴随着笑声、掌声、叫好声,两千年前发生的圣经故事,在我们眼前复活了!

学生福音营

责任编辑:吴京宁

紀念李文亮醫師

文:張子翊

你當然是英雄
但我們寧肯不要再有
鐵拳下,有誰能免去恐懼

他們請你喝茶,畫押訓誡書
承諾不再造謠
他們說歲月其實靜好

寧當金絲雀,不做喜鵲
掛了,就在礦坑口
吹哨者竟說成造謠者,倒了

是我們推倒的
摀著耳朵,蒙著面罩
是我們推倒的

雪崩面前,雪花無辜嗎
駱駝壓垮,稻草無關嗎
韭菜割完,韭菜無感嗎

基列當然有乳香
中國有嗎
我的民何時得醫治呢

不要苦等麥秋,不要
空提夏令,立春已過
我們還未得救

(02/07/2020,Boston)

註一:李文亮(10/12/1986-02/07/2020),武漢市中心醫院眼科醫師。2019年12月30日與另七位醫師在親友群中發佈疑似2003年SARS病例的消息。2020年1月3日遭當地公安人員強制簽署“訓誡書”,1月10日出現症狀,2月1日確診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2月7日病逝。

註二:基列(Gilead),聖經地名,出產乳香,見耶利米書8:18-22。

註三:有趣的是,美國加州一家專門針對病毒的製藥公司,就取名Gilead Sciences, Inc.

作者是本教會愛關牧師
責任編輯:陳一萍、張建
插圖:陳東博

庚子年春新冠疫情有感

文:顧建橋


天花鼠疫與霍亂
曾在教課書中見
地震瘟疫和肺炎
赫然發生於眼前

新冠肺炎全球延
漂洋過海地極傳
疫情勢圖抓人眼
多條曲線往上竄

往歲街衢多喧繁
今春驟停渺人煙
舉目遠眺無飛燕
閉門對鏡相覷臉

疾病瘟疫地震前
更顯渺小人有限
求賜智慧加恩典
一起共同來抗戰

太古始祖伊甸園
偷吃禁果惹恩怨
眼目情慾今生伴
終生勞碌得三餐

日復一日年復年
日光之下無新鮮
創世之初已預言
災難總會存人間

神許世上有災難
人可選擇來悔轉
不管風雨與荒灘
靠主得勝心平安

信主恩手常撫按
壓傷蘆葦不折斷
亦不吹滅燈火殘
慈繩愛索把君牽

遙想遠古神蹟顯
以色列民往迦南
前有紅海把路攔
後有法老軍兵趕

摩西權杖將海探
紅海濕地立變乾
選民通行化凶險
逆神仇敵遭天譴

上蒼如願手一彈
瘸腿行走開瞎眼
屈膝跪拜於祭壇
認罪悔改求赦免

創造之主力無邊
只因人未近身前
待到醒時朝聖殿
順服謙卑見神面

時不我待往回看
如今信主不算晚
芸芸眾生當回轉
切切尋求見神面

求主恩手施憐憫
信靠方有真平安
客居寄旅很短暫
歸入主名到永遠

主後2020年5月31日,顧建橋於波士頓

作者為中區團契召集人,詩班成員,並參與AWANA和嬰兒室服事。
責任編輯:潘 瀾

新冠病毒是神懲罰世人的瘟疫嗎?

文:潘瀾

新冠病毒引起的COVID-19大流行肺炎,從武漢已經蔓延到世界各個角落。隨著感染和死亡人數的飆升,全球的基督徒在為這場重大災難禱告,為主作工傳福音,並努力將基督復活的生命和平安的意念,分享給痛苦驚恐中的人。

每次災禍臨到,人們難免思考為什麼一位滿有慈愛憐憫而主宰萬有的神,會允許苦難的發生和生命的失喪。每當重大事件發生,如戰爭、地震、海嘯、飢荒,蝗災、九一一恐襲等,總有言論說這是世界末日的徵兆,或是神對人罪的懲罰。當新冠肺炎剛在武漢和國內部分地區流行時,網上有一些評論和禱告詞,將病毒的產生歸結於近年來政府一連串的宗教高壓政策,或是亞洲人喜歡濫吃野味,造成神公義的審判。這類觀點也引起另一些人的反彈:這場災害中的大部分喪生者,既沒有參與迫害教會,也沒有吃野生動物,為什麼同樣遭殃?若是如此,基督教的神真是那位“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的神嗎(出34:6)?

網站上曾流傳一篇據說是香港建道神學院前院長梁家麟(本人未核實)的短文《不要浪費這次疫情》[1],其中六條的第一條是“如果你不相信疫情是上帝允許的,你就浪費了這次疫情。凡事發生都有上帝的允許。”其它五條包括讓我們不要把目光放在疫情本身,而要反思內心是否設防,抵禦屬靈病毒的入侵;面對生命的得與失,尋求神的旨意;渴慕神的話語,並藉著疫情見證基督的真實和榮耀等。基於這些原則,筆者想藉著對聖經的粗淺知識,和讀者一起思考經文對瘟疫的描述,重新體會神對人和對創造的救贖計劃。

聖經中瘟疫的出處

在中文和合本聖經譯本中,“瘟疫”這個詞共出現68次,其中65次在舊約,三次在新約。

舊約希伯來文中,有兩個對應的詞,一個是 maggephah,原意是“擊殺”(如出12:23),“重擊”(如撒上25: 38),共出現26次,可譯成:瘟疫(21次,如民14:37,16:48-50等),擊殺(1次),災難(1次),和宰殺(3次)。另一個是 deber (原意是 dabar即“話語”,取其 “毀壞”之意),共出現49次, 譯為瘟疫(或傳染病,pestilence, 38次,如出5:3, 9:3, 9:15等),瘟疫(或鼠疫,plague,10次)和荊棘(1次)。

新約希臘文中,也有兩個對應的詞,一個是 loimoi (λοιμοι) ,意思為瘟疫(傳染病)或蟲害,出現在兩處(路21:11,徒24:5)。 另一個是 Thanatos (θανατοs),意思為死亡,在和合本中譯作瘟疫僅一次(啟6:8)。

將以上的出處匯總,可以看出“瘟疫”在舊約聖經出現很多次(中文62次,希伯來文75次),大部分用於神的審判,尤其是以預言的方式呈現,指的是大範圍的傳染病導致族群的死亡,少數地方用於非具體性的宰殺或災難。在新約中,這個概念提及較少,除了在使徒行傳中猶太人誣陷保羅“如同瘟疫一般”(徒24:5)鼓動人生亂之外,

其它所指的都是將來要發生的事,即主耶穌的再來和神的終極審判。

新冠病毒在各國大流行,可能使部分基督徒得出是神對當代人審判的結論。如果只是著重這個表象,可能誤解神對墮落世界的救贖計畫,以及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

挪亞之約、亞伯拉罕之約、與西乃之約

聖經創世紀告訴我們,自始祖犯罪之後,因人的罪惡極大,神以大洪水毀滅地上一切所造生物,僅保留了義人挪亞一家和在方舟中的活物。其後神與挪亞和各種活物立約,並以雲彩中的虹為記號,“不再氾濫、毀壞一切有血肉的物了(創9:8-17)。”雖然在此之後人類繼續犯罪,也經歷很多天災人禍,但神不會用像大洪水般毀滅性的災害來懲罰人的罪。我們藉此可以欣慰,雖然人類繼續與神為敵,雖然當前新冠肆虐,祂不會任其無限蔓延,祂的拯救必臨到祂所造的世界,祂的醫治也必迅速來到。

神興起挪亞的後代亞伯拉罕,與他立約,賜他福氣,應允他成為多國之父,並使地上的萬族因他和他的後裔得福(創12:1-3, 15:1-17, 17:1-8)。這些福氣包括屬世的層面,如亞伯拉罕從五王手中救下羅德和所多瑪的婦女,雅各在迦南地挖的水井,大衛與所羅門王治理聯合王國等。福氣也包含屬靈的層面,即由亞伯拉罕成為屬神的子民,經歷神的同在。外邦人也藉著信耶穌基督,大衛的後裔,成為亞伯拉罕的子孫,神的產業,在永生裡與神同在。

挪亞和亞伯拉罕之約,沒有提及瘟疫,並非沒有關聯,而是至關重要的鋪墊。

經文中對瘟疫最早的記載,是摩西與埃及王法老的交鋒,警告他如不讓希伯來人離去,神的懲罰將會臨到(出5:3, 9:3, 9:15)。再一次提及,是在利未記26章,以色列民過紅海後,神與他們在西乃山立約的一部分。神承諾如果他們遵守祂的約,祂就應允他們在萬民中作祂的子民,生養眾多,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如果不遵行祂的誡命,厭棄祂的律法,祂將使他們白白勞苦,經受刀劍瘟疫之災,被交在仇敵的手中,在列邦中滅亡。即便如此,當以色列人謙卑下來,也服了罪孽的刑罰,神會記念祂與列祖所立的約,重新接納他們成為永生神的兒女(利16, 何1:10)。

以色列的長老與眾百姓都表示接受,同聲說“凡耶和華所說的,我們都要遵行”(出19:3-8)。當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眾人都站在約櫃兩旁,一半對著以巴路山,一半對著基利心山。約書亞將律法上祝福和詛咒的話,宣讀一遍(書8:33-35)。

背約受罰的佐證

自此之後,聖經數次記載以色列人違背神的律法,遭致瘟疫的懲罰。那十二個進迦南地的探子,除了約書亞和迦勒,都因不信以致招瘟疫而死(民14:36)。可拉一夥背叛摩西遭受懲罰後,會眾攻擊摩西、亞倫,使得瘟疫發作,在亞倫拿著香爐上香之前,因瘟疫而死的共14,700人(民16:47-50)。祭司亞倫的孫子非尼哈,殺死與外邦女子行淫的以色列人,止住殺死24,000人的瘟疫(民25:6-13)。大衛王擅自數點兵丁,神降瘟疫,殺死民間70,000人(撒下24:15)等,不一而足。先知耶利米在猶大國風雨欲墜,以西結在王國傾覆、國民被擄之後,屢次向背叛神律法的君王、先知和百姓警告,神要用刀劍、飢荒、瘟疫滅絕他們(耶14:12, 21:6-9, 24:10, 29:17, 結5:12, 17, 6:11-12, 7:15, 14:21)。

聖經也記載所羅門王和約沙法王在聖殿中的禱告,當國中有饑荒、瘟疫等災情時,神的子民“自覺有罪”,舉手向神祈求禱告,求神在天上居所垂聽赦免。神也應允了所羅門的禱告(王上8:37-39, 9:3;代下6:12-42;代下20:8-10)。

這些舊約的記載,清楚表明瘟疫是神與以色列立約的重要部份:當神的選民遵守祂的誡命,走在祂的旨意裡,就得到極大的祝福和榮耀;當他們違背他們所承諾遵守的神的律法時,神的公義(詛咒)也會臨到。

耶穌為挽回祭

然而,這只是救恩歷史的一半。如果神拯救計畫到此為止,人的命運非常可悲,重複在律法、罪、和審判的循環中。就在舊約歷史最黑暗的時代,神藉著先知耶利米向世人宣告,祂向人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29:11)“。

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3:23),無法藉著律法稱義,也無法逃脫神正義的審判。然而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使那無罪的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祂裡面成為神的義(林後5:21)。那無罪的就是與神同等尊榮,降世為人的主耶穌基督,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來2:17),擔當了最嚴厲的刑罰,死在十字架上。而且,不單是為信祂的人,也是為普天下人的罪作了挽回祭(約一2:2)。

因著主耶穌的流血捨身,我們生活在恩典時代,不再受律法的制約。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羅5:20)。這並非宣稱廉價的恩典,讓基督徒可以任意犯罪,而是神設立耶穌這位“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的大祭司,為人的罪,以自己的血,一次而永遠付出律法的贖價,讓信祂的人可以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4:15)。

故此,基督徒仍需依靠聖靈不斷對付內心的罪,一生之久走成聖的路,得神的喜悅。“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5:10)。”

神在起先的世代,向挪亞承諾,不再以毀滅性的災害滅絕一切活物。主耶穌在末後的世代,拆毀隔斷人與神的牆,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使人與神和好了(弗2:14-18)。神的救贖計畫,就是要完全恢復創造之初祂與人、與萬物的關係。主耶穌不僅成全了西乃山的律法,也回歸神與挪亞所定之約,成為所信之人的“方舟”,也成就了神給世人的亞伯拉罕之福。

在破口中為世人代求

相信聖經權威的基督徒,必然相信末日有審判。新約聖經宣告耶穌再來的日子,瘟疫會隨著飢荒,和可怕的異象和大神蹟從天上顯現(路21:11)。然而我們需要謹慎對待今天的新冠病毒大流行,是否是神對世俗政權和不信人群的審判。我們既無法否認神不會再用災禍的方式懲罰人的惡行,也不能確定它不是墮落世界諸般罪的必然後果,或是惡者撒但對神子民的攻擊,但我們可以思考以下幾點。

首先,為什麼瘟疫的字眼在舊約中出現如此之多,而在新約中只有寥寥幾次?主耶穌為世人的罪受死,已經平息神的憤怒。祂對世人的懲戒是否仍沿用舊約的方式?其次,如果必須將當今的世代與舊約中神祝福與詛咒的對象作類比,現今與神立約的不是世俗政權或不信神的國民,而是教會。

因此,神的審判是要從祂的教會開始呢?還是教會以外呢?彼得說:“因為時候到了,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若是先從我們起首,那不信從神福音的人,將有何等的結局呢?”(彼前 4:17)

在此基督徒可以有坦誠的討論和神學上的異同,然而在疫情爆發的當口,我們是否可以摒棄輕易的論斷甚至定罪,而花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關懷同情在傷痛恐慌中的人,為決策者,醫護人員和各個行業留在崗位的員工禱告,與喜樂的人同樂,與哀哭的人同哭(羅12:15)?

知名福音派牧師約翰·派博(John Piper, 1946-)有五點心得可供讀者參考[2]

  1. 耶穌是主權的主;祂允許這場災難降臨;
  2. 墮落的世界無法抵禦罪的侵襲,我們的身體上會受損並經歷死亡,但主耶穌已經除去死的毒鉤;
  3. 神有時會用疾病來潔淨和拯救祂的百姓;疾病和死亡可以成為神憐憫的一部分,讓我們不至與世界一起受責罰;
  4. 神有時會用疾病來懲罰離棄祂的人;
  5. 所有自然災害都是神憐憫的雷聲,讓人悔改、省察自己的生活,尋求神的恩惠。

最後,願基督徒學習所羅門獻聖殿時的禱告、與約沙法在敵軍當前時上聖殿的禱告。當我們所處的社區和國家經歷各種磨難、災禍與試煉時,讓我們 “自覺有罪”,各人認自己的罪,並擔負起神所託付的祭司職責,站在破口之中,為這個不信的世界向神代求。

求那“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的神(太5:45),按著祂的信實和慈愛,止住這場席捲全球、攫取數十萬性命的病毒大流行,懇求祂醫治安慰這破碎的世界,並興起祂在地上的教會,成為祂向世人祝福的管道,在驚惶恐懼的日子裡,成為有信、有望、有愛的中流砥柱。


[1] https://www.ct.org.tw/1358168

[2] https://www.desiringgod.org/interviews/how-do-we-make-sense-of-the-coronavirus

作者為《心版》首任主編,屬雅歌團契

責任編輯:陳一萍

拐點和呼召

文:薛悅悅

編者按: 當人生的拐點遇上新冠病毒疫情全球擴散,甚至比後者的拐點還來得快時,你我將如何自處?悅悅師母寫出了她的感受與答案,值得我們再思、咀嚼。

“這次的疫情,全世界可能有一億人會感染上,會有四百八十萬人會死亡。老年人,千萬不可出門,年輕人也千萬不要去找老人。” 我詫異的是在一個會議裡,聽到一位專家提及這樣的可能性。我們是剛開始領老人社會輔助金的老人,當疫情三月初臨到波士頓,天天聽到類似的話題,這下好了,沒把心吊起來,好像是不應該的。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三月夫婦恩愛營取消了,四月初穆宣講習及英國短宣取消了,五月份正籌劃的單身聯誼及教會退修會都取消了….。接著是要開始網上聚會。一連串的改變中,先是3/15的主日聚會因為沒有詩班的服事,需要兩人幫忙領唱,我們欣然答應; 3/22本來不輪我們帶敬拜,因為種種原因,也落在我們身上。當教會一直提倡著要年輕人接棒,原本希望訓練年輕人來接棒,邀約了多位年輕的弟兄姐妹來敬拜團,突然間又剩下我們兩老,老人可以服事嗎?該服事嗎?活著就是希望能事奉主,不能事奉又該做些什麼?

這兩個月來,我就一直有個疙瘩,為什麼人過六十五就要當 “殘兵” 呢?  為什麼我裡面會突然好怕自己沒有用,讓人看我如同垃圾呢?萬一得了病,怎麼辦?自己突然變得好軟弱。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裡面的恐懼、驚慌不斷的襲擊,就好像天好像馬上要塌下來了!為什麼我會忽然懼怕和驚恐,像得了 “恐慌症” 呢?

感謝主,有一天在清晨的禱告會中聽到一位牧師説,人為什麼會有懼怕和擔心呢?就是把信心放錯地方。當心中有個聲音告訴你負面的消息,懼怕這時就像心中的導航器亮了燈,告訴你走錯路了,要轉方向,這就正是需要禱告的時侯。把自己的眼光,提升到天父的眼光;當信心看對方向,就會帶來盼望。當你聽到人一些不可靠的訊息,又東傳、西傳,假消息很多,又不能分辨。這時就要專注,看到上帝坐在寶座上;求神讓我所看到的,是神的心意並祂在做的事,更重要的是,祂要我如何信靠順服。

即時又看到寇世遠監督的“生命之道” 書中的一段話:“世界對於我們,是座墳墓,在裡面埋葬了基督徒的一切屬世的人事物,和出乎自己的心思,情感,意志,只賸下一個倒空的 ‘己’ ,是屬天的是合乎主用的,好讓生命的主在裡面自由運行,做出討神喜悅的事。 主把一座空墳墓留給我們,這啟示何等寶貴,人如想有份於這個空墳,他首須經歷與主同死同復活,這經歷又是何等重要。”  這段信息讓我想到,死亡只是一個過程,不是故事的結局,真是令人興奮!

神也藉華克理(Rick Warren)牧師的講道向我説話,“在沒有盼望之時,你能做什麼?” 其中一點是引用約拿書2:9 –“但我必用感謝的聲音獻祭與你.我所許的願、我必償還。救恩出於耶和華。”   為何提前獻上感恩?在疫情中,上帝讓我重新思想祂對我的呼召?我從年輕,把自己奉獻給主,就是成為一個歌唱讚美上帝的人,而現在被稱為 “老年人”,那麼上帝要我做的不同的事了嗎?我不能再讚美上帝了嗎?祂沒丟棄我,雖我希望我能唱得“完美”,但發現好難….。但這對我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我是否把感謝的聲音獻給主?

當我們在錄製《榮耀的呼召》這首詩歌時,上帝讓我再次思想,我當如何回應祂對我的呼召?謹將歌詞與我的感受,寫在下面:

  • 將自己獻上當作活祭——獻上是讓上帝使用;
  • 作主聖潔貴重的器皿——惟有主是聖潔,真的貴重是因祂的同在與充滿。
  • 祢豐富恩惠必充足澆灌我——救贖恩典,降服於主讓聖靈澆灌我,是何等的蒙福。
  • 使我瓦器裡充滿莫大能力——莫大能力是出於神。主啊,我願倒空自己,成為祢合用的器皿。
  • 高舉雙手讚美祢我主,全心全人都給祢耶穌——主啊,我願降服,把裡裡外外都獻給耶穌。
  • 一生意義活出榮耀的呼召 ——每日心中喜樂與主同行;與配偶、家人、弟兄姐妹,攜手同行;傳福音。
  • 勇敢地向著標竿直跑——迦勒在約書亞記14:8-11説:“我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  神 ….。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 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 活出祂的榮美!
  • 跟隨耶穌,愛我的主。我愛祢,耶穌。——約書亞記17:16-18 約書亞對約瑟家説,山地也要歸你、雖是樹林你也可以砍伐、靠近之地、必歸你.迦南人雖有鐵車、雖是強盛、你也能把他們趕出去。

我們夫妻在每年讀經的計劃中,每天都會提出一段有感動的經文,沒想到昨天我們選的經文是相同的!都是約書亞記的17:17-18節。哪裡是我們的山地和樹林?什麼是我們要趕出的鐵車?求上帝也讓我們看到要開發的山地和樹林,還有那些得趕出去的鐵車。就如國際家庭更新協會邱清泰會長提的,我們夫妻一心歸主,常操練存款、清垃圾。而等候神、禱讀、會話式禱告也是每週要做的。讓我們效法基督,願意謙卑,讓“死”在我身上發動,以致於 “生”能在別人身上發動;放心,放手,放鬆,讓 “殘兵” 靠著聖靈的大能成為“勇將”,學習耶穌的榜樣,向著標竿直跑!

作者簡介:與先生何明治長老,同為社青團契輔導

責任編輯:陳一萍

基督徒對災難的回應

文:何明治

今年(2020年)初,肆虐於中國並蔓延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種新冠狀病毒,逐漸成為世界性的瘟疫,對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危害。針對這一疫情的防治和疫區的救援,因此受到廣泛的關注。世界各地各國紛紛對受難地區和民眾捐款捐物,施以人道援助。我們教會也組織收集了對災區的奉獻,並對受難的親屬朋友表達同情和撫慰。

在防治和救援的同時,很多人會問,神為何會允许這樣的瘟疫灾难?基督徒和教會在這樣一個瘟疫災難中,應當對神有怎樣的回應?這使我想到歷代志下7:12-16的經節與大家分享。聖經記載我們的神是愛人的主,也是管教與審判的主——祂不只審判以色列民,也審判以色列民之外的列國列邦。後來即使以色列亡國了,但以理書第四章也告訴我們“聖者所出的令,好叫世人知道至高者在人的國中掌權。”(但以理書4:17)讚美主!我們的神是掌管全地的主,從亙古直到如今!歷代志下7章裡,當所羅門王造成了耶和華殿和王宮之後,夜間耶和華向所羅門顯現,對他說:“我已聽了你的禱告,也選擇這地方作為祭祀我的殿宇。我若使天閉塞不下雨,或使蝗蟲吃這地的出產,或使瘟疫流行在我民中,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若是自卑、禱告,尋求我的面,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我必睜眼看、側耳聽在此處所獻的禱告。”(歷代志下7:12-15)在這段經文裡,神指示以色列的王所羅門,當遭遇天閉塞不下雨、蝗蟲、瘟疫這些災難之時,神的子民與世人應該醒悟,悔改歸向神,遵行祂一切的話,並指示我們應有的回應——

自卑

有了病毒疫情,世人會去追蹤病毒的起源、追查到底是從哪裡開始產生的,並採取相應的防範和救治措施。相信神的人還要省察的卻是瘟疫背後可能的屬靈原因——是否我們在何處得罪了神?是否是我們的罪給了仇敵魔鬼有機會展開偷竊、殺害、毀壞的工作?當這樣一個空前大規模的災難臨到眾人時,基督徒和教會全體的反應首先應當自卑。自卑就是降卑自己、服在神大能的手下。根據希伯來文的字根,“自卑”具有塵土的意思。當古代以色列人遇到極大的災難時,他們會撕裂衣服、頭蒙灰塵、俯伏在地,說:“哀哉、我主啊!我怎樣才好呢?”那是一種自卑在神的面前、乞求神饒恕與拯救的態度。約書亞記第7章記載當以色列人被艾城的人打敗,被擊殺了36人時,約書亞便撕裂衣服,和以色列的長老把灰撒在頭上,在耶和華的約櫃前俯伏在地,直到晚上。於是耶和華神指示約書亞,找出暗中犯罪的亞干。亞干一人犯罪,卻連累了全以色列人被仇敵打敗。教會遭大難時,首先要自卑在主面前省察自己。更重要的是求聖靈來光照我們、讓我們知罪。遭遇苦難也正是讓主的十字架更深地作工在我們身上、讓我們認罪、得赦免與拯救的時候。

禱告

面對災難,基督徒應當有的第二個回應就是禱告。我們從歷代志下第六章知道,所羅門王為耶和華以色列 神的名建造聖殿,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以色列人與外邦人在遭遇苦難災禍時,可以向這殿禱告、求告神的名,認識神、經歷神的大能。今天普天下凡是奉主名設立的教會就是萬國禱告的殿。這個新冠狀病毒目前已經蔓延至全世界67個國家,全人類都籠罩在死亡的威脅陰影底下,許多疫區的家庭淪陷在充滿恐懼、絕望、哭號、痛苦之中,有誰可以帶給他們安慰、醫治與盼望?當瘟疫開始之時,武漢、湖北成了重災區。感謝神,在武漢封城之前,武漢眾教會的許多牧師與領袖們就曾經聚集在一起為武漢、為中國向神獻上禱告。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怎樣才能止住這場武漢新冠狀病毒的瘟疫?關鍵在哪裡?在WHO世界衛生組織與紅十字會嗎?在各國的CDC疾病防治中心嗎?在各地有名的藥廠疫苗與藥物科研中心嗎?在各個醫院醫療隊的醫生護士們嗎?是靠雷神山、火神山、方艙醫院與封省、封城、封區甚至封戶的隔離?還是靠大家戴口罩、勤洗手、自己在家隔離?這些措施客觀上對於減緩瘟疫的蔓延固然重要,但如果我們用屬靈的眼光來看這一切,關鍵在於各地教會的禱告會!我們要吹角宣告嚴肅會、呼召大家求告神。民數記16章記載,“摩西對亞倫說:‘拿你的香爐,把壇上的火盛在其中,又加上香,快快帶到會眾那裡,為他們贖罪。因為有憤怒從耶和華那裡出來,瘟疫已經發作了。’亞倫照著摩西所說的拿來,跑到會中,不料,瘟疫在百姓中已經發作了。他就加上香,為百姓贖罪。他站在活人死人中間,瘟疫就止住了。”(民數記16:46-48)壇上的火特別說到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經成全的救恩所帶下聖靈的火焰。啟示錄說到那些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眾聖徒的祈禱。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請問為了這次病毒疫情,你有沒有拿出你的香爐,把壇上的火盛上、加上香,為中國大陸、台灣、美國,和世界各國向神獻上禱告呢?

尋求神的面

面對災難、基督徒應當有的第三個回應就是尋求神的面。我們在順境的時候,常常不會想到神、想要尋求神的心意;在平安享樂時,比較不會想到屬靈與永恆的事。於是神常藉著苦難讓人想到祂。就像路加福音15章那個浪子的故事——浪子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這豈不是世人的寫照嗎?離開神的人除非回轉歸向天父的懷抱,得著生命的糧,靈魂就會滅亡。所以神就藉著苦難讓我們回頭、尋求祂的面。其實、活在神的面前、親近神是世上最有福氣的事。大衛王在詩篇27篇說:“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裡求問。因為我遭遇患難,他必暗暗地保守我,在他亭子裡,把我藏在他帳幕的隱密處,將我高舉在磐石上。”(詩 27:4-5)大衛一生不斷地尋求神的心意、瞻仰神的榮美。他不斷地敬拜神、求問神、與神有親密的交通。那是他人生渴慕追求的一件最重要的事。他是在怎樣的情節下寫詩篇27篇的?他說,雖有軍兵安營攻擊我、我的心也不害怕。雖然興起刀兵攻擊我、我必仍舊安穩。這是他遭遇許多的患難、心裡卻不害怕、而且能夠感到安穩的秘訣。親愛的弟兄姊妹們,這次新冠狀病毒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擴散的消息傳來,你會不會害怕?主在這種時候,比任何其它時候都更清楚地呼召我們,來尋求祂的心意,使我們心裡有平安。教會在這時刻,更要帶領大家尋求神的心意、敬拜祂。

轉離惡行

面對災難、基督徒應當有的第四個回應就是轉離惡行。關於轉離惡行的故事,約拿書第三章裡說,當先知約拿奉神差遣,到尼尼微城宣告:“尼尼微必傾覆了!”尼尼微人便信服神,“從最大的到至小的”,從王到貧民都披上麻布,坐在灰中,“各人回頭離開所行的惡道,丟棄手中的強暴……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約拿書3)面對這樣的災難,教會也要從上到下,牧長們率先要帶著教會弟兄姊妹們悔改。教會弟兄姊妹們是世上的光、與世上的鹽。教會悔改之後也要帶動整個社會與國家悔改。求神將教會真實的光景顯明出來。主耶穌在啟示錄叫約翰寫信給亞細亞的七教會,其中有五個教會,主吩咐他們要悔改。悔改就是轉離惡行。教會轉離惡行,要從那些有屬靈權柄的牧師、長老們開始。

在舊約中,神經常興起先知呼召罪人悔改。聖經列王記中,當以色列國全國敗壞去拜巴力時,神興起先知以利亞去警告亞哈,讓他知道使以色列遭災的就是亞哈自己。先知是神的代言人,指出人的罪、宣告神審判的信息,讓人看見神的作為,呼召罪人悔改。馬太福音記載,當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後來,施洗的約翰因為責備希律王而被下在監裏。今天的中國也有因為愛主而敢於直言之人。四川省成都秋雨聖約教會的王怡牧師講道時說:“任何人不悔改就必定滅亡”。他不畏逼迫,呼召國家領導人、政府也要悔改,並因此於2018年12月9日被警察逮補,2019年12月30日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非法經營罪”等數罪,判處有期徒刑九年。但是就在同一天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醫生在同學微信群中發了一條關於華南海鮮市場疫情的信息,吹起了對這一新冠病毒的警哨。過一天,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多起呼吸性感染病例,病毒來源不明!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是巧合?還是上帝的警告?求神繼續在各地興起先知性的人物,呼籲國人與世人悔改、歸向神,好讓主應許的“我必從天上垂聽、赦免他們的罪、醫治他們的地”(歷代志下7:14)可以應驗在世界各地、使瘟疫止息。

“耶和華說: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你們要呼求我,禱告我,我就應允你們。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尋見。”(耶利米書 29:11-13)

當我們用自卑、禱告來尋求神的面,並轉離惡行,仰望主、定睛基督並祂釘十字架,不體貼世俗,而體貼神的心,神是信實的,必按照祂的約定賜我們平安,要我們末後有指望。


作者為卸任長老,與妻子薛悅悅在詩歌與敬拜團服事至今,並擔任社青團契輔導

責任編輯:邵健

才德的婦人們

文:陳明伽

《聖經》說:“艷麗是虛假的,美容是虛浮的,惟敬畏耶和華的婦女必得稱讚”。

那兩天是波士頓地區疫情報告很嚴峻,很令人恐懼的日子。除了醫院收治確診的患者不斷增加之外,在許多老人院發現確診病例。  一位住Sharon的護士姐妹在群上哀傷地告訴大家:“我這邊有13個發燒病人,11個確診,請為我們禱告…..”。另一個護士姐妹也說:有一家美國老人院已有10多個確診,一位美國護士已過世,一個華人護士和華人護佐也確診。

南區教會的姐妹是一群活潑、有愛心、敬畏上帝的女人們!也是一群十分可愛與能幹的女人們! 面對護士姐妹發出的疫情信息,她們個個心情糾結,都擔心姐妹的安全,提醒做護士的姐妹們相關的防護措施,並告之她們發自內心真誠的祈禱。  姐妹們在群裡你一言,我一語,親切的互動,直讓你感到那就是信心!就是力量!就是從神來的安慰與堅固!

在她們中間,有攝影愛好者,有養花種菜种红薯的高手,也有養雞養蜂的能人,也有烘焙大師。但是,她們的共同之處是充滿愛人愛神之心!

護士姐妹的第一條不平安信息是在星期二(4月7日)中午時發出來的。

下午四點群上出現如下信息:“@All 姐妹們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以教會的名義為醫護人員、看護中心、警察局製作一些防護面罩,目前我們的目標是500個,希望大家動員孩子們一起參與奉獻愛心。製作的工具所需大致是:

  1. 鬆緊帶或帶子
  2. 熱膠槍
  3. 打孔器
  4. 訂書器

請大家報上家裡已有工具,我們好斟酌如何進展。師母已經預定好防護膜和Band (現200個後待採)。請大家任定數目,明天下午到教會領取材料,齊心協力為社區貢獻一份力量,送出溫暖關愛❤️

哇!她們開始行動了!太振奮人心了!

首先他們在認獻名單上開始接龍;接下來她們像打仗一般,緊鑼密鼓的蒐集資料,傳遞材料,竭盡所能的發揮她們的計劃、目標、行動能力和協調能力。在短短兩天之內,她們在群上交流的信息就達三百一十條,在這些互動中你可以觀察到她們如何分派任務,交換工具,尋找材料,彼此相幫,彼此提醒。同時,她們使用Zoom Meeting 告訴各位如何按著標準和要求做出最好的護目鏡。

真正是熱火朝天!

她們不僅自己上陣,還動員孩子們,教導孩子們從小要有參與社會的意識,記住這歷史性的時刻,全球遭遇新冠狀病毒的襲擊。

真是一群識時務的母親!

再看看下面的信息,你就會愛死她們,這些聰明細緻的女人們。

各位親,做面罩的注意事項:(大家有想到的可追加)

  1. 擦拭桌面
  2. 佩戴口罩、手套
  3. 過程中務必保持衛生
  4. 請注意書釘的開口朝外,以免傷到皮膚!
  5. 可將面罩下方兩角剪成弧形(以面罩長度為主,盡量保證蓋住下巴)

顯然她們很懂得手動製作醫療衛生器具的規範。同時,她們的目標在改變,從500個變成1000個。 更重要的是她們不僅帶孩子們一起參與製成,也分配孩子們特別的任務。

“鼓勵家裡小朋友做卡片,可以配上經文。比如:祂必用自己的翎毛遮蔽你;你要投靠在他的翅膀底下;他的誠實是大小的盾牌。 (詩篇 91:4 和合本)

你把你的救恩給我作盾牌;你的右手扶持我;你的溫和使我為大。 (詩篇 18:35 和合本)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 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箴言22:6) ”


真是一群偉大的母親!

4/10是基督受難紀念日,一些姐妹們忙於製作捐贈抗疫第一線護目鏡,而沒能參與教會網絡敬拜活動。相信愛我們的神在天上一定看見並記念這群女人們所存在她們心底的基督之愛,基督之心和基督之情!

(本文寫於2020年4月中旬。僅以這篇短文獻給波士頓華人聖經教會南區教會的姐妹們!並為她們點!)

作者屬昆西團契

責任編輯:鄭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