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繫清江浦

潘瀾

賽兆祥全家照

編者按:宣教士的故事,總是動人心弦。因為他們把福音真光帶到那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他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這些故事容或發生在我們所熟悉的地方,甚至就發生在我們家中。為此我們特闢“信仰傳承”專欄,讓宣教士的遺跡,見證神愛世人的故事。本期刊出潘瀾的《情繫清江浦》,下期起將刊出亞拿的《數代奇恩:宣教往事》。

2018年2月21日,著名佈道家葛培理牧師(Billy Graham,1918-2018)辭世。很多人記念這位忠心主僕,網上再次流傳早期佈道會上的一段視頻裏,他用帶著江北腔的流利普通話,向中國朋友們宣告“神愛世人”(約翰福音3章16節)。

兩位洋女兒

華人基督徒自豪地稱葛培理為中國人的女婿,因爲他的太太鍾路得(Ruth Bell Graham,1920-2007),是宣教士鍾愛華(L Nelson Bell 1894-1973)的女兒,出生在江蘇省清江浦(又名淮陰,現淮安市清江浦區)(注1),我的故鄉。

因爲生長的年代,我少時對家鄉的宣教士歷史一無所知,身邊也沒聽説有誰是基督徒。若干年後,父母談到他們童年時,城裏水渡口有個“雅蘇”(耶穌)堂,信教的人稱為“吃雅蘇的”(即守聖餐)。中學時期,常聽人提起家鄉有名的洋女兒賽珍珠(美國作家Pearl Sydenstricker Buck,1892-1973),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其實賽珍珠在美國出生,三個月大時隨父母來到清江浦。鍾路得是名副其實、土生土長的清江浦洋女兒,說一口標準江北官話,13嵗時去平壤上中學,然後在美國讀大學,並相識葛培理。

2011年我父親歸國後患病,感謝上帝的憐憫,終於信主接受救恩。我回去與當地教會聯繫爲他施洗,認識身為第四代(母方第五代)基督徒的張牧師,在教會文史舘看到葛培理夫婦回鄉參觀的照片,得知路得出生的仁慈醫院,也是我姐姐工作的第二人民醫院,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醫院和全世界最大長老會醫院。

回來後翻閲了一些文史資料,一直想寫點東西記念但從未執筆。藉著緬懷洋女婿葛培理和妻子路得,我嘗試整理重現漂洋過海來到清江浦的宣教士家庭,和他們對家鄉的貢獻。

醫療佈道

宣教士到清江浦,從賽珍珠的父親賽兆祥(Absolam Sydenstricker,1852-1931)開始。根據當地教會歷史資料,美南長老會的賽兆祥於1887年從徐州沿著大運河逆水而至,租賃民居為講道場所,被後人稱爲南長老會向蘇北地區傳教的總設計師。他隨後開闢宿遷(1893年)、徐州(1896年)、淮安(現淮安區,1904年)等傳教站,使差會在江蘇北部城鄉扎根。賽兆祥後來去鎮江創辦男子學校,再去南京任職神學院,與女兒賽珍珠同住,1931年在江西廬山去世。

林嘉美夫婦

長老會差不多在賽兆祥剛到清江浦,就差派醫療宣教士林氏三兄弟林亨理(Henry Woods,1887年到達)、林嘉善(Edgar Archibald Woods,1888年)和林嘉美(James Baker Woods 1867-1945,1894年)來協助。林嘉善醫生1888年在東門口紫雲寺開了第一家門診醫病傳道,開西醫在當地的先河,1892年正式批准掛牌“仁慈醫院”。1898年,林嘉善、林嘉美兄弟在老垻口建小教堂,遷仁慈醫院於此。1899年,林嘉善返美,林嘉美接任院長。1914年醫院遷入占地80畝的水渡口地址。因爲林嘉美醫生的善行和本地化生活方式,以及西醫對瘧疾和傷寒的有效治療,仁慈醫院最終被當地人信任和認同。

1935年,林嘉美年高榮歸美國,由1916年到華的鍾愛華接任院長職,醫院進入鼎盛期,曾經是該宗派全球最大的醫院。抗戰和内戰時期,仁慈醫院搬遷並遭戰火,1949年後擇新址重建,先後改名為清江市人民醫院和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後正名為江蘇省淮安仁慈醫院。水渡口醫院舊址成爲中醫院。

仁慈醫院房頂印有美國國旗

2017年10月24日,仁慈醫院家族後人,林亨理曾孫女,美洲銀行前高管布林克利(Amy Woods Brinkley)去淮安尋根,參觀了醫院現址和原址,福音堂(淮安區)門診部,老垻口小學等處。當地官員對醫院為當地醫療衛生事業的貢獻表示感恩。布林克利回憶兒時聽説了很多清江浦的故事,一直夢想踏上故人揮灑青春的地方。

美南長老會

美南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國長老會歷史上的南方分支,1867年向中國派出第一批宣教士,基地在浙江杭州。著名宣教士、燕京大學創始人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的父親司徒爾於1868年到杭州,他於天水耶穌堂邊的家宅出生。以後差會沿京杭大運河向北擴展,1905年以長江爲界劃分,江南為華中教區,江北為江北(含鎮江)教區,二者總部均在上海,直到1952年撤離大陸。

清江浦地標

清江浦屬江北教區。自賽兆祥租賃民居傳道到老垻口小教堂聚會,因信徒日益增多,同慶街一座可以容納500人的耶穌堂在1923年開始使用。到差會離開大陸前,該會持續差遣家雅各(James R.Graham II,1863-1943)、戴德明、米德安、艾德士、孟格美、王慕德、郭伯如、賈嘉美(James R.Graham III,1898-1982)(注2)、戴文輝等傳教士前來,建立教堂、醫院、學校和婦女學道院。時至1949年,宣教士培養的本地傳道人已經將福音傳到臨近八個縣。周邊著名教堂包括宿遷耶穌堂,清江浦同慶街禮拜堂,博古巷1號教堂,王營耶穌堂,淮安西門福音堂,北門教堂等。

鍾愛中華的鍾愛華

鍾愛華夫婦

鍾愛華出生於弗吉利亞州Longdale,1916年作爲醫療宣教士,擕新婚妻子弗吉利亞來到清江浦,擔任仁慈醫院外科主任和行政院長,1935年接任院長職,把25年青春獻給這片土地,生育了四個兒女羅薩(Rosa),路得(Ruth),弗吉利亞(Virginia)和克萊頓(Clayton)。雖然醫務繁忙,醫院也有專職牧師,他仍然將傳教放在首位,同時注意病人身體和屬靈需要。1939年日軍攻入清江浦,他不顧領事勸阻,堅持留下,並在醫院各房頂用油漆畫上美國國旗和“USA”標志,以竹竿高懸紅十字,讓醫院成爲市民躲避日軍轟炸的避難所。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他於次年4月回美國,定居在北卡羅萊納州蒙特利,女兒路得家對面。

鍾愛華年輕時熱愛運動,特別是棒球,為球隊的靈魂人物。就讀醫學院期間,他簽約加入一家著名球隊,但放棄較高薪酬,拒絕主日出賽,專心敬拜上帝。一年後拒絕參加職業棒球聯盟,而是完成學業,成爲醫療宣教士。他不僅個人相應呼召,還擔任弗吉利亞州學生自願宣教團契主席,鼓勵同學奉獻。回美國後,他創辦美南長老會刊,後與葛培理合辦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福音派雜誌,並任執行編輯,維護基要真理。他長期擔任美國總統對華事務顧問。尼克松訪華破冰之旅時,他坐輪椅送總統上飛機。

路得中學時的聖經

禱告勇士路得

路得的墓碑:“施工完畢,多謝您的耐心”

路得一生鍾愛中國,九歲時給祖父寫信:“我非常非常熱愛中國。”她自己也見證:“我愛這個國家,我熱愛中國的風土人情,我最愛的是中國人民——就像我的父母熱愛中國一樣。”

路得年輕時曾夢想去西藏單身傳道,但成爲葛培理妻子以後,她熱心支持並投入丈夫的佈道事工,甘心成爲幕後的家庭核心和禱告勇士。當記者問葛培理誰是他所認識的最偉大的基督徒時,他的答案總是:“路得”。他們的兒子葛福臨曾說:“如果沒有母親,父親的事工無法有驚人的貢獻。母親是父親獲得鼓勵的巨大源泉。”

路得行事爲人堅守聖經立場,又幫葛培理預備講章,還有聆聽的耳朵。當她見到或聽到有懷疑的地方,會表達自己的意見。1964年,當總統候選人約翰遜詢問葛培理誰可以成爲副總統候選人時,路得在桌子下示意丈夫並提醒他:“你不應該回答這個問題,你的職責是向總統提供屬靈和道德建議,而不是政治建議,”鑒於葛培理的影響力,路得在幫助他抵禦誘惑上起了關鍵作用。所謂“葛培理準則”(注3),其中之一即不與配偶之外的女性單獨相處,因爲當今副總統彭斯克己謹守,也為更多人所知。

回鄉之旅

路得一直懷念故鄉,中美關係正常化以後三次回家鄉參觀:1980年、1988年、1989年。

1980年,經前總統尼克松推薦,鍾家四姐弟第一次踏上回鄉的旅途。回國後她多次敦促丈夫去中國佈道並訪問她的出生地(時稱淮陰)。1988年4月12至28日,葛培理和路得訪問中國,會見當時的國務院總理,訪問北京、淮陰,南京、上海和廣州,並且在解凍不久的政治環境裏進行兩次史無前例的佈道會。路得和丈夫在4月19至20日訪問故鄉,參觀她的出生地,教會學校,福音堂等地。她感慨而言:“我是淮陰的女兒,我本是先學會中國話,後學會英語的,今天我又回到老家了!”

不,不是清江浦,是基督

如今,當地的教會設有葛培理史料陳列館,大樓裏有鍾愛華醫療服務中心,基督教培訓中心的英文名為路得聖經研究中心。路得一生沒有忘記家鄉,家鄉也沒有忘記宣教士對家鄉的貢獻。然而,正如内地會創始人戴德生所言:“我若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我若有千條性命,中國應該全數擁有。不,不是中國,是基督。”宣教士離開本鄉本土,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陌生的清江浦,不是因爲自己為善的心,也不是因爲這裏的人更可愛,而是為了基督的愛和基督的信仰。他們把生命擺上,雖然死了,卻因這信,仍舊説話。留在家鄉的遺跡,是神愛世人的見證。

最後用葛培理牧師佈道會上,中文視頻的全文作爲結束:“親愛的中國人,我的朋友們,我並不是個洋鬼子,我是頂愛你們的一個基督徒。有一句話我就要說,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凡信祂的,不至滅亡,必得永生。”

葛培理和路得參觀清江浦教堂

註釋:

1. 清江浦在歷史上隸屬江蘇省淮陰縣,位於淮河下游南岸,自古以來為南船北馬的交通更替之處。淮陰與淮安(號稱兩淮),曾經是京杭大運河水運和漕運樞紐城市。今天,清江浦,淮陰,和淮安為地級淮安市屬下的三個行政區。

2. 賈嘉美 (James Robert Graham III),1898年生於南卡岩丘嶺 (Rock Hill),其父母家雅各夫婦 (James Robert Graham II & Sophie Peck Graham), 1889-1939宣教於清江浦,與葛理翰的岳父鍾愛華醫生(Dr.Nelson Bell 1916-1941來華)一起同工;賈鍾兩家過從甚密。時至第二代,當賈嘉美在惠頓學院(Wheaton College)任教,年輕20歲的葛理翰成為他的學生,畢其一生都稱他為 Uncle Jim。1950年10月賈嘉美在葛理翰的鼓勵之下,決定到台灣宣教,二人日後並且成為福音事工的好伙伴,互相扶持,相得益彰。賈嘉美於1954年創立中原理工學院,1957年創立淡水基督書院。1982年病逝台灣。詳見阮若荷,《中國心宣教情(賈嘉美的一生)》,台北基督書院2001年出版;與李亞丁,《華人基督教史辭典》www.bdcconline.net/zh-hans/stories/jia-jiamei.

3. 1948年的“末得斯圖宣言”(Modesto Manifesto),葛理翰和他的同工決定了幾項做法,包括:財務管理絕對謹慎而公開、絕不單獨與配偶以外的異性同處、不渲染出席聚會及決志者人數,以當地警察估計為準等。參閱台灣《基督教論壇報》https://www.ct.org.tw/1319614#ixzz5DuSuQlsL

參考資料:
1. 淮安教會歷史簡介(一至四),http://www.gospeltimes.cn/index.php/portal/article/index/id/41838
2. 江蘇淮安仁慈醫院三兄弟,http://www.wzchurch.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7
3. 一個熱愛中國的洋鬼子鍾愛華,http://wellsofgrace.com/biography/biography/bell.htm
4. Ruth Graham,Soulmate to Billy, Dies, Time Magazine, http://content.time.com/time/nation/article/0,8599,1633197,00.html
5. 維基百科

作者簡介:屬雅歌團契
責任編輯:陳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