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字傳媒研習會紀實

邵  健

雪虐風饕的冬天仿佛還在昨日,波士頓的春天就像一個在捉迷藏的頑皮孩子,時而顯露,時而躲藏,終於在陽光絢麗的五月無處可藏了。恰逢《心版》創刊十週年,文字同工們迎來了於2014年5月17日在本教會舉辦的“基督教文字傳媒研習會”。按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春天是“生發”的季節。我們也願通過這次的研習會,藉著對寫作、採訪、編輯、翻譯以及網絡事工的培訓,在心靈、品格和學識上都有進一步的成長和裝備,更好地為神所用。

這次研習會,早在一年之前就已經著手籌劃,並邀請在文字事工上久負盛名的蘇文峰牧師為講員。蘇牧師1970年蒙召全職在校園福音團契負責文字工作,曾任《校園雜誌》主編及校園出版社社長。1980年赴美,在基督使者協會負責文字及校園事工,主編《使者雜誌》。1992年創辦以中國大陸學人為對象的《海外校園》雜誌,擔任社長和美國校園團契總幹事至2012年底,現任海外校園董事會主席。

研習會為時一天:上午由蘇牧師提供三個主題講座:“一個文字事奉者的心路歷程”、“華人基督教文字事工的回顧與前瞻”及“文字與新媒體事奉者的裝備”;下午為實務概覽與分組討論和問題解答與總結。

在“心路歷程”講座裡,蘇牧師講述了自己文字事奉的歷程。從1970年開始時全台灣基督教文字事奉者不足十人,發展到現在的眾多文字同工,可以看到神自己的工作。在事奉中,他承蒙屬靈的“先賢典範”的鼓勵和幫助,如許牧世、張曉風和蘇恩佩。尤其是蘇恩佩老師,雖然身體瘦削、弱不禁風,卻通過豐富的生命力為同工們做出了見證,表現出一個文字事奉者的素養和志向。他強調,創辦一個刊物需要有“事奉的原理”(Philosophy of Ministry);不同的文字媒體對可知、可讀及可行性有不同的側重,編者需要知道讀者的需要。他指出:“建造作者比建造作品更重要。”如果只注重作品而沒有對作者的培養,得到的作品往往與基督教文學的理念不同;通過對作者的培養與溝通,把聖經的真理、內涵和價值觀落實到作品中,而不僅僅停留在對聖經中名詞的使用。進而,一個文字工作者要成為一個牧者——牧養、醫治、尋找、引導作者的靈命、生活和事奉。蘇牧師從自己的經歷總結出,文字工作者的成長之路包括從小事到大事,從做事到作人,從逃避到面對,從“成功觀”到“成工觀”(做成神的工),以及從自我到自知(自卑-自信-自大-自知)。

在“回顧與前瞻”中,蘇牧師把歷史上的文字事工,從1807年開始到現在,劃為六個時期:奠基期(1807-1842),傳譯期(1842-1919),自立期(1919-1949),轉型期(1949-1970),起飛期(1970-1989),和發展期(1989-現在)。通過對每個時期的時代環境、文宣策略、代表人物/出版物以及得失的列舉,給我們展示出一幅惟妙惟肖的歷史圖景,讓我們從歷史得失當中吸取教訓。

在“裝備”一課中,蘇牧師分享到,文字事奉的道路就好比“雅各的天梯”,通過不斷地操練,神自會賜下所需要的恩賜。專心選擇一項有恩賜的專長,事工到了一定程度,便可以得到被神和人都印證的職稱。巴比•克林頓(Dr. Robert Clinton)總結出神塑造工人的時間表為:奠基期、內心成長期、服事成熟期、生命成熟期、生命圓熟期,及成全期。神對工人的重視超過了他們的工作,因此神會在性格的正直、順服和對神話語的熟悉這三個方面不斷地測試。成熟的服事來自於生命,而成熟的生命來自於逆境。在生命圓熟期,我們的恩賜、個性及經驗達到完全的融合,但仍然會有從神來的生命和肉體生命的爭戰。神借著不同階段的磨練,使我們的生命最終得以完全。文字事奉是“全人”的事奉,需要我們全人的投入。

大家仍然沉浸於精彩的主題講座之中,不覺已經到了午餐的時間。在精美的午餐和短暫的休息後,大家又開始了下午的培訓,按恩賜與興趣分成五個討論小組:採訪寫作、翻譯、編輯、美工攝影和網絡新媒體。蘇牧師與同工們為每個小組都準備了詳細而精緻的學習、討論的材料。蘇牧師強調,在討論中要特別留意,不論使用哪種方式的文字媒體,我們都要給對神、對人和對事物的體驗,找到最理想的表達。

編輯小組由蘇文峰牧師親自帶領,分別對編輯的流程、策劃、編輯實務等進行了分享和討論。在編輯策劃方面,首先要對讀者群進行調查,明確讀者的教育、信仰、文化背景、閱讀興趣、職業、年齡等等,最好有市場需求的調查。在出版刊物之前,首先要確定編者的宗旨,及與其它刊物的異同。決定內容時要先確定原則性的方針,通過均衡、變化、綜合的編輯方式,進而得到“3I”–可知性(Information)、啓發性(Inspiration)和可行性(Involvement)。有同工請教作為主編應當如何更好地配編輯任務,以及編輯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疑慮。蘇牧師通過審稿、改稿的一些宗旨給出了很好的解答。

採訪寫作小組的不少弟兄姊妹,感覺平時有想寫的衝動,但不知如何下筆。萬事開頭難,希望今後多寫、多交流作品,以便提高寫作水平。翻譯小組中,大家分享翻譯力求信、達、雅,其中以“雅”最難。翻譯教會文件的時候,要克服一些具體的困難,如會議記錄要熟悉各種專有名詞;詩歌則最好保留原有的韻律。

美工攝影組有五個新人加入——攝影四人、美編一人。攝影“總管”譚秉遜分享了多年教會活動攝影的心得體會。攝影新人的加入有望結束因單槍匹馬而分身乏術、顧此失彼,保證每個重要活動都有照片,給更多團契活動留下記憶。美術編輯陳東博介紹了部分北美基督教刊物的設計,回顧了《心版》第一個十期和第二個十期的設計思路,提出了下一個十期如何推陳出新的挑戰。攝影和美術設計要密切配合文字事工,將最好的獻給神國大業。

值得一提的是,在網絡新媒體小組的討論中,有姐妹分享了最近“撒旦教”在哈佛大學擬辦黑彌撒的突發事件。“撒旦教”趁大家都緊張地忙碌期末考試的時候,值延伸學校的文化研究俱樂部倡辦黑彌撒,並且以“言論自由”的名義獲准在校園內舉行。得到這個消息,哈佛一些基督徒領袖迅速通過網絡媒體緊急號召眾基督徒迫切禱告,同時向校方提交建議及請願書,終於在最後一分鐘令其取消在校內進行。這次屬靈的戰爭正是通過“網絡媒體”迅速傳訊、凝聚力量、同謀策略並恆切禱告而獲勝,也讓我們想起主“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的教導。網絡媒體在現代社會的作用越來越大,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屬靈戰場。為此我們需要開拓全新的觀念和策略,針對網絡傳播快速、廣泛的特性,著重於內容(美妙、吸引人、豐富、深刻)和接觸點(高質量、深影響)兩個方面。未來可能有越來越多的“未得之民”在網上,而不在教會圍牆之內,尤其是年青的一代,來教會聽福音的逐漸減少。網絡禾場廣大,福音要在文字事工上下功夫,需要基督精兵力戰,通過新媒體拓展神國疆界。

感謝神的帶領!這次文字傳媒研習會圓滿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即培養興趣、增進肢體聯繫以及確立事奉的五個領域。不僅為我們打開了文字工作的視野,讓我們看到文字事奉的方向,而且也是一次同工們暫時放下工作,與神親近、靈命更新的退修會。正像蘇牧師所說,我們可能沒有非常專業的技能,但同工間的配搭和服事本身就是對生命的享受,是何等的美善!絕大多數與會者在會後的問卷調查中,都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幾乎所有人都希望今後繼續舉辦這樣的《研習會》。伴隨著散去的腳步,同工們已經在悄然策劃著各小組的跟進聚會,以及明年的研習會了……。

責任編輯:陳一萍,吳京寧,楊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