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談天說地

科技與家居

張越剛

日本微型小說家星新一寫過一篇科幻小說《無微不至》。講了一個住在未來的叫特魯的人,他的家居都是智能化的。早上,鬧鐘叫他起床,然後機械手把他從床上拉起來,給他洗澡,換衣服。機械手把他送到餐桌邊,他沒有吃早餐。機械手把他放進汽車,車沿著管道自動開到公司門口。同事這才發現,特魯已經死了,死亡時間可能是昨天半夜。

這個小說描繪了一個過度智能化的家居造成的問題。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工具性的。科技可以被用在好的方面,為人類提供便利,但是“多快好省”,不一定“好”。科技也可能被用在壞的方面。基督徒對科技的態度:不要怕!上帝掌管!有的時候,上帝是通過經濟規律、市場規律來掌管。我們要不斷學習、正確使用科技,不被科技轄制。要警惕對科技和不成熟科技產品的炒作。要平衡智能化、複雜化與簡朴化。

我會從衣、食、住、行幾個方面來討論科技與家庭的關係,給兄弟姐妹提供一些思路。

當代的科技發展,使很多新材料用在服裝上,給人們造成便利。像有的運動服材料,比天然材料阻力小、耐久。

一個新的趨勢是科技與時尚相結合,不再像以前的機械電子產品只解決功能問題。蘋果公司Steve Jobs的一個貢獻是把科技產品變成時尚,比如iPod白色的耳機線在當時成為流行時尚,後來的iPhone也是類似。最近奢侈時尚品牌Prada和美國航天局合作,研發宇航員登月的服裝。

人工智能也應用在虛擬試穿,有攝像頭拍下人,屏幕上就可以顯示人試穿各種不同的衣服。但是姐妹逛實體的服裝店,是一種解壓的生活方式,而虛擬試穿不能起到這樣的效果。

美國快餐業也在發生變化。麥當勞的一個貢獻是實現了餐館食物的標準化生產,降低了成本,解決省時間和能否吃飽的問題。但是不夠注重營養、味道和體驗。現在的年輕人喜歡更健康的快餐,比如Panera Bread。

世界速食麵協會公佈的數據,2022年一年內全球吃掉1212億份速食麵。速食面的出現也是解決省時間和吃飽的問題。後來網絡送餐出現,一些吃速食麵的人改為買外賣。而現在,預製菜的出現,使得人既能省時間,又能吃到可口的飯菜。

最近出現的人造肉,也有一些人投資炒作。一類人造肉是幹細胞培養,成本很高。另一類人造肉是豆蛋白製品。但是豆製的人造肉在中國遭到冷遇,因為中國的豆製品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從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開始,北魏已經有素食食譜,宋朝的食譜已經有豆腐製作的“假煎魚”、“素蒸雞”等。人造肉並非新鮮事物,現在投資已經跌落。現在還有3D打印的牛排,米其林廚師還用它製作了烤牛排。但是人最終還是要吃健康、天然、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蛋奶。

以前有科學幻想說人以後會住在海底,或者月球、火星,後來發現人還是要保護環境,住在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當中。

我們用的一些家用電器,可以給我們帶來便利。但是一些過度科技化的產品,像帶wifi的洗碗機、冰箱,有很多冗餘的功能,造成使用過於複雜,需要返璞歸真。

像GPS衛星導航這些科技產品,給我們出行帶來便利。汽車的一些智能化的安全措施,也增加了我們的開車安全。

一些科技產品像電動汽車,實際100多年前就出現過。1947年日本生產的Tama電動車,使用鉛酸蓄電池,續航40英里,最高時速22英里。現在使用油、電、氫氣、液氨的車都還在發展,以後比較理想的汽車是安全、可靠、環保、有長續航力、長使用壽命、價格可承受。

我在疫情期間參觀了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後來在西雅圖參觀波音公司的飛行博物館,看到1968年研製出的飛行汽車,和現在的飛行汽車理念幾乎一樣。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願兄弟姐妹在家居中善用科技來榮耀神。

不變的福音與瞬息萬變的科技

⸺淺談AI對基督徒信仰的影響

黃俊文

自從2022年底CHATGPT問世,全球掀起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浪潮。AI是利用計算機(電腦)執行人類思維相關的認知功能的能力。AI一日千里的發展與應用成為繼5G 通信科技之後的高科技熱話題。自CHATGPT問世後,英國的神學家開始關心AI對基督教基要信仰的挑戰,也曾有人以AI撰寫神學論文投稿神學期刊,神學家們卻未能在AI撰寫的論文中發現任何異常[1]。2023台灣的教會界也開始探討AI對基督教的影響[2]。今年七月中文部靈性塑造事工有幸請到台灣神學院前院長林鴻信教授為我們舉辦兩場神學講座,與會人員不乏附近教會的牧長同工,林教授也在講座中向參與講座的會眾分享了他所創辦的基督教研究智庫頻道[3]。筆者在其中兩段論及AI對基督教信仰的挑戰的專題短講頗有感觸。經與中文部靈性塑造事工委員會討論,將今年秋季副堂的主日學設計為“不變的福音與瞬息萬變的科技”,探討AI及其他各樣尖端科技對基督教信仰的影響,分析AI及科技對人的道德、價值觀及人性尊嚴的挑戰及生活的影響。希望藉著聖經與神學的反思幫助弟兄姊妹確信在瞬息萬變的科技發展中,不變的福音仍然是我們可以持守的信仰立場。本文將探討AI對基督教基要信仰的影響,在靈性塑造上的應用,及對基督徒工作的影響。

首先探討AI的發展對基督教信仰及道德觀的可能影響,再此歸納如下:

  1. 真假難辯的電子世界:在AI的智能信息回覆和3-D影像呈現技術及影音合成,我們無法分辨是與當事人或是AI交流對話。網路的電子虛擬世界常使網友對許多信息及圖像感到真假難辯。未來的電子虛擬世界可能會讓我們覺得亦真亦假並且真假難分。如此,線上的人際關係變成“虛擬情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會減低。
  2. 對傳統知識論與人類智慧的挑戰:在AI的協助下,許多難題都可能迎刃而解,如撰寫各類專業論文、各類報告及製圖等。試問莘莘學子是否還願意埋首苦讀?還是會以AI來完成各樣的課業要求?目前許多大醫院已經借助AI協助診斷,那醫學院的課程對學生的要求是否應考慮因AI的推廣應用而簡化呢?那基督徒是否還需要認真讀經呢?還是信靠AI有問必答的“虛擬聖經學者”呢?
  3. 對人的定義挑戰的模糊:17世紀哲學家笛卡爾認為“我思故我在”,AI是否也應被認為是個“活物”因它經“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及“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中逐漸培養“知”的自我意識。若是AI與機電科技持續整合發展,“賽伯格”(Cyborg)即生化人或半人半機器人以及突破人類極限的超人類主義 (Transhumanism)都是指日可待。如此,人的能力可能會低於賽伯格,那人的地位與價值是否因此而貶低呢?人類的尊嚴是否因這些未來的科技而有所貶抑?
  4. 對神論的挑戰:若是AI及其他新興科技將解決人類各樣的挑戰,未來的世代將更仰賴科技,不再願意學習倚靠神及操練信心的功課。現代人常倚靠“Google”當作其“策士”提供許多資訊。而AI提供的不止是資訊而是解決方案。如此,AI將成為世人的“策士”,使人自然而然倚靠AI科技的快速便捷,不願等候尋求神的引領;也不願意信靠神的話,甚至誤以AI是智慧的源頭。

其實人的尊嚴與價值並不會因新興科技的興起而有貶抑,因為人具有Imago Dei(Image of God,神的形象),是照神的形像樣式所造(創1:26)。人的受造為了彰顯神的榮耀,希伯來文的“形像樣式”是指人像神但不等於神。當人愈認識神,就知道如何活出神造人之本像。所以,不會因為AI及其他科技的出現降低人的價值及尊嚴。人墮落之後神的形像遭破壞,但卻沒有失去。基督救贖來到:神的形像漸漸恢復,以弗所4:24 要我們“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基督再來時神的形像將完全恢復(林前15:45,約一 3:2)。

其次,我們思考聖經中啟示的上帝,祂具有許多超然的屬性是科技無法超越的。將神超然的本質列舉於下:一.祂是自有永有恆久常在的主。二.祂是靈,無所不在,無所不知,也永不改變。三.祂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生命的源頭。四.祂使無變有、獨行奇事、掌管萬有。五.神的本質就是愛、滿有憐憫,也是公義與道德的最高標準。六.主是一切智慧和美善的源頭。七.上帝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八.主滿足人生命的最深的需要。AI可以提供我們許多的便捷,但是神超然的屬性卻是能滿足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需求的要素。

此外,聖經如何看待科技呢?“主以智慧立地,以聰明定天”(箴3:19),所以上帝是智慧的源頭。其次“因為主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祂口而出。”(箴2:6)神賜予我們聰明智慧。因此神也盼望我們用聰明智慧來服事祂,例如:上帝在出埃及時呼召比撒列,“以神的聖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作各樣的工,能想出各樣的巧工,用金,銀,銅製造各物件”(出31:2-4)。自啟蒙運動後,許多學者認為基督教反智,其實這是對基督教的誤解。既然神是智慧的源頭,我們應善用上帝所賜我們的智慧和創造力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榮耀主。換而言之,我們可以善用AI來幫助我們成就主的“善工”。

基督徒可否使用AI來幫助我們的靈性塑造呢?在探討這個主題前,應該思考何謂靈性塑造?靈性塑造就是效法基督進而生命漸漸滿有基督身量的過程。如 “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3:18)。基督徒不是藉著苦修變成為基督的樣式,而是每天效法主並穿上新人(弗4:24),讓基督的生命逐漸成形在我們生命中。已有不少牧者探討AI在靈性塑造及教會事工的應用[4],例如:一.用AI輔助修改及補強我們的信息分享的內容。二.將福音信息改寫成不同語言。三.利用AI圖像及影像生成的功能讓信息透過圖像或影像的輔助使信息更加生動。四.利用影音合成技術呈現“全息影像”(Hologram)的立體影像投射,使會眾對信息“身臨其境”。五.代寫問題解答、代禱信或社交媒體帖子。

最後,再來談論AI對基督徒工作的影響。教會曾受聖俗二元論的影響,認為在世上認真工作就是在“建造大巴比倫”(啟18:10-11)。然而,工作是上帝在始祖墮落前就已經設立了。此外,神為什麼要基督徒工作呢?一、學習在工作中事奉主(西3:22-24)。二、在工作中學習敬拜與見證主的榮耀。三、在工作中經歷神的權能、信實與慈愛。四、按著神所賜予我們的恩賜與才幹從事創新和維持的工作。五、學習工作與安息(休息)。六、在工作中培育我們的基督徒品格並在職場得以落實我們的信仰(西3:22-24,4:1)!許多基督徒害怕類似AI的高科技產物將改變工作的模式,導致許多人失業。其實,AI與科技不會改變人的價值與地位。既然主要我們在工作中經歷祂的慈愛,我們就應該學習靠主的恩典不要怕學習新的科技! AI的智慧仍然需要我們智慧的“要求指示”(Prompt)才能發揮AI的“智慧”!

總之,人的價值與尊嚴不會因高科技的出現而貶抑,因為人是按神形象所造的“精心傑作”。因人是上帝的傑作,人的內心是無法以科技及科技產物來取代神的地位。當我們敬畏神時,我們的智慧與任何科技的使用都能榮神益人,我們藉著AI讓我們的靈修與服事更有動力與活力。此外,善用AI讓我們在每日的工作經歷神的恩典並見證祂的榮耀。瞬息萬變的科技無法動搖神不變的福音!

註釋:

[1] “ChatGPT, AI and the future – Dr John Wyatt Q&A on Technology and Christianit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BsIGckkjA

[2] “AI人工智慧 用基督真理分辨真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IVujjp2sY

[3] “基督教研究智庫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tttw

[4] “6 Healthy Ways To Use AI For Evangelism”,  https://www.delmethod.com/blog/ai-for-evangelism

AI, 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AI生成圖片:介紹AI,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與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人工智能簡介圖
賽伯格,圖片取自KG那光(基督徒研究智庫)
A person with the hologram of the person that looks like the real person AI生成圖像:介紹何為“全息影像“(Hologram)
Technology, AI and Christian workview with some high tech products in the drawing backgroundAI生成圖像:“AI與基督徒工作觀”的創作科技/AI與基督徒的工作觀AI生成圖像:“AI與基督徒工作觀”的創作

包粽子

書念  

“義人的口是生命的泉源”(箴言10:11)

快到端午節了,小英姐妹喊我到她家裡去包粽子。說實話心裡挺忐忑,既有期待,又像赴考一樣,擔心人家都是高手,包得又快又好,自己包得又醜又慢被人笑。好在姐妹也是基督徒,於是就大膽赴約了。

過程中小英姐妹一直在說欣賞和安慰的話,讓我的心漸漸的安頓下來。我開始在心裡默默的尋求神:我們怎麼樣可以包得更好呢?與神的默默交通,感覺心中有了祂的同在跟帶領,踏實了許多,忐忑的情緒也變成了對自己的接納和鼓勵。於是手裡一個個地包,認真揣摩,腦子裡一點點的回憶過去包過的經驗,不急不躁專注於當下。一次次地默默尋求,彷彿讓大腦裡負責記憶的神經元一個個被喚醒,我手裡的粽子越包越好,形狀由原來的癟塌塌變成了有稜有角,越發漂亮。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兩盆米、幾碗好吃的餡料,已經化成了眼前一座小小的粽子山,真是滿滿的成就感!

還沒高興太久,我的心又被新的憂慮抓住:那些沒扎緊的、漏角的,煮兩個小時會不會變成一鍋粥?小英姐妹說:“不會的,我們可以把漏角的放在上面煮。”對呀!她一句看似不經意的溫柔話語,頓時消除了我的憂慮;她的從容應對,屬靈生命的成熟更是讓我心中充滿喜樂和盼望。

此時不同的經歷,也讓我回想起以前學習新事物時,一遇到困難和失敗就被批評的挫敗感。我弱弱地向她請教:“小英姐妹,你為什麼這麼有耐心呢?你不擔心壞結果嗎?”她微笑著說:“耶穌愛我們,讓我們多說建造人的話。”其實辦法總比困難多,凡事都有一個學習的過程,每次從錯誤中領悟的,都讓我們更加接近目標,而過分地追求完美結果,苛責過程的統一,只會徒增焦慮和挫敗感,造成心裡負擔和行動的拖延,讓我們不敢開始和行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深信神以我的本相愛我,是恩典也是真理。

在小英姐妹不斷建造人的話語中,我對自己有了更多的接納和欣賞,即使不好看的、漏米的粽子也敢送人!哈哈,這是過去的我做不到的,因為過去的我認為:醜粽子就代表了我,會被人笑話。但我現在覺得:粽子是粽子,我是我,醜粽子只代表了我在這方面還可以再練習,包的好看只是時間問題。包的不好看也願意送,是因為感情,這些只是過程,而這個過程也很值得被紀念和肯定。

再次感謝小英姐妹的邀請,讓我有如此豐盛的領受和美味的粽子,身心得餵養;並深切的感受到:主裡的配搭太重要了,彼此的鼓勵和建造不僅讓過程非常喜樂,而且能讓不可能變成可能!感謝神!

作者來自望主團契。

責任編輯:Sandra

ChatGPT的幻想與欠缺

湯傳斌

十年以前,我開始想利用量子電腦來模擬大腦的智慧(稱為量子智慧),把它做成一個虛擬機器,類似一個作業系統,跟大腦一樣思維。那時就想,有了量子智慧,那些社會上的謊言騙局,豈不隨時隨地,任何人都可以戳破。隨後知道,量子電腦沒有發展得那麼快。於是,轉想是否傳統電腦的人工智慧能暫時取代這個虛擬機器,雖然沒有大腦那麼有智慧,但人工智慧發展的很快,這個戳破謊言騙局的理想應該也可以實現。

這些日子,ChatGPT席捲了科技界的新聞,甚至說是一個全人類的革命。似乎,我的理想已經被她實現了。她對我的問題真是有問必答,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答得工整有序。只不過,有時我問ChatGPT一些普通問題,她的答案會有偏差。更糟的是,如果問她新竹最好的十家餐館和它們的地址,ChatGPT竟然杜撰了10個完全不存在的餐館名字和這些餐館的地址。當我問她為什麼要杜撰假消息,她只是抱歉她的資料只累積到前年,勸我自己再用別的方法搜尋。

但是,如果她誠實,她就該據實回答說“不知道”。為什麼要杜撰假消息?追根究底,是她的人工智慧演算法告訴她要預測回答的下一個字詞怎麼說,這種預測乃是用或然率揣摩得出答案。連她自己都無法判斷她是否在說謊。傳統的資訊讀取方法,類如資料庫,就不會犯這個錯,有答案就說有,沒答案就告訴你沒有。所以,這個「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有個與生俱來的缺陷,可能永遠無法彌補:她雖有知識(knowledge),也能理解(understanding)她自己在說什麼,但卻無法阻止自己幻想(hallucination)。我稱之為「技術欠缺 Insufficient Technology」。

但是,如果問她紐約的10個最好的餐館,答案很正確。或許有人認為OpenAI,她的公司,對於英語國家以外的地區,搜集到的知識還不夠。如果是微軟或谷歌,他們的搜尋引擎經常給出正確答案,所以如果他們推出GPT的產品,應該不會犯這個錯。所以這些人以為ChatGPT只是「知識欠缺Insufficient Knowledge」。但是我要說,由於上述的技術缺失,就算有滿滿的知識,答案的真實性永遠是個問題。

如果問烏克蘭戰事何時結束?她會告訴你這是個複雜的問題,牽涉到哪些因素,但她不做這個答案的臆測,並且還說大家應該促進和平等等的禮貌用語。當然,如果你問她歷史事件,譬如美國何時獨立建國,她的回答經常沒有問題。我是這麼看:有的真理是要時間證明的,十五世紀以前的人以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轉,今天當然知道那麽說是錯的。我稱之為「時間欠缺Insufficient Time」。當然,你會懷疑:ChatGPT擁有全世界的知識,為何不能預測烏克蘭戰事何時結束?工程師、學者、顧問公司不是經常在做預測?這也許可以牽涉到前面說的技術及知識的欠缺,然而這世界上確實有真理是要用時間來揭曉答案的,我們希望,未來的「生成式人工智慧」該結合或修改成當下的最新技術、最新知識,依此盡可能的回答。當然到時候也許不是個免費的服務,但可以達到低成本的服務(不必找高薪顧問來回答)。

我認為,有一件事是AI永遠無法做到的,那就是一個裝了超級智慧的機器人,無法因信稱義,也無法得到聖靈。儘管機器人可以學習全套的聖經(包括各式版本及全世界各語言的翻譯本)以及歷代神學家的聖經注釋、所有傳道人的講章、神學院教的機要真理、衛道學、聖經文學、教會歷史等等課程,但它只是個軟硬體的機器,不是神造的人。即使它呼求神,神也不會回應它。如果它偏離真理,也不會有聖靈用“微小的聲音”勸阻它。(什麼是聖靈能做的事,AI做不來?這是我們基督徒可以共同探討、深究的事。)

回到先前有關戳破謊言騙局的問題:騙子文化、電信詐騙、政客謊言、魔鬼的侵害何時可以結束?我認為,ChatGPT永遠無法給予正確的答案。理由就是上述的四個欠缺:技術欠缺、知識欠缺、時間欠缺和靈性欠缺。

作者為資深軟體企業家,擅長虛擬化,雲計算,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曾為CBCGB中區團契會友多年,現居華盛頓特區。

責任編輯:潘瀾

希望和堅持的關係

Sandra

今天偶然看到李一諾的小視頻,視頻中她說自己經常被一句話所鼓勵:“我們不是因為有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我們堅持才有希望”。她認為希望來自於堅持。希望不是一片七彩祥雲,能給我們帶來好的環境或改變,它是被我們的堅持創造出來的。那我想問:祥林嫂的那種堅持能帶來什麼樣的希望?

究竟是堅持給我們帶來希望,還是希望給我們帶來堅持呢?

主裡盼望帶來堅持

我的看法和李一諾的相反。我認為是希望,確切地說是盼望,給我們帶來堅持。這份希望就是那片“七彩祥雲”——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只要我們能真心實意地接受、信靠祂,父在主基督裡賜予我們那免費救恩的應許就能賜給我們信心。被父揀選的人領受了信心的生命之根,就能堅忍到底(參:太 24:13)。這份因信心所帶來的堅持給予我們的不只是希望,而是能切實地給我們帶來好的環境、好的變化。正如李一諾視頻中引用的Margaret Mead,一位70年代去世的美國人類學家,所說的:“Never underestimate the power of a small group of committed people to change the world. In fact, that is the only thing that ever has.”(你們千萬不要低估一小群內心堅定的人改變世界的能力,實際上這是世界被改變的唯一方法。)

改變癖好,活出榮耀

信上帝不僅讓我們因為有永生的盼望而持有堅持的動力和希望的源泉,而且關鍵時刻,上帝會出手幫助我們。拿我自己做例子吧——原來的我酷愛時裝,癡迷流連忘返於T.J.Maxx和Marshalls。開心時去,不開心時更去;沒壓力時去,有壓力時更是一個放鬆的好地方;一週不去一兩次簡直是虛度光陰。這個愛好給我帶來的也都是肯定、讚嘆和羨慕——因為在價錢上“檢漏”的衣服居然讓我穿的那麼出彩——會過日子、有眼光、審美好、天生的衣服架子、穿個麻袋片也好看……

雖然讚美沒有讓我飄飄欲仙,穿衣打扮也不是我取悅別人的手段,而是為了自己喜歡,但是這些讚美和肯定卻堅定了我對時裝的愛好。殊不知,我的這個愛好把背後的“比較心”隱藏的很好。而“比較心”是驕傲的溫床。這種驕傲是很隱而不見、不易察覺的,因此無時不在地影響著我的為人處事。儘管我行事為人很謙虛、有禮貌、處處替人著想,我周圍的人也確實感覺我是這樣的、很好的人,但總是感覺和人有隔閡。究其原因百思不得其解。越努力、越難過。當時沒意識到驕傲的來源,也不知道如果驕傲的問題不解決,再努力所帶來的也只是失望。但我當時憑著世俗的觀念,如何能意識到這個給自己帶來榮譽和讚美的愛好會有問題?所以總是在其它方面找原因,因而一直沒有明顯的效果。直到2019年10月底、11月初的樣子,開始有點兒寒冷的秋季,有一天突然有個像聲音(但不是聲音,因為都沒“聽”出是男聲還是女聲來),從心裡升出來:妳總說要傳福音、要活出上帝的榮耀來,但是那麼愛打扮,總是那麼“鶴立雞群”,自己把自己隔離開,傳福音怎麼會有效果呢?那之後,我一點兒買衣服的想法都沒有了。T.J.Maxx、Marshalls對我一點吸引力都沒有了。原來每當路過卻不能進去逛一逛時,看到她們的招牌,哪怕是遠遠的,都要萬般不捨地招手say hi和bye。那種渴望、那種遺憾,和決心下次一定不能錯過的心情,難以訴說;現在就是從他們門口走過,都無動於衷了;以前是擠出時間、籌劃路程,無論如何也要在T.J.Maxx、Marshalls站一腳,現在是有時間也懶得去;原來一睜眼滿腦子都是顏色、款式、式樣、效果、細節、搭配……現在這些一點都不存在了,腦子覺得好清爽!

新生命代替老我

購物慾的消失讓我在緊接下來的疫情隔離時間好過了許多。雖然對病毒有過短暫的驚慌,但是日子卻不像籠中困獸般的難過。後來在一次聚會中分享了我這段經歷,這次分享讓我自己又得到了更深的啟發,讓我意識到了造成我酷愛時裝的原因,是有一顆愛比較的心。這才追憶到,心情變得絲滑起來是從對時裝癡迷的消失開始的——比較心沒了,人也就不被自戀所控制了,心裡就豁亮了許多。完美不再是追求的目標和衡量的標準,“對與錯”也變得不再重要。人也開始謙卑了下來,做事自然而然就做到了對事不對人——這本是原來求而不得的待人處事方法。

過去總是為“叫不醒人”而焦急,現在開始明白了,能不能醒是他自己的福氣決定的,而叫不叫是我的本份和責任。盡本分、負責任的過程中所遭遇的一切困難、挫折、拒絕、排擠、攔阻、打壓等等,都是對我的鍛鍊,是成⻑中必須經歷的;是讓我用新生命代替老我來學習處理事情的成⻑機會。

明白了這些,我開始把目光從改變別人轉移到了改變自己,也就開始擁有了在真理中才有的自由;從而也開始脫離巨嬰心理(一切都指望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慢慢地⻑出了新人的雛形。從一個用腦、用思維活著的觀察者,轉變為用心和感覺行事的實踐者……這個變化讓我心裡有了平和與喜樂。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我真切地實踐和感受到了潘牧師所講的:能服事是神的恩典,和瑞珂⻑老所講的:在經歷中成⻑,體會到了越剛牧師所說的:在百般試煉中當大喜樂,也領悟到了繼勇⻑老所講的:有時幫人不能過急。

這個經歷讓我由衷地感嘆上帝與我們同在,主恩真的是甜美。我不否認,改變的過程是有痛苦的,因為有時要糾正許多難以抹去的、在信主前被迫灌輸的思維方式和習慣。這種新我和老我之間的碰撞、摩擦所帶來的掙扎之苦是不可忽略的。如果不是倚靠主、堅信主“絕不會加給我所不能承受之重擔”的應許;如果不是靠著主的信實——在關鍵的時刻總是不經意地給予我提示,或者展示一些東⻄讓我從中大大受益,我是很難挺過來的。等到挺過來就是另一番廣闊美麗的天地。這讓我感到深深的欣慰,也明白了,人一生下來真的就是為了吃苦——不僅是被罪所奴役的苦,而且是為義所受的苦。被罪奴役的苦帶來的是因被動、消極而不自知所造成的悲哀無望;人是這種苦的無助的犧牲品。為義所受的苦讓所有的苦和痛都變成了生⻑中的苦和痛;苦痛過後是成⻑,有什麼比這個更美好的呢?我轉變的經歷真實地讓我感受到了聖靈的作用和力量。如果沒有聖靈內住,我根本就戰勝不了這種苦痛,也就會半途而廢。這讓我明白了為什麼說世俗的心理學是有方法卻沒前途了。 因為方法是需要內心力量才能得以實施和實現的,而難就難在得到內心力量。當我聽到備受大家歡迎的世俗心理學家公開感嘆:如何才能得到心裡力量呢?我感到了心理學家們的困惑和無力,深知這是因為他們不接受神為他們的主造成的。

真理裡面的真自由

我的改變和成⻑證明了,只有在真理裡面才有自由。因為只有對照著真理來改變原有的、在生⻑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方式,和在頭腦中形成的一些默認觀念,才可能做到“以上帝的視⻆看事情”。這個把被造的、受了污染的理性,回歸到真理的過程,就是信仰。人有了正確的信仰,才可能對周遭發生的一切安然對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積極的生活態度代替悲觀的哀嘆,從而掌握命運;而不是被其他的人、事、物所掌握。所以,千萬不能因為一些信徒不好的行為而遠離上帝!那是在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啊。也不要怕信了上帝之後,你所喜歡的物質享受會被奪走。你若不願意、不求,上帝可能任由你敗壞。你若願意、祈求,祂會引導、感動你去做應該做的,而絕不會強迫你做任何你不喜歡的事情,無論你的觀點是對還是錯。

基督的寶血是普世性的,對每個人都有功效,但只有信靠祂的人才能得救。只要你信靠祂,你就能得到這免費的救恩!

願聖靈感動更多的人參加TTOF的特別活動和教會的特別聚會。

【後記】希望我的這份見證不會引起大家對購物、特別是時裝的誤解。我身邊有個姐妹也癡迷過買時裝。她的情況和驕傲無關,是出於對小時候沒有得到滿足的補償心理。身邊還有姐妹現在開始注意個人形象了,是因為年輕時求學、工作、家庭的重擔導致沒時間顧自己,現在空巢了,開始有時間照顧自己和老伴,享受悠閒的生活,不再只要求衣服不髒沒破就行了。我自己雖然不再是個時裝購物狂,但也不是追求邋遢、越醜越美。上帝按照祂自己的形象創造了我們,我們有責任把美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凡事適度即可。無論如何都要記住的是,我們不是靠行為得救的,信靠主耶穌才是我們得救和成聖的根本。基督的寶血洗淨了我們的罪、上帝的話和聖靈的引導潔淨了我們的心,使我們成聖。

作者自我簡介:於2017年春天通過乒乓球福音團契(TTOF)認識了CBCGB。2020至2022年疫情期間有機會通過網上參加了CBCGB的主日敬拜,受到了CBCGB牧長們的牧養。通過TTOF服事的經歷和牧長們的牧養,CBCGB深深地吸引了我。當2022夏季聽到潘牧師在敬拜中呼召廚房需要同工後,經過禱告,決定參加CBCGB並投身到廚房的服事中。感謝聖靈的引導,這個決定讓集聚在心中主的愛得到了無阻攔的流淌出來,感受到了生如夏花之燦爛。

責任編輯:張新青,邵健

得著智慧的心

——ChatGPT與基督徒倫理原則

潘瀾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90:12)。

OpenAI公司的ChatGPT大型語言模型(LLM)於2022年11月橫空出世,震驚世界。該模型屬於人工智能(AI)的一種,能夠模仿人類聊天的方式回答指令,快速生成邏輯結構嚴謹,自然而完整的內容。它涉及的領域和寫作格式應有盡有,如:可撰寫和調試商業級別的電腦代碼,回答高深的科研問題,創作音樂和詩歌等。ChatGPT的面世迫使谷歌、微軟、IBM和亞馬遜等主要軟體開發商加快步伐,或者改弦易轍,進入AI大會戰。

人工智能指的是開發能夠解釋、綜合和推斷信息的電腦程序,其技能類似通常被認為是人類智能的學習、推理、問題解答和決策制訂。由於AI具備生產力、安全性能、發現和個性化的潛在益處,以及對失業、偏見或攻擊性信息、自主武器以及在控制和監管方面的擔憂, 一直處在倫理爭論的聚光燈之下。ChatGPT和其它類似的LLM聊天機器人具備神經網絡,能理解廣泛的自然語言,處理各種任務,接受新指示自我糾錯,讓這場論戰從電腦科研室和倫理專家論壇走入千家萬戶,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

AI是正是邪?雙方既有傳教者也有末日論者。ChatGPT目前可應用的領域不勝枚舉,早期的適應者很快開始使用這款免費的在線應用程式進行商務通信、難題解答、資金管理甚至醫療諮詢。與此同時,人們普遍擔心AI將取代許多工作,包括(具諷刺意味)電腦程序員、記者、財務顧問、會計師、教師和客服。教授和校方對學生用它來寫學期論文和考試作弊不知所措。公司主管擔心知識產權盜竊和侵權索賠。同樣令人擔憂的是,LLM在收集和綜合信息階段容易受到互聯網上不準確、有偏見和仇恨內容的影響,成為獨裁政府宣傳、侵犯隱私的造假影像(deep fake),政治虛假消息,和國家之間信息戰的溫床。OpenAI的聯合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推特上寫道:“ChatGPT好嚇人,我們離危險而強大的AI不遠了”,並迅速禁止AI在推特上使用,等待日後有更好對策。他還與其他公眾人物一起簽署了一封公開信,以“對社會和人類存在深遠風險”為理由,呼籲立即暫停ChatGPT等AI項目。

AI的應用涉及復雜的科技、法律、政治、社會學和心理學課題,雖然有許多潛在的好處,人們關注的隱患主要有二:失業和誤導。聖經沒有具體提到AI,但“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箴2:6)”,我們可以從中能找到基礎性聖經倫理準則,思考如何讓它成為榮耀神的創造,減少對人類的負面影響。

1. 科技是神的恩賜:神是一切所造之物的創造者(創1-2),祂的創造奇妙、完美而有秩序(詩104)。創造是神的禮物,為了祂的榮耀和人類的享受而造(賽43:6-7,創1:27-30)。科技是人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而人是神創造的巔峰。神的智慧以普遍啟示的方式存在於自然,讓人可以發現和開發新技術,造福人類和生態系統。凡是提高生產力、減少人類痛苦、促進生活水準和社會和諧的科技,都是神普遍恩典的一部分,對被造之物的普遍祝福。輿論界普遍認同,AI能增強對話能力、提高效率、更容易接觸、降低成本,幫助個性化等,所以基督徒對AI的應用當持積極的態度。

2. “神形象”的管家對神負責:人有神的形象和樣式,作為神王權的代理人,行使對所造之物的管理之責,並對神負責(創1:26-27 ,詩8:3-8)。這個管理的角色包括科技的開發和使用,以反映神的價值觀(詩24:1),並維護人類和生物的活力和長期生存(利25:23-24)。作為神形象的管家,基督徒和非信徒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羅14:12,林後5:10),確保AI不造成對個人和社群的傷害。

3. 人生命的尊嚴:每個人都是按照神的形象而造,生來就有尊嚴和價值(創1:26-27)。科技應該用來促進人類的繁榮和保障人權。AI不應該削弱人的尊嚴或者導致對人的剝削。儘管AI在功利方面的益處(utilitarianism,為大多數人謀得最大利益)在經濟和娛樂方面得到廣泛讚許, 但“最大化利益”的定義有待確定。人的尊嚴包括有就業機會,撫養自己和家庭,不成為社會的包袱,所以對AI的利弊評估應該包含工作的尊嚴。如某些機構必須裁員,需要有謹慎而人性化的計劃。政府和社區也需要相關的法律、培訓計劃和互助組織,以幫助失業的人找到新的就業機會或轉行。

4. “愛鄰舍”原則:耶穌教導門徒最大的誡命,是愛神並愛鄰舍如己(太22:37-40)。基督徒應該將愛的誡命應用在AI上,留心系統的培訓數據是否準確,全面和包容,以及系統如何處理敏感信息和個人隱私,不加劇社會的不平等或歧視。作為使用者,基督徒特別蒙召成為世上的光和鹽(太5:13-16),在使用生成資料時,當遵循榮神益人的原則,“凡事察驗,善美的要持守, 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做(帖前5:21-22)”,並且要切實幫助貧苦和陷入困境的肢體,努力減少因新科技而產生的財富鴻溝(太25:31-46)。

5. 智慧和識別力:箴言強調我們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箴3:5),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箴2:6)。基督徒要對新科技可能帶來的未知後果謹慎辨別,恆切禱告。神創造的初衷是美好的,但被造之物被罪玷污了(創1-3)。 人的知識、創造力和判斷力保留了一些神的品質,但也容易受到誘惑去追求貪婪、權力、自我榮耀和其他邪惡的行為。 如果沒有適當的維護欄,科技可能導致更大的傷害。嚴格的法律法規可能在這方面有所幫助,但需要時間來建立,而且帶來的祝福和詛咒可能同樣的多。在考慮如何用符合聖經的原則來開發和使用科技時,基督徒應努力禱告,尋求神的智慧和辨別力,對AI系統的侷限性有清醒的認識,避免過度依賴它解決問題。此外,也應該持開放態度,與不同的觀點和價值觀進行對話和辯論,以確保AI符合人類的最大利益和道德標準。

6. 美德倫理學(Virtue Ethics)中的正直觀(Integrity):基督徒的生活是個終身成聖的過程。基督徒的道德生活不是得救的條件,而是聖靈的內在工作,反映出神的道德純潔、正直和愛。說實話是上帝正直的重要特徵(箴10:9; 12:22; 太5:37; 弗4:25)。當職員和學生使用聊天機器人来幫助他們工作和完成任務時,誠實至關重要。我們當避免抄襲,找到並註明聊天機器人沒有提供的原始資料。如果公司或學校明文禁止使用ChatGPT,我們應該停止使用。此外,AI在區分不準確或故意的虛假信息方面實在差強人意。基督徒開發者和使用者應該倡導並積極參與改善AI答案的正確性和真實性,並對惡意的假消息發出警告。

7. 人際關係與社群:神將人造在關係裡並在社群中生存和繁榮(創2:18-25,羅12:4-5)。AI技術應該被用於促進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建立和和鞏固,而不是依賴與機器的交流來建立關係,造成孤立或者破壞社會紐帶。基督徒也應該在虛擬現實中傳播神的恩典和寬恕,積極使用AI的對話能力和個人化功能,改善網上的輿論分歧,成為分裂世界中的建橋者,並將得救與和平的福音分享給更多的人,讓線上線下的關係更親密,社會更和諧。

總之,基督徒應該將ChatGPT等AI技術視為神的恩賜,同時也要注意一些尚未被廣泛理解或解決的道德問題。與其它倫理話題一樣,基督徒應該在神為萬物的創造者和人與神、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關係的背景下看待科技創新。針對AI可能影響就業和人的行為的兩大隱患上,應該發揮積極作用,貢獻聖經倫理指南,維護和提升科技的恩賜性質,堅守正直的道德準則,化解潛在危害。

作者為《心版》編輯同工,在職神學生,屬雅歌團契。

責任編輯: 張新青

新冠敢死隊

王婷

【編者按】作者王婷是布來根醫院專職翻譯。單身母親的她,身兼數職多項服事,百忙中寫出神賜她勇氣與敢死隊奮戰一線,蒙神保守驚險而無恙的場景。編者亦讀者,有幸欣賞這篇內容新穎充實,筆法生動風趣的好文。

2020年1月最後的周五下午三時許,公司專機徐徐降落在波士頓洛根機場。我手機同步收到:我院VIP患者落地了,來自中國,是未來兩天我將要陪同做高端體檢的貴客、BWH醫院的重要合作夥伴。與此同時,醫院副總裁突然現身國際部,帶來驚人消息:總統剛頒布命令禁止有中國旅行史的外國公民入境,醫院從此刻開始停止接診禁令所涵蓋的客人。一瞬間,我全身的血液凝固住了,第一次感受到新冠病毒離我們的生活如此之近。

三月份,我院在急診室外面搭起了新冠測試帳篷。三週後,又一個帳篷搭起來了。一場不見硝煙的戰事愈演愈烈。

我被派發口罩給員工。當時很感謝主保守我避開所有患者。四月份,我接到電郵,安排我隨流動新冠測試隊到波士頓各熱點區去檢測。熱點區即新冠分佈圖上的紅區。我雖心存恐懼,但順服了,相信神必有美意。第一天就是個硬仗。我們室內登記、戶外檢測。那個教會山(Mission Hill)的公寓樓大廳很小,我們在地上劃線竭力讓群眾相距兩米,但工作人員很難同任何人保持距離。我和西班牙語、俄語翻譯都是站在患者身邊翻譯。

檢測設在戶外房車(RV)支出來的簡易棚下。以前從沒留意波士頓四月的天氣如此惡劣。每次帶人出去檢測,我都被暴雨淋濕,因為風大無法打傘。我還好,因為華人少。回到大廳化纖衣服會慢慢陰乾,而後再出去,再回室內慢慢陰乾。戶外簡易棚下的護士是每兩小時換一班。他們下身衣服完全濕透。上身只能穿護士服,不能穿外套,因為要精細操作——用棉籤刮鼻孔。每次換班他們一進大廳,我們工作人員都奮力鼓掌歡呼,為他們的敬業喝彩。

第二天的挑戰更嚴峻。我院另一個團隊提前電話篩查,安排有症狀的到大廳等。我們到時面對的是相距半米遠的長隊。大廳比頭一天的小一半。醫院物資短缺,沒有N95。突然間進到幾十個有新冠症狀的人群中,我們團隊無一人退縮。大家立刻開始劃線,竭力讓群眾彼此相距兩米。但工作人員還是同群眾近距離打交道。護士仍是站在風雨侵襲的簡易棚下。就這樣我們天天造訪一到兩個公寓,戲稱“掃樓”。

週五,主管說翻譯需求小,我不必跟著了。我回答:哪怕只有一個我也要去,因為看到華人眼裡的恐懼,看到他們發抖的身體在我一遍遍的安慰下放鬆下來,順利完成檢測。我把自己交給神,繼續跟著測試隊。

第二週,我們在一個停車場上重啟爐灶。大家很開心,因為晴空萬里,又是戶外,大大降低了感染的機率。但很快新的挑戰出現了:四月的波士頓上午春寒料峭,凍得我們瑟瑟發抖。下午艷陽高照,曬得我們無處躲藏。我親眼看著白人同事的臉和頸部被曬紅曬傷,但無人抱怨,無人打退堂鼓。

我主動承擔起在電腦上註冊患者、疏導人流、用我的手機找各種語言的電話翻譯為群眾服務。我的部門經理給了我三個N95,可是團隊都沒有,我選擇不帶,儘管我常常要站在群眾身邊超過15分鐘以上。一位華人老者來領我們現場派送的免費食物。感謝神賜我無畏的心。我跑過去幫他搬,同他並肩走聊天。十分鐘後我感謝神,我中途沒把那重箱子扔地上!

我們主管是本院醫生。除了午飯,他都高舉著自己製作的大牌子,在馬路上又蹦又跳,極力招攬司機行人來測新冠。試想他的胳膊能不累嗎?可他天天如此。神感動社會各界給我們送溫暖:送咖啡加甜甜圈。對面的墨西哥飯店送午餐,我的孩子們對我帶回家的幾盒古巴式晚餐讚不絕口。

第三週,我們進駐Dorchester。感謝多家媒體的曝光,借到的停車場更大,排的隊也更長。天天過百。在那裡,我第一次見到了剛吸毒的人。當時我在疏導人群,看到他答話時常閉眼打瞌睡。我立刻找主管。主管悄聲說是吸毒造成的,帶他坐得遠離他人。他每次打盹醒來就要求檢測。主管不厭其煩反復解釋他站不直,不能做。他在場半小時,無人指責他吸毒,無人表現出厭煩或鄙視。他朋友帶走他時正好經過我身邊。他大聲問我:“為什麼不讓我查新冠?!”我叫來主管。主管再次耐心解釋。有四個人在我面前因排隊突然惡語相向要動手,我冷靜地叫來保安,堅持讓每個人都留下來接受檢測。市政府一度派警察到現場維持秩序。

感謝神保守,我們團隊廿多人三周無人中途退出、無人感染新冠。最後一天合影留念,自稱“新冠敢死隊”。

作者屬昆西團契和愛主團契

責任編輯:邵健

耶穌可以賺好多錢噢!

屈慶恩

昨天早上散步的時侯,想到耶穌一生窮困,其實衪有本領賺很多錢的,尤其如果是在今天的世界裏。

迦南的婚筵上,他第一個神蹟,以水變酒,一下子把六口石缸,每口兩三桶水變為好酒(約2:1-10)。以每桶五加侖計算,六石缸差不多是五百瓶;若是按今天750ml的Opus 1紅酒,每瓶三百多美元計算,這次神蹟價值十五萬美元!若他開酒莊就能很富有了——但他沒有。

他也是一個很出色的漁夫。在路加福音5章4至11節,一下子網了兩船的魚,多到差不多船要沉下去,我估計最少有兩三千磅。以今天Telapia的市價三美元一磅計算,這一次收獲差不多值五千到一萬美元。這類的神蹟他作了兩次, 另一次在約翰福音21章1至11節;那次也網到一百五十三條,也值千多美元。若他經營漁業,以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方法一定很成功。他經營漁業同時,也可經營錢莊。在馬太福音17章24至27節,他可以從魚口拿出一塊錢。若這塊錢只可作納稅之用,他又可以開報稅公司,為大眾服務以收取服務費——但他沒有。

他多次趕鬼、醫治精神病人(太8:28-34,9:32-33,12:22,17:14-18;可1:23-26),一次把病根除掉,比起今天的精神科診所,需要長時期服藥,治療優勝多了,更遑論那些“趕鬼”的巫師。他雖多次醫治,但未有收報酬。他也分別給他門徒、及末世的信徒這能力,但從未聽過行這神蹟的人收報酬。

他醫治癱子(太9:27)、 患血漏(太9:2-22)、瞎子(太9:2-31)、啞巴(太9:32-33)、手枯乾(太12:10-13)等等的奇難雜症多而又多。更有些是今天不治之症。他把病除去後,更不需要康復治療——就是今天的Physical therapist。見約翰福音5章1-9節,一個躺了三十八年的病人,一下子就痊癒了,能拿起褥子走路。若是今天,他需要一年半載用walker學走路。耶穌若開醫院,生意好不用說,也替Medicare省了很多錢;不幸是把輪椅公司、康復治療機構弄垮了——但他沒有。

肯定有一門生意他不會介入——就是開殯儀館,因他一接觸死人,如睚魯的女兒(太9:18-25)、拿因城寡母的兒子(路7:11-15)、拉撒路(約11:1-14),便使他們活過來,不能收殮葬費了。

他用五餅二魚使五千人吃飽(太14:15-21),又一次用七餅幾條小魚給四千人吃飽(太15:32-38)。若他開餐館,每人收一塊錢,每天賺五千元,一年也有二百萬元入賬。而且在空地食客一排一排坐下,不用付鋪租。五餅二魚成本很低,可以在短時候成富翁。他不只沒有,還盡量避免再有這情形發生。

他平靜風和海(太8:23-27),在海面上行走(太14:25)。若拍成電影,一定很賣座!比以前的臥虎藏龍更好看;比金庸的鐵掌水上飄裘千仞更威風。若他作制片,一定譽滿銀壇——但他沒有。

他醫治癱子的時候(太9:27),先把他的罪赦了。他又釋放了一個已定死罪的淫婦(約8:1-11)。若他為罪人作辯護律師,一定震動法庭。不論多高的律師費也不乏客戶。但他的辯護能力,比世上最好的律師還厲害,釋罪權力比美國最高法官還要高。他在至高之神面前為我們代求,使我們罪得赦免,又不收我們律師費。可惜接受這釋罪方法有幾人呢?

耶穌在試探山上,撒但對他說,你若向我下拜,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路4:5)。耶穌沒有下拜,也不需下拜,因他本有這能力。金錢、名譽、權力他可以手到拿來。但他放棄這一切,以致成無家可歸之人——“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路9:58)死時身無長物,只有一件外衣被兵丁撕開四片,內衣拈鬮取去了,赤身露體地釘在十架上。

我們擁有一小點才幹就整天想盡方法賺取金錢、名譽、權力,怎能有一天面對耶穌呢?

作者簡介:曾任石函團契召集人

責任編輯:邵健

琵琶地墓園追思

何煜光

今天站在墓園裡,感觸很多。也許是近兩三年疫情的緣故,也許是人到中年,突然發現周圍的人,尤其是熟悉的人離世的多了起來。兩年前,我的父親在國內突然過世,沒有機會說聲再見。三個禮拜前,我的岳父也溘然離世。在我們教會這個屬靈的大家庭裡面,也有很多親近的人相繼離開了這個世界。首先是潘師母,繼而是吳海國的母親,然后是小書房的鄧小剛弟兄、城區的喬寧弟兄。兩個多月前剛剛告別了從庇哩亞轉來支援鹽光團契的賀興柏弟兄。

剛剛同弟兄姐妹在墓園裡稍微走了一圈,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刻在墓碑上,由此想起很多熟悉的面孔——開創教會的焦源濂牧師,在緬泰交界瓦邦宣教的楊一哲牧師,張召斌長老的父親母親,社青團契的傅志剛弟兄、李薇姐妹等等。在這個墓地裡有年長的、有年少的,有我們的父母親,有我們的丈夫、妻子、兒女,有我們的兄弟、姐妹。思念離世而去的人,往往使我們不得不面對兩個難以回避的問題,就是生與死的問題,以及今生和永生的問題。

以前曾經聽到一位父親剛剛過世的人講:“現在我與墳墓之間再沒有屏障了”。聽起來很詼諧,但又覺得很無奈。信耶穌之后,我又聽到了另外一種聲音。曾經有過被提到“三重天”經歷的使徒保羅所說:“我正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為你們更是要緊的。”(腓立比書‬1:23-24)兩種人生、兩種態度,究竟哪一個是虛無,哪一個是真實的?

當耶穌基督從墳墓裡復活,顯現給他的門徒長達40天之久,完全除去了他的門徒對死亡的恐懼,完全顛覆了他們對人生的看法。耶穌賦予了人生永恆的意義,指明了一條永生的道路。耶穌就是我們今生和永生的交匯點。這個顛覆生命與死亡的信念,經過兩千多年傳到我們這裡。雖然我們非常想念已經睡去的親人們,但當我們想到保羅憑著信心講道,當耶穌基督再次降臨,那先睡了的人先要復活,同我們在地上的人要一起與耶穌基督在天上相聚。耶穌基督也曾經說過:“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翰福音‬14:2)耶穌基督是在永恆的家鄉裡為我們預備一個永恆的居所。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對旁邊挂在另外一個十字架上的犯人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加福音‬23:43)無論我們的父親在與不在,我們都是要面對墳墓的。但所面對的是復活主的空墳墓,還是充滿腐朽身體的墳墓,這也許是根本的區別——天壤之間的區別。

我們睡去的親人們,我們的兄弟姐妹,是神送給我們的禮物,他們把神的愛帶給我們,讓我們彼此相愛,一起來品嘗天國的美好。他們本來就是屬於神的,現在神又將他們接回天家,去了永恆的國度。在聖經新約裡面有倆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字都叫拉撒路。其中一個故事是耶穌講的一段寓言——曾經有一個乞丐拉撒路,一生過得困苦,不得不在一個財主家門吃桌上掉下來的東西。死后去了天國,躺在亞伯拉罕的懷中,得享天國的安慰和恩典。另外一個拉撒路是真實的人物。他死后被葬在墳墓裏,四天後耶穌基督讓他復活,從墳墓裡走了出來。前一個故事裡面,講到的那個財主死后去了地獄,在那裡受煎熬。他央求亞伯拉罕差拉撒路回到人間,告訴他仍然活著的五個兄弟,天堂和地獄的真實。在第二個故事裡面,拉撒路真的復活了,而耶穌基督就是那位復活的主。但這個真實的、復活的拉撒路同耶穌一起坐席的時候,不是所有那些看到他的人都領略到生命復活的意義和天堂地獄的區別,以及誰是生命的主宰;有些人(當今的財主,比如公會領袖、長老、撒督該人、希律黨人)甚至在謀劃如何將生命的主宰耶穌,連同復活的拉撒路一起除掉,因為他們的眼光太專注在今生、專注在這個世界,使得他們看不見從天上賜下來永生的禮物。英國文豪、神學家魯益師領悟到:一個人如果只追求大地,不僅會失去大地,更會失去天空;但如果他專心追求天國,不僅會得到天國,同時也會擁有世界。是這位復活的主,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給他們帶來的最好的消息。

時候將到,我們也會離開這個世界,通過空墳墓,去同耶穌基督在一起,去耶穌基督給我們預備好的地方。而我們現在留在這世上,是要完成神交托的使命,去愛我們的鄰舍,愛我們的親人,用耶穌基督的愛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將天國與地獄的消息告訴在世上的人,叫一切信耶穌基督的人都能夠得到永生——這份無價的禮物。所以我們不是像世人一樣絕望地活在這個世界上,而是充滿盼望、充滿使命感。正因為我們有神的應許,有救贖,有這位復活主的同在,才使得我們雖然在墓園裡面,也能呼吸到生命的氣息,更能看到永恆的生命。

後記

時隔一個月,在整理這篇追思的時候,剛剛接到一個消息——一個參加教會多年的慕道朋友前一天晚上離世。在他離世前的兩三個禮拜中,教會的弟兄姐妹以及牧師長老去探望,他的一位大學摯友也專程從西雅圖趕來;問他有沒有認真地考慮過永生的問題、認真考慮過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認真地考慮過今後要去什麼地方,他說:還沒有想好。我為他感到傷感,多麼希望在最後的時刻,他能得到人生的終極答案。

時間對我們每個人來講都是有限的、匆忙的。但願這個疫情給我們帶來的是對人生更深的思考,對生命歸宿、對生命意義更多的探求。是的,我們在地上有親情、有友情,但這一切都會離去,包括我們自己。今後呢?難道沒有今後嗎?我們只有這一生嗎?如果我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就說明我們離人生的答案已經很近了。如果僅僅只有今生,我們就不會思考這樣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是關乎到永生。但願每個人都能夠領略到、嘗到永生的滋味,尋找到永生的答案。

作者簡介:本教會現任長老。

責任編輯:邵健

後疫情時代的心理健康

吳欣純

2020年一月,從東半球到西半球,世界拉開了歷史的帷幕。二月,視口罩為重病象徵的歐洲人改變觀念,戴起了顛覆文化習慣的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三月,美國敲響了警鐘,自此美國各州陸續封城停課、停班、轉為遠距辦公、線上教學與聚會。見面不再能夠擁抱,取而代之為各自透過眼神微笑,彼此猜測著口罩下的表情。

兩年後的此刻,孩子們回到學校上課、教會恢復實體聚會,辦公室逐步開放,生活又有了人與人之間的交集。而這中間最大的差異,是我們能夠同處一室、體會彼此之間的溫度。恢復實體聚會以後,常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實體和線上聚會真的好不一樣,可是又說不出來哪裡不同。」

科技的發達,只要有電腦、手機、Apple Watch等科技產品,即便身在地球兩端,仍然能夠遠距工作。有些產業更可以藉著東西半球的地利之便,二十四小時接連運作保持高效率,親自見面處理公事不再那麼的必要;然而,人類本質的要件卻是科技無法取代的。神是關係的主——三位一體的神,聖父、聖子、聖靈彼此緊密聯繫;神創造了亞當之後,說道:「那人獨居不好」,於是有了夏娃,有了子嗣、有了家庭,血脈、親情、友情、社會關係,逐步推進而成。人類的互動除卻言語,更多的情緒交流是來自於非言語的表情、肢體性的碰觸,甚至是彼此身上的氣味與溫度。嬰兒發展階段過程中,多數九個月大嬰兒已可以發出「媽媽」、「爸爸」等疊字,並可理解基本的語言意涵;然而,在能以言語互動以前,四個月以前的嬰兒視力尚未完全發展,透過氣味、體溫與聲音來理解情緒、想法,建立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主要照顧者透過長時間大量的肢體碰觸(餵奶、換尿布、拍嗝、擁抱)、微笑、輕輕地搖晃、揹在背上來回的走動,建立起對人、對世界的安全感,言語的意義本身對嬰兒而言,遠不足非語言的互動以及肢體的碰觸。

日本職場工作中有句話叫做「讀空氣(をむ )」翻譯為中文就是「察言觀色」,在非言語的互動交流裡、整體環境的氣氛定調了辦公室的微政治。著名的精神科醫師史蒂芬。波吉斯(Stephen Porges)博士提出的多元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第三層社會神經系統(Ventral Vagal Complex)為哺乳類特有的一環:透過迷走神經對臉部肌肉、咽喉、呼吸系統的調節,產生細微的臉部表情變化、聲音的語調高低、瞳孔放大縮小、眼周肌肉的牽引,同時會引起內在狀態的連動:包括呼吸的速度、口水吞咽以及心跳的速率,甚至影響體溫高低、汗腺分泌與身體氣味的變化,形成複雜的非語言互動交流系統。丹‧席格爾(Dan Siegel)醫生提出的人際關係神經生物學(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 IPNB)中,詳細闡述了人際關係透過彼此的神經系統互相連動帶來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安慰、關懷,深深影響彼此的神經系統,進而改變呼吸的速率、肌肉的收縮拉扯、意識的狀態改變、想法變化。

同在與陪伴,是關係中重要的基礎。

馬太福音八章3節:耶穌伸手他,說:「我肯,你潔淨了吧!」他的痲瘋病立刻就潔淨了。

馬太福音八章15節:耶穌一她的手,燒就退了,她就起來服事耶穌。

馬太福音九章25節:眾人被趕出後,耶穌就進去,着她的手,女孩就起來了。

馬可福音二十二章22-26節:「耶穌著他的手」、「耶穌手在他身上」、「隨後又手在他眼睛上」

耶穌大可以心念一動,甚至一句話,就如同醫治管會堂的睚魯的女兒一樣行醫治,但耶穌卻選擇了以手觸摸。耶穌降卑來到世上,成為襁褓裡的嬰孩;不只是透過言語「講道」,而是耶穌就是「道」親自成了肉身,用著屬於人的神經系統,透過溫柔的眼神、溫暖的手、柔和的語調,影響了那一代的世人。門徒回憶裡的耶穌不只是耶穌說的話,而是透過五感存記在他們的神經系統裡:曾與耶穌同桌吃飯的感受、曾聽見過的祂的聲音、曾感受過的祂的味道、曾觸碰過祂手的溫度,親身體會過「以馬內利」的感動。耶穌用祂自己的同在與門徒建立了關係,門徒也在關係當中身心靈都得醫治。

過去的兩年中,疫情奪走了生命、破壞了健康、帶來了無盡的傷害,各地頻傳家暴、恐慌、焦慮、各種心理健康危機。美國各州的心理健康照護機構和醫院系統承載容量拉警報,許多諮商師、心理師與精神科醫師的門診排期要等上許久,但後疫情時代更教會我們相聚的重要——「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像那停止慣了的人(希伯來書十章25節)。隨著大家回到實體的聚會,我們終於能夠在擁抱中得安慰,在輕拍肩膀中得鼓勵,在交握的雙手中建立信任的關係,體會「會心一笑」的感動。期盼實體的聚會讓神的愛和聖靈的交通自由運行在弟兄姊妹當中,彼此同在、互相陪伴,在面對未來的徬徨不定時,一起攜手經歷神放在我們當中的平安。

作者簡介:属和撒那團契。身為母親、妻子、女兒,台灣傳統信仰家庭出身,於大學期間信主。2012來美,目前任職德州執業諮商心理師(Licensed Professional Counselor)、註冊遊戲治療師(Registered Play Therapist)、臨床創傷諮商師一級(Certified Clinical Trauma Professional-I)。近日與先生孩子自德州遷居至麻州阿靈頓定居。

責任編輯: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