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牧者心

為福音齊心努力

⸺腓立比書1:27-2:11

潘儒達

引言

人類有史以來版圖最大的帝國是元朝時代的蒙古帝國。蒙古帝國的創建者是成吉思汗。在元朝古史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家庭,幾個兄弟同母異父,有很多利益的糾葛,所以常常爭鬧。母親看到這個狀況,有一天煮了臘羊肉給五個兄弟吃。吃完後拿給他們一人一枝箭,叫他們折斷;所有的人都很容易地把那枝弓箭折斷了。之後她又拿出五枝箭,要他們把五枝箭一起折斷。五個兄弟輪流折,結果沒有一個人能折斷。母親說:“你們五個人都是從我生出來的;如果你們分開,每個人就像單枝的箭,很容易被折斷;如果你們相親相愛、同心協力,就像五枝箭在一起那樣堅固,就沒有人能折斷你們了。後來母親死了以後,五個兄弟還是不和睦;其中最小的總是被兄長欺負,過着像野獸一樣的生活。這個最小的弟弟據說是成吉思汗的祖先。

同心協力,像五枝箭一樣的堅牢,這個比喻很有道理。雖然母親苦口婆心地勸告,但是五個兄弟還是做不到,因為改變人的本性確實是很難的。同心合意,人人都知道重要,我們卻常常做不到。那麼我們如何做到呢,尤其在教會的服事中?腓立比書1章27節到2章11節給出了答案。

為福音努力(腓1:27-30)

腓立比書中,使徒保羅先提到了他寫這封信時的處境⸺他被控訴、在監禁中,而且馬上要宣判,甚至有可能要被處死刑;在監禁中還受到部份基督徒的攻擊。但是他的心是喜樂的⸺因爲他不考慮自己的處境,只關心“無論是生是死,總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顯大”(腓‬1:20)。因此當監禁帶來了福音的廣傳時,他很喜樂。保羅的人生以顯揚基督為志業;這也是我們每一位基督徒生命的志業。

在分享了自身的經歷後,他勉勵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只要你們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腓‬1:27)。這裏的“只要”原意是“最根本的”⸺我們生命中最根本的事,是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我們原本是不配得福音的,但是在靠著耶穌十架的救恩白白地得到之後,我們生命的表現要“配得上福音”⸺生命要更新、改變。信主以後,生命要朝向一個新的、能活出神生命美德的樣式。所以我們要問自己,在成為基督徒之後,我們是否有了重生的生命,與信主之前完全不同?不光個人,乃至整個教會⸺當人來到我們教會,有沒有感受到這個教會中的人行事和社會上有所不同呢?

生活方式和福音相稱會帶來“福音的效果”⸺當人看到我們的生命見證時,就會被福音吸引。基督徒的生活見證常常是領人信主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從果效來看,行事為人與基督的福音相稱的意義,就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傳福音的人;從整體的角度, 我們的教會要成為一個傳福音的教會

27節後面的經文勉勵眾教會要“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福音是主托付給我們的使命;使徒保羅自己作了榜樣,這也是他對教會的期待。我們需要自己反省,我們是否行事為人配得上福音, 為福音齊心努力?是否做好了一個傳福音的人,和傳福音的教會?恩典的領受,是為了恩典的分享。將上面的兩個意義合二爲一,就是生命的更新會帶來福音的果效;福音事工最根本的有效方法是生命的見證。這個實踐不能只靠福音聚會,在平常我們就要有團契福音以及個人佈道的行動。

福音使命要付代價

福音使命的實踐常常要付代價。首先,會有仇敵的攻擊(腓‬1:28)。腓立比教會是一個在苦難中建立的教會,在當時也仍在苦難的陰影中。所以經文這裏提到會有“敵人的驚嚇”。在伊斯蘭教國家或在政治敏感地區傳福音,仍然會有壓迫或者限制;即使在美國也還是會有⸺有人會譏諷你信上帝落伍了,或者說信上帝是弱者、愚拙的表現;甚至有人會說,你傳福音是冒犯了我。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仍然願意傳福音嗎?會不會因此而懷疑我是不是錯了?

但是有一個奇妙的現象⸺逼迫常常帶來復興。使徒保羅說:不要為表面的現象所誤導;雖然有逼迫,但是在許多被逼迫的地方福音不但沒有被限制住,反而迎來更多的人信主!1949年以後中國的教會被關閉、控制,然而到了80年代改革開放後,信主的人數快速增長。另一個最近的報導顯示,伊朗的教會在1970年以來快速成長。在七〇年以前伊朗是一個由巴勒維王朝統治的開放的穆斯林國家,後來王朝被伊斯蘭教極端主義者推翻;基督教會卻在強烈的逼迫下快速成長。福音受到逼迫卻仍然傳開,這是神的作為,也是神的教會堅定站立的回應,神和人的配合!在苦難和挑戰中神的保守和作為證明我們堅守信仰是對的,而逼迫我們的人是錯的;因此證明我們得神喜悅,而他們(仇敵)將沉淪(腓‬1:28)。雖然環境不一定會改變,但是在逼迫中我們必然經歷神的作為。面對仇敵的攻擊,我們要站立得穩⸺不怕驚嚇、不喪膽。有一些事我們或者暫時不能了解,但是我們相信神在掌管一切;只要我們所作的是討神喜悅的事,即便是再大的風浪,我們都可以平安走過。

福音事工重要的是要同心⸺“同有一個心志”(腓‬1:28)。接下來的經文就是勉勵信徒要合一。

同心合意的命令(腓2:1-4)

接下來的2章1到4節的經文勉勵我們要同心。這一段的中文有四個平行的句子,在原文裡是由一個主要句子並且三個附屬子句構成,子句詮釋主句,重點意思就是“同心合意”⸺指彼此同工,有同樣的想法、相同的目標、同樣的愛好和熱誠。這並不是說完全沒有不同的意見,那是做不到的,而是經過一起尋求、心平氣和地交通、討論,至終可以有一致的目標和計畫。同心合意的具體表現是彼此相愛、在靈裡有美好的溝通、有共同的目標。彼此相愛的態度是我們同心合意的開始。因為愛使我們能夠接受異見、跨越人際關係的障礙,認識到和我不同意見的人是我的弟兄,珍惜我們這一屬天的關係。因此在碰到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耐心地、在聖靈的裡面充分地溝通,這樣許多誤解都可以化解。

我們有着共同的目標⸺就是為了神的國度、基督的福音。如果我們肯定彼此的根本目標相同,所不同的是只是看法、作法、先後次序等等,那麼這些不同是可以在大原則的前提下彼此容讓的。

談到同心合意的基礎,我們要回到第1節。從英文的文法當中我們能夠看得更明顯,前兩節經文有因果的關係;簡單地說,第一節是第二節的條件和基礎。第一節裏面的條件是,因和基督相交而得到的勸勉,經歷神的愛而得到的安慰,領受同一位聖靈而得到的感動,以及因經歷神而得到的慈悲憐憫在我們心中。所有這些講到的是我們和神的關係,它是我們和人的關係之基礎。如果我們敬畏主,從祂得到勉勵,我們就不敢隨意而說、隨意而行,造成對人不必要的傷害了。如果我們從人受了委屈,神的愛就在我們裡面成為醫治,以致我們不太感到受傷。如果神的愛成為我們的感動,使我們有慈悲憐憫,那麼我們就更懂得體諒別人、安慰別人了。親近神、順服神、敬畏神,能夠使我們合一。

第3節談到同心合意的具體實踐。這裏提到的“兩不要兩要”,需要特別注意。這兩節是對我們特別的提醒,爲了排除可能的障礙;也可能正是腓立比教會現存的問題。“不可結黨”的意思當然不是指教會裏不可以有團契、小組,也不是指我們不應該和誰熟一點、關係好一點。“結黨”是指在教會內通過組成小群體而追求個人的利益或權柄。在教會中我們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開展神的國度、彰顯神的榮耀,為福音而努力。在這個大的目標下,如果我們有不同的作法或策略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如果某些小群體的集結不是為了成就神給我們托付的使命,而是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就成了這裏說的“結黨”。倘若神所托付的大使命被擺在一邊,個人只顧自己的雄心,我們就會產生紛爭。

第二個“不要”是不要貪圖榮耀。我們在信主前,甚至在信主後,常常圖謀自己的榮耀。有時候我們也把這種追求帶進教會中。你可能會說,教會有甚麼事好圖謀?好像並沒有甚麼金錢利益或實際好處。教會中常會發生的是追求某種榮耀,或者只是某種榮耀意識;比如有些服事我們覺得較有光彩⸺站在台前的,例如講道、教導;而掃廁所、照顧孩子、廚房做菜則是幕後的服事。從職任上看,長老、執事這些頭銜好像讓人很有光彩。這些是不是“榮耀”?我們在做了這些服事之後是爲了被稱讚嗎?這裏經文說這都是“虛浮的榮耀”。如果我們得了世上的榮耀,就已經得到了回報,那麼天上那更美的回報就沒有了。對這些虛浮榮耀的關心和喜愛,常常給我們帶來紛爭。

這裏也提到兩個“要”⸺要存心謙卑,和看別人比自己強,比如看別人的恩賜、見識、才幹比自己強。首先是講到謙卑⸺願意看到別人的優點,欣賞別人。原文也可以指重視別人的需要過於自己的需要。愛的一種表現是把別人放在比自己優先考慮的地位;比如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13章中,在自己即將上十架之前,祂不是先想到自己,而是先想到門徒。“看別人比自己強”也可以是指願意聆聽。當我們和別人意見不同時,不是馬上想到要怎麼說服別人,甚至用權柄壓制別人,而是先聽聽別人的意見。

基督的虛己

要做到這些其實不是容易的事,因為一個很實際的問題成為我們的攔阻⸺自我;如果我們不能放下自我,前面所述就都不容易做到。因此第五節提到,能夠合一的秘訣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耶穌的心是甚麼?是虛己,就是倒空自己、放下自己。

耶穌基督為我們的緣故,放下自己與神同等的地位,而願意虛己,成為一個人的形象,這對於祂而言是極大的屈辱。好比我們爲了和蟲子交流,告訴它們我們的計劃和拯救,甘願變成一隻毛蟲那樣的委屈。神與人之間的距離,可能比人和蟲之間的距離還要大。第七節說,祂取了奴僕的形像⸺沒有地位、能力,甚至沒有自我申訴的權力,只有完全順從。為了順服天父,和為了愛我們的緣故,耶穌基督放下了一切的榮耀,到一個地步,甚至成為一個卑微的人,為我們而死,且選擇了最卑微、最屈辱的死法;結果卻升為至高。祂的虛己成為一個榜樣,告訴我們什麼是屬靈的律⸺權柄是從降卑、虛己而來,從服事、捨命而來。祂的謙卑並不是為了尊榮,因爲祂本來就有所有的尊榮;祂的謙卑是為了愛!

跟隨祂的腳蹤行

主耶穌的順服也並非沒有掙扎。在客西馬尼園中,耶穌向天父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太26:39)上十架對耶穌而言,要不要承受痛苦呢?要!有沒有掙扎呢?有!如果都沒有,這些只是在作戲,和看《甄嬛傳》一樣。耶穌的順服是要克服自己的掙扎的,因此祂能理解我們的掙扎。(來4:15

主耶穌因為謙卑、虛己,也因為順服,就被升為至高。耶穌的生命告訴我們一個屬靈的原則,和這個世界是不一樣的。這個世界裏,你要得到高位、擁有尊榮、擁有權柄;要去抓,拼命地掙取。屬靈原則恰恰相反⸺尊榮、地位和權柄是從謙卑、捨己、犠牲、服事而來的。四本福音書中,很多活生生的榜樣在耶穌身上顯明。當然,為了得到尊榮、地位和權柄而故意顯示謙卑是沒有用的。要真真實實的謙卑,才是得榮耀的途徑。這是一個重要而不變的屬靈道理。

敬拜的恢復

⸺生命活水

潘儒達

引言

我們外出常會隨身攜帶一樣東西,那就是水杯⸺有一次性的、有持續使用的;有的保溫、有的保冷;有的小、有的大;有的還有特別的標誌。這是一個好習慣,因為水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非常重要;不只是喝,還可以用來梳洗衛生。

在全世界,包括美國的一些地方,缺水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比如加州因為乾旱有野火;今年3至6月,加拿大東北因為乾旱也發生野火,影響到美國東北部的空氣品質。也許是全球沙漠化的趨勢,造成了一些特殊地區嚴重缺乏灌溉的水,導致農業受影響,也造成飲水的困難,所以我們教會每年都會舉辦“6公里為水而跑/走”的活動,為那些地區用水的需要募款。

這是物質的水荒,那麼我們有沒有心靈的水荒?當我們的心靈乾渴時,甚麼能滿足我們心靈的乾渴呢?

一段奇特的相遇

在約翰福音第4章,記載了耶穌基督一個不同尋常的旅程,和一段不合理的相遇和對話。

這段相遇發生於耶穌和門徒從耶路撒冷走回加利利的旅程。他們這次選擇了一條和一般猶太人平常不同的路徑。約旦河西邉的巴勒斯坦在耶穌的時代從南到北被分為三塊⸺猶大、撒瑪利亞、加利利。一般猶太人要從南邊的猶大走到北邊的加利利,會繞道約旦河東岸一直走到北邊,再西轉到加利利;也就是不經過撒瑪利亞。這樣繞遠的原因等一下再說。但是這次耶穌不按平常猶太人的走法,而是直接穿過撒瑪利亞當他們走到一個名叫敍加的地方,可能日當正午,又累又渴,門徒就到附近村莊去找食物和水。在那裡有一口井,是幾千年前以色列的先祖雅各所挖的。耶穌坐在那裡休息、等候門徒。這時候,有一個女人來打水。由於那裡的沙漠型氣候,正午炎熱,所以一般人是在早晨和黃昏比較涼快的時候打水。這個女人爲什麼卻在炎熱的陽光下走那麼遠路來打水呢?可能是臨時有急用,更可能的是另一個原因,等下再述。

耶穌開口向那位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7節)。約翰福音第一章告訴我們,耶穌是神的道成為肉身來到世上成為人,所以也有人的限制,就是會累會渴。祂成爲我們的樣式,在祂裡面有神性又有人性。有時表現出神性的一面,有時又有人的限制。在祂的裡面的人性和神性怎麼協調呢?簡單地說,我們不知道,因爲我們太有限。神的事我們不能完全理解,是很正常的;唯有神在聖經中顯明的是我們能夠知道的。(申命記 29:29

總之耶穌向那女人要水喝。女人甚覺奇怪,因爲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向來互相仇視。這和以色列人的歷史有關。以色列國分裂為南北國之後,北國於西元前722年亡於亞述國。亞述人將北國有用的人⸺專業、有學問的人、有勞動力的人⸺全部擄去當奴隸,只留下沒有經濟用處的人,並且從外地遷來一些外邦人住到北國的國土。這些遷來的外邦人和留下來的以色列人通婚所產生的後代就是撒瑪利亞人。因此在猶太人的眼中,這些撒瑪利亞人是血統不純正的混血兒,被血統純正的猶太人看不起,說撒瑪利亞人是狗。猶太人絕不用撒瑪利亞人的餐具,也不和他們吃喝,甚至都不從他們的地界通過(這就是爲什麼前面說道猶太人會繞道約旦河東岸往來南北)。現在耶穌居然向那女人要水喝,那女人心想:“奇怪,你們猶太人不是不用我們的器具嗎?現在你喝我打的水不就被污穢了嗎?你怎麼會作這種事?”(9節)

對話的焦點渴與水

其實耶穌提出這樣的要求,是要引入一個重要的話題⸺指出那個女人需要心靈的水。所以耶穌沒有直接回答女人的問題,反倒說:如果你知道我是誰,你會向我要水喝(10節)。這很不合常理⸺到底是誰需要喝水?耶穌這樣的回答到底是甚麼意思?

耶穌是一個有智慧的老師。祂常用特殊的方式或表達來啟發祂的聽眾,或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所以耶穌獨特的表達常常有特殊的含義。祂通過向女人要水喝來開始這個“水”的話題,引導那女人向祂要“水”喝。耶穌好像在對那女人說:其實你才是真正需要水的;我在身體上的乾渴,正是你心靈乾渴的景況。

接下來在他們對話中有一些對比。第一個是井水和活泉。當時的人需要每天走很遠的路來打井水。用完了,還要再來打,每日往復。耶穌說,有一種泉水是活泉,就好像今天的自來水一樣,打開就流出來,源源不絕。這樣的活泉取水容易,又絕不枯竭,不需要那麼辛苦打水。

另一個對比是,物質的水和生命的水。物質的水供應我們身體乾渴的需要,當然重要;但是還有另一種水⸺生命之水,能夠解我們生命的乾渴。這常常是我們忽略的,也是後面對話的重點。

生命的乾渴與滿足

直接說生命的乾渴,女人可能不明白,所以耶穌給她一個提示。當那女人向耶穌求活水喝時(15節),女人可能以為耶穌在講物質的水。但是耶穌用一個要求提出祂所說生命的水是甚麼:回去找妳的丈夫。女人回答說沒有丈夫。講這句話時,女人可能帶著尷尬、甚至是忿怒的態度。耶穌的回應顯示,女人過去曾經有過五個丈夫,包括法律上的和法律之外的,而現在她有一個沒有經過法律認可的丈夫⸺可能是同居或者是小三的角色。這就是爲什麼女人的回答可能是尷尬的、甚至是忿怒的。這也回答了為甚麼一開始這個女人是在中午沒人的時候出來打水⸺有不光彩的背景,因此怕被人見到、被人議論。

在這裏,耶穌爲什麼把她不光彩的過去揭露出來?可能是因為她的狀況反映了生命中的乾渴,並極需生命的活泉。當一個人口渴時,他(她)要喝甚麼才能解渴呢?最好的解決方式是喝水;如果喝可樂、汽水或者咖啡,可能會越喝越渴。同樣的,當人的裡面有生命的乾渴,每個人尋找的解決方式可能各不相同。這個女人找的可能是愛情⸺從丈夫身上得到滿足,但是前後五個丈夫似乎都沒能解決她裏面的問題。尋求愛情婚姻並沒有甚麼不好,就像可樂和咖啡作爲飲品也無可厚非;然而它們都不能解決身體和生命裏面的渴、讓人心得到真正的滿足。

這個女人也許只是敢愛敢恨,而不一定比其他人更糟。那我們呢?我們的生命裏面有沒有極大的不滿足?我們用甚麼來解生命的乾渴?當我們年輕時(或許你現在正年輕),也希望擁有一場驚心動魄的愛情、一個人人羨慕的婚姻,和一個溫暖的家。戀愛、婚姻和家庭都很好,但是如果單有這些,恐怕還是解不了我們心裡的渴,像這個女人一樣。於是我們還會追求其它的解渴之道⸺比如用更高的學歷、成功的職業、氣派的大房子、或者豪華汽車。年輕時我曾經讀到一個人的見證,他的優秀很令人羨慕。這人畢業於台灣大學,年年拿成績優異的書卷獎;後來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電機博士;畢業後年僅30歲就在普林斯頓大學拿到了終身教職。然而接下來他卻發現,他的人生除了作研究外不再有意義了,常靠打牌、聊天消遣度日。這樣優秀的一個人,他的成就並不能帶給他內心的滿足。有的人追求事業有成,有的人追求含飴弄孫;有的人追求享受生活、培養嗜好⸺釣魚、蒔花種菜、整修房子;有的年輕人追求電動玩具打高分……

然而,這些追求帶來的效果是有限的、短暫的,甚至讓我們“愈喝愈渴”,因此都不是我們生命得著滿足的根本關鍵。最關鍵的是“生命的活水”⸺如果我們得到了生命的活水,就得到了內心最根本的滿足。甚麼是生命的活水呢?這生命活水究竟如何滿足我們的生命?這段經文後面的對話爲此提供了答案。

生命的活水

當耶穌向婦人指出她有五個丈夫這個事實的時候,她立刻意識到這是一位先知性的人物。也許爲了緩解眼前的尷尬,她問了另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應該在哪裏敬拜?這是個長期以來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之間的歧見。這位婦人藉此要岔開話題,卻是誤打誤撞,因為生命根本的滿足⸺也就是生命的活水,關鍵正在“敬拜”⸺對宇宙創造者的敬拜正是一個人生命得到真正滿足的根源。

對神的敬拜,不只是用音樂、詩歌表達對祂的讚美、尊敬和愛,並感受祂的愛。敬拜根本的意義是指,認識創造宇宙萬有的主宰,使我們的生命和祂產生緊密的關聯。因為生命和祂產生關聯,你就找到了人生的定位、安身立命之所,知道你的人生應該怎麼過才有永恆的意義。而且不光是這樣認識,更是這樣地活⸺在你的生命中以祂為你的神,敬畏祂、順服祂、遵行祂的法則。這種滿足不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時刻,也不只是一時的滿足,而是在任何處境中都能餵養我們生命的乾渴。

敬拜神真的能夠得到滿足和安息嗎?是的!因為我們的生命從祂而來。奧古斯丁說:

“祢使我們甦醒,好叫我們為了讚美祢而歡欣,因為祢為自己創造了我們;除非我們安息在祢懷中,我們的心便無法得著寧靜安祥。”

人的生命都有敬拜的需要;當我們找不到神,或者雖然認識祂,卻拒絕敬拜祂的時候,我們就會去敬拜別的事物⸺學歷、學術、成就、金錢、地位、名利,甚至理性。這些事物都是添加的滿足,而不是根本的滿足。唯有敬拜神,和這位生命的本源重新聯結,我們才能找到一個為之生、為之死,終極而永恆的目標。我們前面所說的各種追求,在和根本的敬拜聯結後,才有了永恆的意義。前面說到的那位弟兄後來認識了神,相信並接受了耶穌基督的救恩,成為一名基督徒;從此他的人生有了一個新的方向,就是在他的生活中敬拜神,並且透過他的學術、事業為神而活。為了向從大陸到香港的留學生傳福音,他放棄了美國的生活,到香港去教書、建立教會,直到退休才回到加州。他的人生因為認識神、敬拜神而得到了真正的飽足。

恢復敬拜

我們需要恢復對真神的敬拜。可是我們如何能恢復呢?我們不認識祂,過去的生命和生活是和祂分離的;我們如何能找到神呢?經文中這個女人的下一個問題給了我們一個方向,她對耶穌說:

“我知道彌賽亞(就是那稱為基督的)要來;他來了,必將一切的事都告訴我們。”

對當時的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而言,他們能夠恢復敬拜的盼望是,有一位神的兒子來,為他們與神的關係開一條出路。耶穌的回答:我就是!

如果有一位真神或真理存在,我們有沒有可能認識祂呢?許多宗教、哲學採取的方法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追求、理性的思維、個人主觀的冥想、神秘的經歷,或者靠儀式、咒語來認識真理。然而西方有一個哲學派別叫“不可知論”,主張人不可能靠自己認識真理,因為人太藐小,而神太偉大;有限的人無法穿越有限和無限的界線,進而認識無限。聖經也告訴我們,人先天的罪性成為與神的阻隔,因此人不能認識神。可是如果這樣,人類不是陷入了絕望狀況嗎?

不可知論的觀點只對了一半,即有限不能穿越無限。可是反過來,無限的真神有沒有可能穿越無限和有限的界線,從無限進入到有限的時空中,讓有限的人認識祂呢?這是可能的,不但如此,而且已經在人類的歷史中真實地發生了⸺就是神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爲世人帶來了真理的大光。正如聖經經文所說:

耶穌的到來帶給人類新的盼望,使人不但能夠認識神,而且能夠與神恢復親密的關係。人最根本的問題是要恢復和神已經斷絕的關係,好像掉落的花被接回樹上,或者快沒電的手機重新接上電源一樣。但是因爲罪的阻隔,有罪的人要與神恢復關係,必須要面對神公義的審判,而這個審判是我們所承受不起的。因此神採取了一個特別的方式,就是讓一個無罪的人⸺耶穌基督,代替有罪的我們承擔我們應受的刑罰,使我們的罪得以免除,我們才有資格與神和好。如果耶穌只是一個人,以一命抵一命,則難以作多人的贖價。但是正因爲耶穌同時也是無限的神,所以祂所作的犧牲再多的人都可以贖回。

這個拯救的過程顯明的是從神而來的恩典,因為我們不需要付任何代價,我們也付不起。這只需要我們用“信”作爲回應,正如約翰福音3章16節所說:“……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羅馬書1:5:“……在萬國之中叫人為祂的名信服真道”。信不是自己努力的成就,不是功德,而是一種願意接受的回應。好像有人送你一個禮物,Amazon送到你家門口了,如果你不接受,那麼這個禮物你就無緣享受。同樣地,耶穌和祂的救恩是神所賜給我們的禮物,而我們需要接受。

信是甚麼?信是一種本於信心的探討、認知和確據。正如希伯來書11:1所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所望之事⸺還沒有發生;未見之事⸺也沒有看到。但是我們經過探討、認識,可以確信神的存在和救恩的真實。正如我肉眼從來沒有見過神,但是從種種間接的證據我相信祂的存在。又如耶穌兩千年前從死裡復活時我不在場,但卻信這是真實的。

信是一種認知和把握,是意志和行動的回應,也是一種承諾。當認識到耶穌通過救恩拯救了你之後,你向神說:“我願意接受這個恩典”;當認識神並祂的愛之後,你向祂承諾:“我願意從今天開始以你為我的神,在我的人生當中信靠祢、順服祢;效法祢、榮耀祢,活出一個新的生命來。”前者叫信靠,而後者叫信從或信服。

結論

丹麥的基督徒哲學家齊克果講到三種人生觀;一種是慾望型的人生觀⸺所有的追求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然而當我們在追求慾望的滿足時,卻在追求中更加不滿足。第二種是倫理型的人生觀⸺信守"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念;這樣的精神是讓人佩服的,但是必然活得很辛苦,因為我為人人,人人卻常常不為我;我們的內在因此缺乏為人造福的動力。第三種叫宗教型的人生觀⸺我因為認識神,為敬拜神而生;當我敬拜神時,敬拜的動力使我們願意愛人;當我們榮耀神、關愛人時,自我生命的價值就得到肯定,我們也得到喜樂和滿足了。

你需要生命的活水嗎 ? 只要與神聯結、敬拜祂。如何與神聯結呢?只要相信祂,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

Tell Me About Your Weakness

Steve Bowman

Wounded by a Rose Thorn

Imagine being pricked by a thorn from a rose bush. Think about the pain of a deeply embedded thorn that requires tenderness and skill to remove it.  

This imagery reminds us of how complex and wounded we are, and our need to embrace our weakness and God’s grace for ourselves and others.

The World Hates Weakness

“Weakness” is an interesting word.  Most cultures and histories look down upon weakness.  I think understandably so, for most tasks, tests, competitions, etc., it is better to be strong rather than weak.  

We as humans throughout history are good at emphasizing our strengths.  That is why we enhance our resumes and during a eulogy, we accentuate the positive.  It is easier for us to point out our good and strengths, over our not-so-good characteristics and weaknesses.  So much so that often parents, teachers, and coaches teach us to even hate weakness, in ourselves and others!

God’s Children Boast of Weaknesses

In the Holy Bible, God’s words often point out how children of God need to think differently than the way of the world.  To choose the narrow path, even though it is more difficult, as it leads to life and only a few will find it. (Matthew 7:13-14)  

In 2 Corinthians 12:7-10, the Apostle Paul excellently describes how God wants us to cultivate a new attitude towards our weakness. Paul said, “Therefore I will boast all the more gladly of my weaknesses, so that the power of Christ may rest upon me. ”

Not Let Thorns Define Us

Paul’s attitude regarding his major problems was to let the Holy Spirit use him despite his weakness and not let Satan win.  Too many people, even Christians, let the thorns and problems of their lives define them.  

We all need to cultivate a new attitude of letting God use us in our weakness and even delight in our weakness, insults, hardships, etc. All for the sake of the Kingdom of Heaven and to experience God’s perfect power and grace!  

God had to humble Paul and bring him to his knees.  He needs to do the same for us as well.

Experiencing God’s Grace in Weakness

We all experience times when we feel drained and powerless.  For years I tried to power through, using my own strength and wisdom.  

Slowly and thankfully the Holy Spirit spoke to me.  I realized I needed God.  He encouraged me inwardly through His Spirit and outwardly through the helpfulness of my church, family and friends.  

I had to let go of my independence and learn to trust God’s sufficiency in my weakness. God’s amazing grace and power are sufficient for me and even made perfect in my weakness!  And by His grace, I am even learning to delight in the insults, hardships, and difficulties of life.

This is all for the sake of experiencing His perfect power and for the advancement of His kingdom from heaven to earth. And that is my sincere hope and prayer for CBCGB.

Steve Bowman is the Children’s Ministry pastor at CBCGB.

Edited by Grace Yeung

在軟弱中誇勝

鮑斯文

被玫瑰的刺所傷

大家想像一下這個情境:我們被玫瑰叢的刺所傷,深深嵌入的刺令人很痛苦。因此我們只能靠溫柔和技巧,才能把刺拔除。

這個情境提醒我們,自己是多麼複雜和深深受傷,所以需要接納自己的軟弱和領受上帝的恩典。

世俗看不起軟弱

“軟弱”是一個有意思的字。大多數文化和歷史都看不起軟弱。我認為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對於大部分任務、測試、比賽等來說,強勝於弱。

縱觀人類歷史,我們都善於強調自己的優勢。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履歷中提升自己,並在悼詞中強調積極的一面。我們更容易指出自己的好處和優點,而不是弱點和缺點。在這種風氣下,父母、老師和教練甚至經常教導我們要厭恨軟弱!

神兒女誇耀軟弱

聖經中,神的話語常指出神的兒女要與世俗截然不同。選擇窄路,儘管它更困難,因為它通往生命,只有少數人能找到它。(馬太福音7:13-14)

在哥林多後書 12:7-10中,使徒保羅精彩地描述了神如何希望我們對自己的軟弱培養新的態度。保羅說:“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 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不讓荊刺來定義

保羅對待自己主要問題的態度是這様的:儘管他軟弱,但仍讓聖靈使用他,不讓撒但得勝。太多人,甚至基督徒,都讓生活中的荊刺和問題來定義他們。

我們都需要培養的新態度,就是讓神在我們軟弱中使用我們,甚至以我們的軟弱、侮辱、艱難等為樂。這一切都是為了天國的緣故,以經歷神完美的能力和恩典!

神必須使保羅謙卑並讓他全然放下自己。祂也要我們有同樣的經歷。

軟弱中得享神恩

我們都曾經有疲憊和無力的時候。多年來,我試過靠自己的能力和聰明來渡過難關。

我很感恩的是聖靈漸漸對我說話,從而意識到我需要上帝。祂在我內心透過祂的靈鼓勵我,並在外透過教會、家人和朋友的幫助給我帶來鼓舞。

我必須放棄靠自己,並學會相信神在軟弱中給我足夠的恩典。神奇妙的恩典和能力夠我用,甚至在我的軟弱上顯得完全!靠著祂的恩典,我甚至學會了以生活中的侮辱、艱辛和困難為樂。

這一切都是為了體驗神完美的能力,以及在地上拓展屬天的國度。而這也是我對CBCGB的恆切期望與禱告。

作者是本教會兒童部牧師。原文見下篇:“Tell Me about Your Weakness”。

翻譯丶責編:楊曦文

Spiritual Blindness and Our Heart

Taylor Birkhimer

“I believe in Christianity as I believe that the sun has risen, not only because I see it, but because by it I see everything else.” (Reference 1)

Seeing Again is Life-Changing

Are you blind? For those of us who can see, this may sound like an odd question. What do you think it is like to go from being completely blind to being able to see? Thanks to modern technology, we can see witnesses of people who were blind and then had surgery, or through the use of some technology are able to see again.  Without experiencing it ourselves, we can only know so much, but we can imagine going from being completely blind to being able to see again would be a very emotional experience.

But what do you think it is like to go from being partially blind to being able to see clearly for the first time? Take for example, being color-blind and then being able to see color again. A few years ago technology has made this possible too, and it has become a popular trend to post videos of people who are color-blind wearing glasses that allow them to see color for the first time on YouTube and other social media. Have you seen these videos? What do you think people’s responses are? 

If you go on YouTube and find the video, “EnChroma: “Tough Guy” Sees Full Color for the First Ti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7AvvYsr54), you will find an older colorblind gentleman who describes himself as a tough guy. He assures his family and those watching that when he puts on the glasses to allow him to see color that he will not cry.  However, as he actually wears the glasses for the first time, he nearly breaks down into tears. It is a moving and emotional moment.

Being able to see the beauty of color for the first time is an incredibly emotional experience- even for a “tough guy” who assures his viewers that he will not cry! It is a moving, life-altering experience to go from being color blind to being able to see the wonderful beauty of all the colors.

Missing the Colorful Beauty of God’s Creation

Are you blind? What if our spiritual eyes are in the same condition as the color-blind person, able to see in part, but significantly missing the colorful beauty of God’s created world and unaware of what we are actually missing? 

The Bible says because of sin, each one of us is spiritually blind in this same sense- able to see in part, but not clearly: “In their case the god of this world has blinded the minds of the unbelievers, to keep them from seeing the light of the gospel of the glory of Christ, who is the image of God.” (2 Corinthians 4:4) 

To be clear, spiritual blindness is in part how we see things generally, but also how we see spiritual things is more than simply sight. It is about how we perceive everything. Like the color-blind person unable to see all the vast colors of the world and everything around them, the spiritually blind person is unable to see the goodness of God at work in every aspect of life. The spiritually blind person has a tarnished and inaccurate perception of everything they see, including themselves.

All of Us Struggle with Spiritual Blindness

While Scripture primarily addresses spiritual blindness in relation to the unbeliever, it is also true that because of sin, Christians too struggle with some sense of spiritual blindness. 

Author, counselor, and theologian Paul David Tripp says this about spiritual blindness: “One of the tragic effects of the Fall is personal blindness of heart-it is universal…sin is deceitful and fallen people are so naturally blind to issues of self.” (Reference 2)  

He goes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hysical and spiritual blindness is that the former is blatantly obvious while the latter often goes unnoticed. A physically blind person is immediately confronted with his condition. Often, a spiritually blind person not only fails to recognize his blindness, he is convinced that he has excellent vision. A fundamental part of being spiritually blind is that you are blind to your blindness.” (Reference 3)

Spiritual Blindness is Caused by Sins

Spiritual blindness is not morally neutral, but is largely due to our sin-we are not simply victims of Satan’s deceptiveness. Though the devil schemes against us to deceive us, and the world follows him (Ephesians 2:1-2), we also freely choose to “suppress the truth in unrighteousness” (Romans 1:18). 

By our sin, we freely choose to determine right and wrong for ourselves (Genesis 3) which becomes the primary basis of our spiritual blindness. The fall of man is rooted in a willful spiritual blindness to reject what God says is good and evil and to determine for ourselves what is good and evil. We have since been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our first parents. Thankfully, God has not fully given us all up to our desires, but saves us from our willful blindness and rebellion (Romans 1:24, 5:6).

Jesus Saves Us from Spiritual Blindness

Jesus has come into the world to save the spiritually blind and to save us from our spiritual blindness! 2 Corinthians chapter 4 speaks about the spiritual blindness of unbelievers in verse 4, but verses 5 and 6 talk about how Jesus brings light to our spiritual blindness to give us sight:

“In their case the god of this world has blinded the minds of the unbelievers, to keep them from seeing the light of the gospel of the glory of Christ, who is the image of God. For what we proclaim is not ourselves, but Jesus Christ as Lord, with ourselves as your servants for Jesus’ sake. For God, who said, “Let light shine out of darkness,” has shone in our hearts to give the light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glory of God in the face of Jesus Christ.”

Our Hearts Sanctified by God

May the Word of God through the regenerating and sanctifying grace of the Holy Spirit pierce to the innermost parts of our hearts to remove our hearts of stone, and give us a heart of flesh that we may be able to see “the light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glory of God in the face of Jesus Christ.” 

My prayer for you, dear church, is that which Paul prayed for the Ephesian church in Ephesians 3:14–19: “For this reason I bow my knees before the Father, from whom every family in heaven and on earth is named, that according to the riches of His glory He may grant you to be strengthened with power through His Spirit in your inner being, so that Christ may dwell in your hearts through faith—that you, being rooted and grounded in love, may have strength to comprehend with all the saints what is the breadth and length and height and depth, and to know the love of Christ that surpasses knowledge, that you may be filled with all the fullness of God.”

References:

1) C.S. Lewis, “Is Theology Poetry?” They Asked for a Paper (London, Geoffrey Bles, 1962), 165. Quoted in David Powlison, Seeing With New Eyes: Counse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Scripture (Phillipsburg, P&R Publishing, 2003), Page 9.

2) Paul David Tripp, Instruments In The Redeemer’s Hands: People In Need Of Change Helping People In Need Of Change (Phillipsburg, P&R Publishing, 2002), Page 277.

3) Paul David Tripp, Instruments In The Redeemer’s Hands: People In Need Of Change Helping People In Need Of Change (Phillipsburg, P&R Publishing, 2002), Page 279.

Taylor Birkhimer is CBCGB’s Youth Minister.  

Edited by Grace Yeung

靈性的失明

柏恩光

“我相信基督教,就像我相信太陽已經升起一樣;不僅因為我看到了它,而且因為藉着它我看到了一切。”[1]

重新看見的激動

您是否失明呢?對於我們這些看得見的人來說,這聽起來可能是個奇怪的問題。你認為從完全失明到恢復視力是什麼感覺呢?感謝現代科技,很多人見證他們失明然後接受手術,或透過使用技術恢復視力。如果沒有親身經歷,我們只能知道這麼多,但我們可以想像從完全失明到重新看見是一次令人非常激動的體驗。

但是,您認為從局部失明到能夠首次清楚看見又是什麼感覺呢?比如說從色盲到能夠再次看到顏色。幾年前,科技也使這一切成了可能;並且現在流行在YouTube和其他社交媒體上發佈視頻,來記錄色盲的人戴著眼鏡首次看到顏色的情景。您看過這些視頻嗎?您認為人們的回應是什麼?

如果您在 YouTube上找到EnChroma:“Tough Guy”(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Z7AvvYsr54)的視頻,您會發現一位老年的色盲男士描述自己是一名硬漢。他向家人和觀眾保證,當他戴上眼鏡讓他看到顏色時,他不會哭。然而實際上,當他第一次戴上眼鏡時,他幾乎哭了。這是一個非常動人和令人激動的時刻。

能夠首次看到色彩的美麗是一種難以置信的情感體驗—即使對於一名向觀眾保證不會哭的“硬漢”來說也是如此!從色盲變為能夠看到全彩的美麗,是一種感動人心、改變人生的體驗。

看不清神的美善

您是否失明呢?如果我們的靈眼與色盲人的眼睛一樣,能夠局部看到神的創造,但不能望見祂賦予萬物的美麗顔色,所以不知實際上缺少什麼,我們會如何呢?

聖經說,因為罪的緣故,我們每個人在靈性上都是一個盲人⸺只能看見片面,但不清楚:“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神的像。”(哥林多後書4:4)

明確地說,靈性失明某程度上跟我們通常如何看待事物有關。但這不僅僅停留在視覺的層面。這是關乎我們如何感知一切。靈性盲人像一個色盲人一樣,無法看見世界的全彩和他們身邊的事物。靈性盲人在生活的每個方面看不到神的美善;他們對所看到的一切(包括自己在內)有一種被蒙蔽而不準確的感知。

眾人也會靈裡失明

雖然聖經主要討論與非信徒有關的靈性失明,但由於罪惡,基督徒也會面對某種靈性失明。

作家顧問兼神學家保羅·大衛·特里普對精神失明說:“跌倒的悲劇影響之一就是個人的心盲—它是普遍的。罪惡是欺騙人的,而墮落的人會很容易看不到自身的問題。”[2]

他繼續說:“身體和靈性失明之間的區別在於前者顯而易見,而後者通常被忽視。一個身體失明的人立即面對自己的病情。通常一個靈性失明的人非但不能識別自己的失明,他也相信自己的視力很好。靈性失明的基本問題就是您對自己的失明無視。”[3] 

靈裡失明緣於犯罪

靈裡失明並不是道德中立的,而主要是由我們的罪引起的。我們不僅是被撒但欺騙的受害者。雖然魔鬼的確在欺騙我們,而世界也順服它(以弗所書 2:1-2),但我們也在自由選擇“在不義中阻擋真理”(羅馬書 1:18)。

我們因為罪惡,選擇自己來決定對錯(創世記 3),這便成為我們靈裡失明的主要緣由。人的跌倒源於拒絕神所說的善惡丶自己決定什麼是好壞,所以是由任意的靈性失明引發的。此後,我們一直跟著我們祖先的足跡。幸運的是,神並沒有完全滿足我們的慾望,而是把我們從任意失明和叛亂中拯救出來(羅馬書 1:24, 5:6)。 

耶穌拯救靈性盲人

耶穌來到世界是為了拯救靈性盲人丶使我們脫離靈性失明!哥林多後書在第4:4中談到非信徒的靈性失明,但在第五和六節中講述了耶穌如何為我們的靈性盲目帶來光明丶使我們看見:“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神的像。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我們得知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

我們內心被神潔淨

願神的話語通過聖靈改造性丶潔淨性的恩膏,穿透我們內心,移走我們的石心,造成一顆新心能“得知神榮耀的光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

親愛的教會,我為您祈禱,就是保羅在以弗所書3:14-19中為以弗所教會的禱告:“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天上地上的各家,都是從祂得名。)求祂按著祂豐盛的榮耀,藉著祂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

參考文獻:

1) C.S. Lewis, “Is Theology Poetry?” They Asked for a Paper (London, Geoffrey Bles, 1962), 165. Quoted in David Powlison, Seeing With New Eyes: Counseling and the Human Condi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Scripture (Phillipsburg, P&R Publishing, 2003), Page 9.

2) Paul David Tripp, Instruments In The Redeemer’s Hands: People In Need Of Change Helping People In Need Of Change (Phillipsburg, P&R Publishing, 2002), Page 277.

3) Paul David Tripp, Instruments In The Redeemer’s Hands: People In Need Of Change Helping People In Need Of Change (Phillipsburg, P&R Publishing, 2002), Page 279.

作者任本教會青少年傳道。原文見下篇:“Spiritual Blindness and Our Heart”。

翻譯丶責編:楊曦文

基督裡的父愛

張越剛牧師

父母與子女的愛

有一本小說,是每個意大利的小學生都要讀的,叫做《愛的教育》(原名Cuore,意思是“心”)。它的副標題是《一個義大利四年級小學生的日記》,作者是亞米切斯。其中有一個故事翻譯為《少年筆耕》,或者《小抄寫員》。敘利奧是小學五年級學生。父親是鐵路職員,薪水微薄;晚上在家裡做抄寫的兼職工作。父親年紀大了,眼睛也不好,工作很辛苦。敘利奧半夜偷偷地為父親抄寫,卻被不知情的父親誤解。他沒有解釋,而是繼續半夜起來抄寫。後來父親明白了,原來孩子睡眠不足是因為熬夜替他工作,就流著淚親吻孩子的臉,請求孩子原諒。父母這才理解了孩子對他們的愛。

《腓利門書》簡介

聖經裏面的《腓利門書》闡述了在基督裡的父愛。這是使徒保羅寫給腓利門的一封私人書信,在保羅的書信裏是最短的一封,只有一章, 共25節。信中主要有三個人物⸺保羅、阿尼西姆和腓利門。使徒保羅寫這封書信的時候大約55歲。聖經學者認為他那時候住在羅馬,因為信仰被軟禁,並等待審判。他的身體不好,身上常帶著鎖鏈,但還能夠會見客人。

腓利門是歌羅西的一個財主,也是一位既愛主又愛眾聖徒的敬虔的基督徒;教會在他家裡聚會。2節提到的亞腓亞可能是腓利門的妻子,負責管理家裡的奴隸,而亞基布可能是腓利門的兒子。阿尼西姆是個奴隸,可能是當地的弗呂家人。他從主人腓利門家逃跑到羅馬,並在羅馬遇到保羅。保羅接納了阿尼西姆,並且領他信了主。

如果有奴隸逃跑,主人會向官員登記姓名和描述,逃跑的奴隸就會被列入“通緝”名單;任何發現逃跑奴隸的自由公民都可以承擔監護權,甚至可以向主人求情。奴隸不會被監護人自動歸還主人,也不會自動被判處死刑,因為奴隸是昂貴的財產。

保羅對阿尼西姆很好。阿尼西姆也很尊敬保羅,照料保羅的生活。保羅勸阿尼西姆回到腓利門身邊。這封信就是保羅讓阿尼西姆帶回去給腓利門的,懇求腓利門能接納阿尼西姆。

保羅對阿尼西姆的父愛

《腓利門書》第10節中保羅稱阿尼西姆為“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保羅很深情地稱阿尼西姆為兒子。這裡不是說保羅在坐監牢的時候肉體所生的兒子,而是因爲保羅帶他信主,所以阿尼西姆是他屬靈的兒子,保羅是阿尼西姆屬靈的父親。

阿尼西姆原本是一個沒有自由、沒有社會地位的奴隸;不被當人看,而是商品,主人有權力販賣和懲罰他。然而保羅收留了他、愛他,並且尊重他。從12節“他是我心上的人”可以看出,保羅對阿尼西姆有發自內心的愛。16節說:“不再是奴僕,乃是高過奴僕,是親愛的兄弟。在我實在是如此,何況在你呢?這也不拘是按肉體說,是按主說。”這裡保羅是在保護阿尼西姆,意思是對腓利門說:“他是我兒子,你不可欺負他。你要欺負他,也要看看他老爸是誰!”保羅沒有把阿尼西姆當作奴隸,而是當作兒子來對待。這個在基督裡的父愛,超越了社會地位,超越了經濟地位,超越了法律的限制。

11節裡,保羅用了一個當時希臘文人的修辭技巧:“他從前於你沒有益處,但如今於你我都有益處。”阿尼西姆名字的意思就是“有益處”。也許腓利門曾對阿尼西姆說“你沒有用”,但是保羅這位屬靈的父親,他以阿尼西姆為榮,說“他於我有益處”、他是我的好兒子,你怎麼敢說我兒子沒有用?這是一位父親的心。記得我兒子上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參加模型汽車比賽。在比賽之前,他也有壓力,怕自己做的車得最後一名。我回家的時候,他告訴我得了第三名。我就給他一個擁抱,說:“我們爲你感到自豪。”如箴言17章6節所言:“子孫為老人的冠冕;父親是兒女的榮耀。”作父親的都希望爲自己的孩子而自豪。

做爲屬靈的父親要負很大的責任。18至19節裡,保羅為阿尼西姆承擔責任:“他若虧負你,或欠你甚麼,都歸在我的帳上;我必償還,這是我⸺保羅親筆寫的。我並不用對你說,連你自己也是虧欠於我。”阿尼西姆從腓利門家逃走的時候可能一不做二不休,偷了腓利門的錢。而保羅在這裡保證,他會替阿尼西姆負責任,他要賠償。這是一位屬靈的父親,不是被人叫爸爸自己舒服,而是為屬靈的兒子負上責任。

在8至10節,保羅因爲愛的緣故,不但負上責任,更是為兒子放下身段、放下面子,低聲下氣地來求年輕人:“我雖然靠着基督能放膽吩咐你合宜的事,然而像我這有年紀的保羅,現在又是為基督耶穌被囚的,寧可憑着愛心求你,就是為我在捆鎖中所生的兒子阿尼西姆求你。 ”做屬靈的父親不容易啊!這是犧牲的愛;這個愛是要付上代價的⸺金錢、時間、自尊。就像孩子在外面闖了禍,打棒球把鄰居的窗戶玻璃打破,做父親的得去向鄰居道歉、賠償。

保羅對腓利門的父愛

保羅對腓利門也是有基督裏的父愛。儘管腓利門沒有被保羅稱為屬靈的兒子,教會傳統上認為保羅以前在以弗所的時候,傳福音給腓利門。所以保羅也可以算作是腓利門屬靈的父親。

在第1節中,保羅稱腓利門為親愛的同工:“為基督耶穌被囚的保羅同兄弟提摩太,寫信給我們所親愛的同工腓利門”。之後,保羅對腓利門非常讚賞:“我禱告的時候提到你,常為你感謝我的神,因聽說你的愛心並你向主耶穌和眾聖徒的信心。願你與人所同有的信心顯出功效,使人知道你們各樣善事都是為基督做的。(4-6節)”保羅常常為腓利門禱告,稱讚他的愛心和信心。第7節中,保羅也爲他屬靈的兒子腓利門自豪:“兄弟啊,我為你的愛心大有快樂,大得安慰,因眾聖徒的心從你得了暢快。”

從13至14這兩節經文,我們看出保羅雖是腓利門屬靈的父親,但是仍然尊重腓利門,沒有強迫他:“我本來有意將他留下,在我為福音所受的捆鎖中替你伺候我。但不知道你的意思,我就不願意這樣行,叫你的善行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保羅給腓利門自由選擇的權利。我們做父親的,也要給子女自由選擇的權利。

我們對孩子小的時候要管教的嚴格;隨著孩子長大,我們就給他們越來越多的自由,讓他們逐漸獨立。對子女的婚戀,父母可以給建議,但是要尊重子女的選擇,不能強迫。

在17到21節,保羅稱腓利門為同伴、為弟兄。他看腓利門為平等,沒有因自己是屬靈的父親而壓迫腓利門。他對這個屬靈的兒子是信任的,基督裡的父愛,包含著對屬靈的兒子這樣的信任。我兒子四歲的時候,有一天對媽媽說:“媽媽,你信任我的時候我感覺很好。”孩子盼望父母信任他們。

這些都是基督裏的父愛的特質。保羅沒有對阿尼西姆偏心,而是希望他的兩個屬靈的兒子阿尼西姆和腓利門和好,彼此相愛。手心手背都是肉。做父親的心希望兒女和睦。那保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為父的心呢?因為他是效法耶穌基督父愛的榜樣。

基督對我們的父愛

耶穌對門徒也是父親般的愛。在最後的晚餐的時候,耶穌給門徒洗腳,這也是父親般的愛。耶穌告訴門徒自己要被賣。在路加福音22章24節裡,門徒起了爭論,他們中間哪一個可算為大。我想,耶穌聽到門徒這樣沒有良心,他的內心是受傷的。但是他沒有氣憤地罵門徒,而是因著愛,耐心地教導門徒要效法他的樣式做僕人。

耶穌基督對我們的父愛,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在十字架上。路加福音23章34節說:“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耶穌在被人類棄絕、最痛苦的時候,沒有說咒詛的話,反倒爲為我們代求。這句話我思考了很多年,一個初步的結論是耶穌基督看我們為他的兒女,這是一種父親的愛。

他為愛我們這些他的兒女,來到世間,放棄天堂的榮華,降卑生為木匠的兒子,降生在馬槽裏。受許多的批評、逼迫、羞辱。赤身露體,受鞭傷,死在十字架上。以賽亞書53章3至5節正是預言了基督這樣捨命的父愛:

“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

他為了愛我們,付上了沉重的代價,為我們的罪在十字架上死,背負我們罪的後果。他又為了愛我們,從死裏復活,讓我們信他的能得永生,將來還要來接我們。羅馬書5章7至8節這樣描述基督的愛:“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基督的愛太偉大了!他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父愛。我們信他的,就得到兒子的名份。

基督也是極其強調他的兒女的彼此相愛,在主裡合一。約翰福音13章35節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神的兒女彼此相愛,人能看到我們像神的兒女,說明主教導得好,也就是說能看到神的父親般的愛。我們信耶穌得永生,就是和這位坐在天上的、愛我們的父親永遠在一起。

我們所認識的神是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神(詩篇68:19)。耶穌基督應許我們在世上有苦難,但是在他裏面有平安。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保羅會願意為了阿尼西姆而償還腓利門。這樣父親般的愛是從基督來的。

天父對基督的父愛

基督對我們的父愛,其源頭就是天父對基督的父愛。太初的時候,創世以先,父就愛子。神的兒子基督降生,天使向牧羊人報佳音的時候,天堂是何等的歡樂。少年基督智慧和身量成長,神和人喜愛他的心一起增長。

路加福音3章22節告訴我們,在基督受洗的時候,天父宣告了聖父愛聖子:“聖靈降臨在他身上,形狀彷彿鴿子;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在馬可福音9章7節,耶穌登山變相的時候“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也有聲音從雲彩裏出來,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

耶穌自己也教導過聖父愛聖子。“父愛子,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約3:35)“父愛子,將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給他看,還要將比這更大的事指給他看,叫你們希奇。”(約5:20)耶穌在十字架上斷氣之前,“耶穌大聲喊著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說了這話,氣就斷了。’”(路23:46)在這時候,基督仍然知道天父愛他。

聖父使聖子從死裡復活,而且給聖子榮耀,這是父喜悅子的明證。“你們也因著他,信那叫他從死裡復活、又給他榮耀的神,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神。”(彼前1:21)

基督被接升到天上,現在坐在父的右邊為我們代求。“神且用右手將他高舉,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徒5:31)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因為愛人、救人;我們也要看到,這個過程也是一個聖父對聖子的愛彰顯的過程;這也是人類一切父愛的榜樣和根源。所以在每一個父親節我們都要頌揚、思想天父的大愛。

活出基督裡的父愛

我們信了耶穌的人也要效法使徒保羅活出基督裡的父愛。對兄弟姐妹、對子女活出父愛。

對兄弟姐妹,我們需要傳福音、帶門徒。傳福音、領人歸主就是傳揚天父的愛。而且要對屬靈兒女付上終生的責任:終生代禱、終生關懷、終生牧養,把人完完全全地領到基督面前。以前帶領我們做門徒培訓的老師,多年以後仍然一直為我們禱告,常常詢問我們的情況。在處理兄弟姐妹的誤會或者衝突的時候,我們要像使徒保羅這樣有基督裡的父愛,承擔責任,忍受羞辱,保守教會合一。

對子女我們也要效法天父的愛、基督的愛,效法保羅的愛。我們要從小按照聖經真理教導孩子,就像保羅對阿尼西姆和腓利門那樣;傳福音給他們、讓他們信主,把他們培養成主的小門徒;在真理上紮根,到老都不偏離。我們也要接納孩子,善於表達對孩子的欣賞;要常常對孩子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你是我心上的人。”孩子的價值不是由大學決定的,而是由上帝決定的。上帝創造、救贖他們,委託父母管教他們。門徒要在親子關係上活出基督裡的父愛。

兒女之間的誤解、衝突,父母也要憑著愛心,像使徒保羅這樣,承擔責任、忍受羞辱,讓兒女和好。家和萬事興。這是做父親的責任。

作者爲本教會牧師,本文基於2023年父親節的講道整理而成。

整理編輯:邵健

超越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

⸺天國子民的倫理實踐

潘儒達牧師

我們所在的是一個信息量極大的社會。從電視、收音機到海量信息的網路,信息愈多,我們卻愈不知道真假,因此需要有判斷的智慧。箴言9章10節告訴我們,判斷的智慧來自神。

評估一個人所傳達信息的真假和價值時,需要看他的言行是否一致⸺聽其言也要觀其行,而且需要有分辨的智慧。在讀馬太福音5章和6章時,我們一不小心就會陷入一種困惑,那就是:耶穌基督是不是也言行不一致呢?

光和鹽天國子民的使命

馬太福音中,登山寶訓中的八福揭示出:天國是為所有人預備的⸺只要渴望尋求進入天國、相信而接受耶穌的救恩就可以進入了。同時,天國的子民要渴望並且經歷生命的更新,才能有名實相符的生命狀況;更重要的,是能在這個黑暗的世界發揮光和鹽的功效,見證神的真理和恩典。

天國子民應該追求新生命,這是神對我們的心意,和基督救恩的目的;同時也是為了讓我們在世上實踐神的使命。5章13、14節中,主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和鹽。光要照亮黑暗的世界,鹽要使菜美味可口;天國子民不是自我封閉與世隔絕的,而是要進入世界中帶來影響力。耶穌不是說你要“作光作鹽”,而是說你“是光是鹽”。進入天國後,我們靠神的恩典已經具有光和鹽的特質了。可是我們是否是失去味道的鹽,或者是斗底下的光?

發揮光和鹽的作用,是耶穌在完成了十字架的救恩、從死裡復活向門徒顯現,差派給門徒的使命,好像父差遣耶穌一樣(約20:21)。耶穌給世界帶來恩典和真理(約1:14);每一個神的兒女在世上的責任也是發輝光和鹽的作用,帶給世界恩典和真理。我們如何能發揮光和鹽的功效呢?靠的是生命的見證。從出埃及記19至21章來看,以色列人也是如此⸺在與以色列人立約後,神馬上頒佈律法;當以色列人真正遵行律法時,他們才能向萬國見證神。成為天國的子民後,我們應有的生命見證表現是甚麼?

成全律法的宣告

在馬太福音登山寶訓中,耶穌基督宣告:“莫想我來要廢掉律法和先知。我來不是要廢掉,乃是要成全。 ”(太5:17)在猶太人的傳統中,律法和先知代表了舊約聖經。這一句話可以解讀為,全本舊約聖經是在預備耶穌基督的來到。祂是天國的君王,向人類啟示神是怎樣的一位;又死在十架上,為我們預備了救恩;祂的工作正是成全舊約中對基督⸺也就是彌賽亞的預言。除了從救恩的角度來詮釋這一節之外,我們也可以從倫理的角度來詮釋耶穌在17到19節中對律法的宣告。耶穌強調神在舊約中所頒佈的律法⸺特別是倫理的條例⸺一點也不能廢去;而且祂來的目的就是要成全舊約所宣示的律法。

然而我們在福音書中看到,耶穌在12章違反舊約的安息日條例,又在安息日治病。15章,耶穌的門徒在吃飯前沒有按照舊約律法條例洗手;祂沒有責備門徒,還向法利賽人還擊。另外,舊約律法說,不能摸大痲瘋病人,因爲摸了就不潔淨了。可是當大麻瘋患者來求耶穌醫治,耶穌不但醫治他,而且毫無顧忌地摸他。一個宣告來成全律法、宣告律法一點一劃都不能廢去的人,為甚麼不斷地違反律法的條例呢?耶穌是言行不一致,如當今時代的政治人物嗎?或者在這個表象背後有甚麼深意呢?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神透過摩西所頒佈律法的內涵(出埃及記19章)。

舊約律法的本質

出埃及記講到,神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在西乃山和神立約⸺神是以色列人的神和王,以色列人是神的子民;神給予以色列人的使命是在萬國萬民中成為神的見證,使萬民因此而蒙福。為了成為名實相符的神國子民,為了使萬國蒙福,以色列人必需活出合神心意的生命。因此,立約後神透過摩西頒佈律法,以色列人要順服神並遵行律法。律法是神和人立約的條款,但是完全遵守律法不是人和神立約、或人得救的條件。律法是人蒙神拯救、和神立約後,在承擔向萬國作見證的使命時應遵守的準則。聖經有很長的篇幅記載律法的內容。我們試著化繁為簡,將律法的內涵作一個簡單的分析,從這裡來反觀耶穌的行為,進一步地看我們今天生活應有的準則。

整個律法的根本精神是愛。愛和真理不相衝突,也不和公義衝突。華人神學家、倫理學者羅秉祥在他的《黑白分明⸺基督教倫理縱橫談》中,有一章特別講到愛和公義不相衝突,反而是相輔相成的。愛是舊約律法的根本精神,具體的兩個面向是愛神和愛人。所以福音書(可12:30,太22:37)中,在面對文士質問律法中最要緊的條例是甚麼的時候,耶穌的回答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愛人和鄰舍如自己。’事實上這個回答來自於舊約聖經的申命記6章4至5節。愛神和愛人是律法的兩個基本要點,而且它們彼此有密切的關聯。愛神是愛人的基礎,愛人是愛神的具體實踐。這兩個面向的延伸就是十條誡命(出20)。在十條誡命中,前4條是愛神,後6條是愛人。從最基本的本質與精神,發展為律法的原則。

舊約律法的實踐

出埃及記21章開始,在頒佈了十條誡命後,神又陸續地頒佈很多具體的實踐條例,這些具體的條例可以延伸到整個摩西五經。後來在猶太人的傳統中發展出更多的實踐條例和解釋,我們稱為“他勒目”,或“米示拿”。這些具體的執行條文,可以分為敬拜律(愛神)和道德律(愛人)兩類。敬拜律是以色列人敬拜的禮儀,應守著的節期,相當重要地呈現於我們與神的關係;道德律則是著重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即在與人的相處上(愛人)應有的表現。我們透過“愛人”來表達對神的愛,因為這是神的心意。遵守神讓我們“愛人”的命令,是愛祂最具體的表現。愛人是愛神的重要表現;也就是說,敬拜的重要表現應該體現於道德上。

這些具體條例的意義是:在特定的處境中,教導我們如何實踐愛神愛人;以實例的表達詮釋十誡,以幫助我們知道如何具體地活出十誡的原則。例如“不可殺人”的誡命是對人生命和身體的尊重。在出埃及記21章13節講到,蓄意殺人和過失殺人的處置方式不一樣;如果傷害了身體沒有死,也有具體的規定。再如,遵守節期的基本精神是我們與神關係的具體實踐,來紀念、回應神的恩典。所以要通過除酵節紀念神的拯救,通過收割節和收藏節感謝神的供應。

條文的侷限

但是具體條例通常和情境有關係;當情境改變了,我們還應該完全按照字面來遵守律法的條文嗎?比如,我們今天還應該遵守所有以色列人的節期嗎?現在大多數基督徒不是農民,守收割節用來表達對神的感恩像是隔靴搔癢。我們應該針對自己的處境,用合宜的方式過我們的節期,以體現原本的律法精神。同樣,我們現在不是守星期六的安息日,而是在星期日敬拜,因為耶穌在星期日從死裡復活;這能真正幫助我們認識、經歷並紀念神的恩典。還有我們現在該不該遵守女人聚會要蒙頭的例子呢?

由於不同的時代和發展,對於有一些倫理實踐的課題,我們好像不容易找到相似的條例來作為直接的指導。例如,當時的醫學還達不到墮胎的水平,所以我們不能找到直接的針對墮胎的命令,因此我們必須從倫理的根本教導,也就是神對生命權的觀點,以及生命從何時開始的角度來思考。如果要探討生殖倫理,可不可以作試管嬰兒,則完全不能在聖經中找到直接的實踐教導條例;那我們怎麼辦?倫理實踐的方式是,要探討基本準則的精神和意義,將之應用在我們現今的處境上。例如,我們參加主日崇拜要有一個恭敬和渴慕的態度,而衣著表達了我們的態度。怎樣算是得體的敬拜衣著?15年以前,我在母堂參與中文堂崇拜時,向來穿深色西裝打領帶,連有顏色的襯衫都不敢隨便穿。可當時英文堂的Chuck牧師講道穿著就很不一樣;現在英文部牧師的着裝更是不一而足。後來到波士頓市中心開拓一個專門向留學生和職青傳福音的城區事工,由於借用的教會沒有冷氣,而且我們需要讓年輕人感受到親和力,我自己和司會大部份不穿西裝,而且顏色和領帶也要更年輕一些。這樣的理解和馬太福音6章以及馬太福音的12 章的關係是甚麼呢?

對律法本質的扭曲

在神透過摩西頒佈了律法後,以色列人很認真地將原則發展出不同的具體實踐條文,看起來非常在意律法的實踐;實際上,他們在整個舊約的歷史中是不斷違背律法的,以致於落入一種歷史的循環中⸺背約不遵行律法;被神管教;有先知出來指出他們的錯誤、要他們悔改;悔改之後神又拯救他們,可是不久他們又背約了……這個狀況愈來愈遭糕,神的管教也愈來愈嚴厲;到最後,北國以色列被滅了,南國隨後也被滅了,並被擄到外邦。但是在被擄的過程中,以色列人反而有了一個重要的悔改,並且有大復興;我們從《以斯拉記》、《尼希米記》和《以斯帖記》中可以看出來。然而到了耶穌的時代,以色列人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就是刻意地遵守律法,只是看重的是遵守律法的條文。例如,在馬太福音23章耶穌批評法利賽人遵守律法的方式。他們遵守十一奉獻嚴格到一個地步,作飯時撒三克的香料,一定要同時分出0.3克的香料放在特別的罐子;累積相當時間之後拿去奉獻。我們有這麼嚴格地遵守嗎?保證沒有。可是耶穌也說,遵守條文細到這樣的地步,對律法的根本精神⸺愛、公義、憐憫和信實,反倒忽略了。太在意表面條文的同時卻忽略了、甚至扭曲了律法的精神。耶穌時代的法律賽人好像律法警察一樣,嚴格地監視一般人有沒有遵守律法,心裡卻沒有愛。例如舊約律法有許多飲食的禁忌⸺不能吃豬肉、不能吃龍蝦⸺所以不能吃滷肉飯、回鍋肉,更不能吃叉燒這些美食。一些法利賽人就成為律法警察⸺每天,家家戶戶作晩餐時,他們會躱在人家房子外、廚房邊聞味,看那家那天作菜的味道有沒有聞起來像是豬肉,如果有就強行衝進去查是不是真的豬肉;如果沒有發現,還要嗆聲一句:“給我小心一點。下次讓我抓到你就完了!”看起來為律法的條例熱心,實則完全扭曲了律法的愛、關懷和尊重人的精神。這種作風使得法利賽人成為表裡不一的人⸺外表一付敬虔的樣子,好像外面洗乾淨的杯盤,內心卻充滿各樣的污穢。所以在法利賽人抓耶穌時,他們非常在意不能進彼拉多的辦公室,因為他是外邦人,進去就不潔淨了;但是設計陷害一個無辜沒有罪的耶穌基督卻毫不手軟。

因此在耶穌的時代的以色列人比之前的歷史時期更看重遵守律法。但是在他們的實踐中,律法被扭曲了,律法的棈神也失去了。這就是爲什麼耶穌要強調:我來,不是要廢掉律法,而是要成全⸺要恢愎律法的本質和精神;要從看重律法的具體細節轉變到看重其本質和精神。耶穌“實現”了律法的本質,挑戰當時因遵守條文而忽略本質的現象。因此,我們了解到為甚麼耶穌會去挑戰遵守安息日的條例⸺因為安息日的本意是:紀念神的創造,並且讓我們憑信心過一個身、心、靈都健康的生活。

生活倫理的本質

到此我們詮釋了耶穌並非言行不一;祂沒有干犯律法,反而是成全了律法。我們這些神的兒女像以色列人當年一樣,蒙神拯救、呼召成為天國的子民,實踐神國使命。當我們思考如何活出一個全新的人生、活出美善、活出合神心意的生活方式時,耶穌的榜樣和以色列人的戒鑑是我們要關注並且實踐的。其中最突顯的一點是,我們要分辨生活倫理準則中,甚麼是本、甚麼是末;不要本末倒置,或者捨本逐末。神教導的倫理最根本的精神是本⸺從最根本的愛開始,愛神、愛人,之後是更具體的原則,再後是思考在不同的處境中應該如何具體地作,才能體現精神。具體的條文不是不重要,但是條文的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體現精神和本質。

如何把聖經中,包括新約倫理教導和舊約的律法,具體實踐出來呢?我們可以查考聖經中有關倫理生活的教導,包括律法,但是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字句和條例,而是要透過對聖經的詮釋,從其中回溯條例背後的精神和基本原則,讓我們更了解律法精神,掌握住這些背後所呈現的基本原則,然後用在我們今天的處境中。這是舊約律法條文對我們今天的意義。

經文接下來耶穌用了許多實例來闡述如何以本質和精神為本,而不要被在情境中發展出來的條例所綑綁或扭曲。在耶穌在登山寶訓的教導中,我們認識到,要追求活出一個像神一樣的聖潔生活(太5:48)。這是我們每天生活都應追求的,因為這是神的心意。但是也會面對一個挑戰:我們做不到像天父一樣完全怎麼辦?會使我們失去救恩嗎?其實這無關得救,是得救後基督徒新生活的樣式。我們得救是靠恩典。對恩典的感念使我們樂意地、不含功利地追求活出新生命。當做不到時,我們要回到神的恩典中,求神憐憫、幫助。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個追求活出良善的生活,也是繼續倚靠神恩典的生活。讓我們一起在恩典之路上向前邁進。

作者爲本教會主任牧師。本文基於2023年5月28於新城歸正教會退修會主題講座編撰而成。

整理編輯:邵健

關注的焦點

吳英儒

十位窺探迦南的探子

許多孩子都很熟悉以色列十二位首領窺探迦南地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約書亞和迦勒對神充滿信心,是我們的傑出榜樣。可是,我們當中有多少人能說出其他十個首領的名字呢? 雖然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從他們的失敗中學習功課。

過度準備的戶外遠足

我們當中有很多人喜歡到戶外散步或遠足。至於我,因為是一個宅男,不喜歡風險,所以在開始戶外活動之前,我總是過度計劃和準備。我要規劃路線丶估計所需時間丶檢查天氣丶穿合適的衣服丶帶足夠的物資(水丶食物丶一個小急救箱),而且因為我討厭蚊子,所以還要帶大量的驅蟲劑。準備完這些後,我才會覺得可以開始去戶外。我的最終目標是避免麻煩、能夠安全回家。通常我的計劃都很成功,所以我的妻子稱我為家庭的安全官。

幾年前,我和一位自然專家一起到戶外。我們步行時,他指出了我們周圍樹林裡生活著各種野生動物的證據。他可以告訴我周圍有什麼鳥。他也發現了蛋殼,並知道巢穴就在附近。他知道這些鳥會築什麼樣的巢,也知道往哪裡去尋找。他很快發現了一個藏在樹上的鳥巢,並把它指給我看。我抬頭望向他指的地方,但沒有看見鳥巢,因為我不知道它應該是什麼樣子。他還指出了爪印、巢穴、洞穴、骨頭、蛋殼、羽毛等等,這些是我從未注意的東西,因為我通常被我周圍飛來飛去的蚊子打擾。

屬靈途中享受與主同行

我今天想向每一位提出挑戰⸺我們的屬靈旅途是否像我一樣過度準備,以應對可能面臨的危險和困難呢?或是更像我的自然專家朋友,可以忽略蚊子,並將關注的焦點放在周圍的奇妙生物呢?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危險。這些困難和危險有大有小,但神希望我們不要專注在它們身上。神希望我們在屬靈途中享受與主同行、經歷祂的作為和在讚美中參與祂美好的計劃。神希望我們相信,祂會在整個旅途中保守我們。

在民數記13:1-2節中,神應許要將迦南美地賜給以色列人。派各部落的首領去窺探這片土地是神的主意。神本可直接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並親自清除其中的居民。 神也可以讓居民變得軟弱無力,祂完全有能力做到,可是卻選擇不做。為什麼神選擇派首領去窺探應許之地呢?祂想讓他們看到什麼?

在民數記13:17-20節中,摩西指示首領們去窺探迦南地並提供報告。首領們花了40天走遍迦南地,對這片土地進行了全面的評估。他們評估了土壤的質量、土地的形成、防禦的強度、社會的結構、居民的數量及其身體特徵。想像一下,僱用12名具有地質學、植物學、農業、社會學、安全、軍事戰略等專業知識的顧問,為期40天,是多大一個項目啊!神不希望我們只是盲目地順服跟隨,祂賦予我們每個人不同的經驗、技能、才能和能力,祂希望我們使用它們來達到祂的目的,並與我們一起實現祂的計劃。

神派遣首領們是因為他們是受人尊敬和有影響力的領袖。他們是公眾人物,這些人並不是盲目追隨他人的人。神希望我們所有人在恐懼和懷疑中,對祂仍然有信心和信靠。神通過派遣首領們出去,讓以色列人看到自己面臨壓倒性困難,從而親眼見證神在賜土地時展現的大能。

忽略神的奇妙作為

我們對神有信心並不表示要放棄我們的智慧、才能或能力。事實上,神為了祂的美好目的,將我們每個人設計成我們現在的樣子。我們常常在生命中忽略神,因為我們沒有看到祂在我們周圍的作為。我們能看到神一直在我們的職業、學術生活、家庭生活、財務、人際關係、甚至我們的娛樂和假期中的作為嗎?當我們看不到神在我們生命中作工時,我們就會輕看神,而誇大我們自己的重要性。人們很容易陷入“靠自己”或“靠神”,而不是“神和我”的思維。

在民數記13:31-33中,探子報告了窺探的結果。 事實上迦南確是神所應許的美好之地,可是探子卻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自己的無能上。十二位領袖中有十位在他們的評估中忽略了神。於是他們徹底錯過了機會,不能親眼看到神將如何賜給他們這片土地。

當我聽到別人見證神在他們生命中的作為時,我常心存敬畏;然而,我卻不期待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自己生命中。就像中彩票一樣,總是其他人中獎。別人會告訴我: “如果你不參與,你就贏不了。”我對於神的奇妙作為,也想說同樣的話。“如果你不祈禱,你就不能指望經歷神的作為。”

我認為十個探子的問題,在他們進入迦南四十天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十個探子沒有看到神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為。他們對神認識不夠,無法明白祂的作為。就像我在大自然散步時,錯過了奇妙生物一樣,這十個探子也不習慣在他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神的奇妙工作。儘管經歷雲柱和火柱的引導,在埃及的十災,並穿越了紅海,這十個探子仍然無法明白神的作為。

神是超級英雄還是慈父呢?

很多人把神視為超級英雄,在危險來臨的最後一刻,突然挺身而出,拯救世界。然而,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我們的生活不需要超級英雄。日常的事情我們可以自己處理。只有當遇到麻煩的時候,我們才會跪下、祈禱求幫助 。

神不是超級英雄,而是慈愛的父親。祂關心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無論我們是否認識到,祂都參與到我們生命中每一個方面。我們慈愛的天父與我們同在。祂引導我們、教導我們、保護我們、供應我們、安慰我們、管教我們。

對你來說,神是怎樣的一位呢?祂是超級英雄,還是慈愛的父親?你只是在危險和麻煩中尋求神,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尋求神?你只因大事的禱告得到回應而讚美神嗎?或是你也因神在小事上幫助了我們而讚美祂,儘管我們懶得為這些小事祈禱呢?

天父希望我們依靠祂

神不希望我們像超級英雄一樣遠遠地敬拜他,祂想與我們建立個人關係。祂稱我們為祂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許多人都夢想自己的孩子能夠獨立丶自給自足和成功。我們教導他們要自力更生,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成員。我們期待著人生的空巢階段,那時我們的孩子可以建立自己的家庭,並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

然而,天父對我們的渴望與我們對孩子的渴望相反。我們的天父希望我們回到祂身邊,並學習越來越依靠祂。十個探子的失敗是因為他們沒有學會依靠神。他們只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們看不到神能做什麼。因此,他們拒絕了應許之地,而是想回到埃及以前的生活。

懷疑對比信靠

在民數記14:1-4中,十個探子的不信很快就在以色列人中傳播開來。他們害怕巨人,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也懷疑神的應許和能力。他們想要回到埃及做奴隸、過哭泣的痛苦日子,而不是前往流奶與蜜之地。他們對神缺乏信心和信靠,阻礙了他們更親近慈愛的天父,並接受祂的保護和美好的禮物。

在民數記14:5-9中,只有摩西、亞倫、約書亞和迦勒以對神的信心和信靠來回應。但在第 10節中,叛亂已經開始,人們準備用石頭打死神任命的領袖。

當我們在危險之中時,恐懼和懷疑是自然的反應。它們是幫助我們的一種生存本能。恐懼和懷疑有它們的用處。沒有恐懼和懷疑,信仰和信靠就沒有必要。然而,當尋求神時,儘管有恐懼和懷疑,我們仍需以信心和信靠作超自然的回應。這與異想天開或遐想不同。我們對神的信心和信靠必須基於在對祂的了解上,包括祂是誰、祂能做什麼及祂已成就了什麼。我們對神的信心必須符合神的個性和應許。

因為恐懼和懷疑是自然的反應,很快就在以色列人中傳播開來,就像把一根點燃的火柴扔進乾燥的灌木叢中一樣。小火焰很容易燃燒乾燥的灌木叢,並迅速蔓延成不受控制的野火。這裡的教訓是我們都必須非常小心地處理自己的恐懼和懷疑。

當我們與他人分享我們的恐懼和懷疑時,我們是否在尋求觀點和鼓勵呢?或是希望別人驗證和確認這些恐懼和懷疑呢?我們是否希望其他人也有同樣的恐懼和懷疑呢?就像我們應該防範閒話和誹謗一樣,我們在與他人分享時也需要非常小心。十個探子傳播的恐懼和懷疑應該是一個對我們很好的警醒。

另一方面,對神的信仰和信靠並不是一種自然的反應。信仰和信靠需要有意識的操練、鼓勵和培育。信仰和信靠就像受控燃燒,目的是清除野火的潛在危險因素,鼓勵新的生長,並促進現有森林的整體健康。那麼,當面對逆境時,我們是否讓它像野火一樣失控地燃燒呢?或者我們允許神用它來清除我們枯死的灌木叢,以便我們的信仰變得更堅強、更健康呢?

民數記14:17-19節提醒我們,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赦免罪惡和叛逆。當我們的恐懼和懷疑取代了對神的信心和信靠時,我們需要悔改並尋求寬恕。然而,我們也被提醒,神是公義而聖潔的,祂不會讓有罪者逍遙法外。在民數記的這兩章中,以色列人不信的後果就是四十年的曠野漂流。

審視自己和教會

我們需要審視自己和教會。你看到了什麼?好事和壞事難道只是隨機事件嗎?生活就是這樣發生的嗎?你關注的焦點是什麼?在你的屬靈旅程中,你是否被靈裡的巨蚊弄得心煩意亂?或是你能夠超越它,看見並讚歎神的奇妙作為呢?你能每天看到祂對我們的愛和關懷嗎?

內心的態度非常重要

我們的回應、作為或不作為確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內心的態度。它非常重要,因為這是我們的天父所看到和關心的。我們很難將我們的回應和其因果聯繫起來,因為神以及祂的計劃比我們的理解大太多。神有祂自己的時間。我們的生活彼此交織在一起,我們缺乏理解,並不意味著神不在我們生命中的大事和小事上掌權。祂關心祂的子民,並在祂的子民中間同在。我們是祂的家人。我們的全能神不是超級英雄,也不是缺席的父親。

本文作者吳英儒 (Tony Ng) 為CBCGB兒童事工主任。此文乃基於吳英儒於2023年7月23日的主日講道 “What Are You Looking At?”,經整理和翻譯而成。

英譯中:潘文丶楊曦文
整理編輯:楊曦文

What Are You Looking At?

Tony Ng

Ten Other Spies Who Saw Canaan

Many children are familiar with the story about the twelve leaders who spied out the promised land of Canaan. In the story, Joshua and Caleb are standout examples of people who trusted and had faith in God. However, how many of us can name one of the other spies? Despite this, we can still learn from their examples.

Over-planning for Nature Walks

Many people enjoy nature walks. However, I am a risk-averse indoor person. Before an outdoor walk, I tend to over-plan and over-prepare. I would map out the route, estimate the time needed, check the weather, wear suitable clothing, and bring several supplies (water, maybe some food, a small first aid kit). Because I hate mosquitoes, I would also bring plenty of bug repellent. After lots of planning and packing, I would finally feel ready for the great outdoors. My ultimate focus is to avoid mishaps and return home safe and sound. My planning is often successful so my wife calls me the family’s safety officer.

Years ago, I went on a short walk with a nature expert. As we walked, he pointed out evidence of all kinds of wildlife living in the woods among us. He listened to the bird calls and told me what kind of birds they were. He found egg shells and knew that nests were nearby. He knew what kind of nests these birds built and knew what to look for. He quickly spotted a nest hidden in a tree and pointed it out to me. I looked up to where he was pointing but I failed to see it because I did not know what it looked like.

He also pointed out paw prints, nests, dens, bones, egg shells, feathers, and much much more. Things that I never noticed before because I’m usually preoccupied with the mosquitos flying around me.

I would like to challenge us to apply the same metaphor to our spiritual journey. Are you more like me who tend to over-plan and over-prepare so that you would not have to deal with the dangers and obstacles you may face? Or, are you more like my nature expert friend, who can look past the mosquitoes and enjoy the amazing wildlife usually hidden from us?

God’s Fellowship in Our Spiritual Journey

In our lives, we face many spiritual obstacles and dangers. Some are minor while some are monumental. But God desires for us to not focus on these obstacles and distractions. Our spiritual journey is to enjoy the fellowship we have with our Creator, to see His handiwork, and to sing His praises as we take part in His good plans. God wants us to trust Him to take care of us throughout our journey.

Why God Sent Spies to Canaan

In Numbers 13:1-2, God promised to give the Israelites the good land of Canaan. It was God’s idea to send leaders from each tribe to spy out the land. God could have just led the people into the promised land and cleared out its inhabitants by Himself. Or, God could have made the inhabitants weak and feeble. God is more than capable of doing that. However, He chose not to do it that way. Why did God choose to send leaders to spy out the promised land? What did He want them to see?

In Numbers 13:17-20, Moses instructed the leaders to spy out the land and to give a report. They spent 40 days throughout Canaan to make a full assessment of the land. They assessed the quality of the soil, the formation of the land, the strength of the defenses, the structure of their society, the number of the inhabitants and their physical attributes. Imagine hiring twelve consultants with expertise in geology, botany, agriculture, sociology, security, military strategy and more for a period of 40 days. What a huge undertaking that would be. God does not want us to just submit and follow Him blindly. He gives each of us different experiences, skills, talents, and abilities. He wants us to use them for His purposes. God wants us to fulfill His plans with Him.

God sent these spies because these were leaders who held positions of respect and influence. They were public figures. These were not people who would just blindly follow others. God desires from all of us faith and trust in Him amidst our fears and doubts. Despite being leaders, God desired the same from the spies. By sending the spies out, and letting them see the overwhelming odds against them, God provided the Israelites an opportunity to witness His power in full display when He gives them the land.

Failing to See God’s Handiwork

Faith in God does not require us to put aside our intelligence, our talents, or our abilities. In fact, God designed each of us to be the person we are for His good purposes. We often overlook God in our lives because we fail to recognize His handiwork all around us. God is constantly working in our professional or academic life, our home and family life, our finances, our relationships, and even our recreation and vacations. When we fail to see how God is actively working around us, we minimize God while exaggerating our own significance. It’s easy to fall into thinking in terms of “me or God” instead of “God and me”.

In Numbers 13:31-33, the spies reported back. Indeed, Canaan was a good land as God had promised. However, they focused on their own inabilities. Ten out of twelve leaders omitted God from their assessment. Thus they totally missed out on the opportunity to see how God was going to give them the land.

Often, I am in awe when I hear testimonies of God performing miracles in the lives of others. However, I seldom expect similar miracles in my own life. Like winning the lottery, winning only happens to other people. People would tell me, “you can’t win if you don’t play.” I would like to say the same about God’s miracles. “You can’t expect to experience God’s miracles if you don’t pray.”

I would contend that the problem with the ten spies existed before their 40 days in Canaan. The ten spies failed to see God working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They did not know God well enough to recognize His handiwork. Like me missing out on the wonders of the wildlife on my nature walks, these ten spies were not accustomed to seeing the wonder of God working among them in the common and mundane parts of their daily lives. Despite surviving ten plagues, led by pillars of smoke and fire, and crossing the Red Sea, the ten spies were unable to see God working up close and personal.

Who is God to you?

Many people only see God as a superhero who would swoop in when there is danger to save the day at the very last moment. However, in the absence of danger, we go about our lives without the need for a superhero. We can handle the daily stuff by ourselves. Only when trouble arises, we will send out the signal for help by falling to our knees and praying for help.

God is not a superhero but a loving Father. He cares about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He is involved with every aspect of our lives whether we can recognize it or not. Our loving Heavenly Father lives with us. He guides, teaches, protects, provides, comforts, disciplines, and so much more.

Who is God to you? Is He a superhero or is He a loving Father? Do you only seek God in the midst of danger and trouble or do you also seek God in the mundane daily activities of your life? Do you only praise God for the big answered prayers? Or do you also praise God for providing all the small things that you didn’t even bother praying for?

Depending on God

God does not want us to worship Him from afar like a superhero. He wants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us. He calls us His children.

As parents, many of us dream for our children to become independent, self-sufficient, and successful. We teach them to stand on their own two feet and be contributing members of society. We look forward to the empty nest stage of life when our children start their own homes and can provide for their own needs.

However, the desire of our Heavenly Father for us is opposite of our desire for our children. Our Heavenly Father desires us to return home to Him and learn to become more and more dependent on Him.

The ten spies failed because they did not learn to depend on God. They trusted only their own abilities. They could not see what was possible with God. Therefore, they rejected their promised home and instead wanted to go back to their former lives in Egypt.

Dwelling in Fear vs Responding in Faith

In Numbers 14:1-4, the faithlessness of the ten spies quickly spread among the people. They feared the giants and they doubted their own abilities. They also doubted God’s promise and His power. They wanted to turn back to the bitter days of crying and weeping in slavery in Egypt instead of going forward the land of milk and honey. Their lack of faith and trust in God prevented them from drawing closer to a loving Father and receiving His protection and His good gifts.

In Numbers 14:5-9, only Moses, Aaron, Joshua, and Caleb responded with faith and trust in God. But in verse 10, rebellion had already set in and the people were ready to stone their God appointed leaders.

In the midst of danger, fear and doubt are natural responses. They are survival instincts that help us live another day. Fear and doubt have their purposes. Without fear and doubt, faith and trust would be unnecessary. However, when seeking God, we need to respond supernaturally with faith and trust in Him despite having fear and doubt. This is not the same as simple wishful thinking. Our faith and trust in God has to be based on knowing who He is, what He can do, and what He has done. It has to be consistent with God’s character and His promises.

Fear and doubt is a natural response. It doesn’t take much for them to quickly spread among people like throwing a lit match into dry brush. A small flame can easily consume the dry brush and quickly spread to become an uncontrolled wildfire. The lesson here is that we must all be very careful with how we handle our own personal fears and doubts. Extreme caution must be exercised.

When we share our fears and doubts with others, are we seeking perspective and encouragement? Or are we seeking validation and affirmation of those fears and doubts? Do we want others to share our fears and doubts? Similar to how we should guard against gossip and slander, we need to be very careful when sharing with others. The spread of fear and doubt by the ten spies should be a warning for us.

On the other hand, faith and trust in God is not a natural response. Faith and trust needs to be intentional, practiced, encouraged, and nurtured. Faith and trust is like starting a controlled burn with the purpose to clear potential hazardous fuel for wildfires, to encourage new growth, and to promote the overall health of the existing forest. So when faced with the flames of adversity, do we allow it to burn out of control like a wildfire? Or do we allow God to use it to clear away dead brush so that our faith might grow stronger and healthier?

In Numbers 14:17-19, we are fortunately reminded that God is slow to anger, abounding in love and forgiving sins. When our fears and doubts overcome our faith and trust in God, we need to repent and seek forgiveness. Unfortunately, we are also reminded that God is just and holy who does not leave the guilty unpunished. In these two chapters in Numbers, the consequence to the faithlessness of the Israelites is 40 years of wilderness wandering.

Examining Our Lives and Our Church

We need to examine our own lives and the life of our church. What do you see? The good and the bad – are they just random events? Is this just how life happens? What’s your focus? On your spiritual walk, are you distracted and worried about the giant spiritual mosquitoes buzzing around? Or are you able to see beyond that and be amazed by the wonders of God’s handiwork? Can you see daily evidence of His love and care for us?

Our Heart Attitude Matters

Our responses, actions or inactions do matter but even more importantly the attitudes of our hearts. They matter because this is what our Heavenly Father sees and cares about. It is hard to correlate between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our responses. God and His plans are much bigger than our limited understanding. His timing is His own. Our lives are intertwined with each other. Our lack of understanding does not mean that God is not in control of the big things as well as the small things in our lives. He cares and He lives among His people. We are His family and our Almighty God is not a superhero nor is He an absent father.

Tony Ng is the Director of Children’s Ministries at CBCGB.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ony’s sermon at CBCGB on July 23, 2023.

Edited by Hei Man (Grace) Ye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