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哭了

李新宇

“耶穌看見她(馬利亞)哭,并看見與她同來的猶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嘆,又甚憂愁。便說,你們把他安放在哪裡?他們回答說,請主來看。耶穌哭了。”(約翰福音11﹕33-35)

耶穌哭了,這經文是整個新舊約中最短的一句經文,但它的意義和內涵卻是非常深刻,以致於直到如今,有關這節經文的解釋仍是方興未艾,其中最常見的爭論是﹕耶穌為什麼哭﹖

在引用的短短三節經文中,約翰福音11章33節就有兩個地方講到“哭”,馬利亞和與她同來的猶太人都在哭。在原文中,這兩個“哭”是同一個希臘文的動詞,只不過用在馬利亞的地方,動詞的結尾有表示單數陰性的詞尾,以表明“哭”的人是馬利亞﹔而在“猶太人也哭”的“哭”字,動詞的詞尾表明哭的人是複數,多人。這個“哭”用英文字母寫出來是“KLAIO”,意思是嚎咷大哭,通俗的中文是哭天喊地。這是馬利亞在失去兄弟拉撒路之後的反應,她痛不欲生。而村莊裡其他的猶太人,按當時的習俗,包括請來的職業“痛哭大師”,也一起哭得驚天動地。

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使徒約翰記載說,“耶穌哭了”。但希臘文中,耶穌“哭”了的“哭”,卻不是“KLAIO”這種放聲地哭,約翰而是用了全新約聖經僅出現一次的動詞,“DAKRYO”,正因為它只出現一次,人們很難肯定地明白這個詞在當時的含義,或者說無法用以經解經的原則了。一般的解釋是,“DAKRYO”是不出聲地哭,或者悄悄地掉淚。使徒約翰也許想表明的是,主耶穌的哭,跟其他在場的人不一樣。

問題是﹕主耶穌為什麼哭﹖為什麼這位全人全神的耶穌會哭﹖這在其它的宗教中也許很難想像,包括跟基督教有關的一些異端和極端派別,他們過份強調耶穌的神性,乃至於不能接受一位“哭了”的神。在眾多的解經書中,大致有兩類代表性的解釋,一是說耶穌的哭,表明他看到人們在死亡面前表現的絕望,而對神沒有信心,因此耶穌有些悲憤,這靜靜地淚水是“恨鐵不成鋼”的結果﹔而另一解釋是強調耶穌的人性,是說耶穌看到眾人嚎咷大哭,他同情他們的悲傷,他也同情罪人在死亡的毒鉤面前的無助。這兩種解釋都可以從經文中找到一些支持的證據。哪種解釋更好不是我要探討的重點,我想問的是﹕弟兄姐妹們,“耶穌哭了”,您如果是在當天的伯大尼,在那樣的情況下會哭嗎﹖

當您聽到團契裡有人面臨失業,成天擔心工作穩不穩定,擔心失去全家依賴的醫療保險,您會為他/她禱告乃至流淚嗎﹖當您聽到有人為了能留在美國,追求更好的夢想,以至於十幾年沒有與遠在異國的親生骨肉團聚過,從沒有人為她過生日(直到有了團契),因為沒有保險,從來沒有看過醫生,您會流淚嗎﹖當您看到一群單親媽媽帶著小孩,為了人身安全,不得不在臨時住所之間搬來搬去,您會像耶穌那樣悄悄地掉淚嗎﹖

感謝神﹗使徒約翰沒有停留在“耶穌哭了”,因為他那天在伯大尼,聽到了耶穌說“你們把石頭挪開”,把那隔絕生與死的石頭挪開,讓拉撒路可以從死亡的捆綁中走出來。弟兄姐妹,當您和我看到教會裡有需要幫助的人時,我們有沒有聽從主耶穌,去挪開那攔阻的石頭呢﹖我們有沒有多留心一下教會肢體的需要,以及他們的人生道路上的石頭是什麼﹖

“耶穌哭了”,我的主在世上的時候也會哭,這句經文很安慰我。這一兩年的服侍,常讓我看到自己的軟弱,當有肢體向我講到看病沒有保險﹔生活沒有着落﹔婚姻沒有希望等等,我常常是無能為力,但我願意陪他們流淚,因為我的主“耶穌哭了”。同時我也更盼望主的應許早日來到,“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示錄21﹕4)

責任編輯:張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