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posts by Jian Shao

漫畫集錦(35)

“年輕人,那是儒達牧師,不是尤達大師。” “Young man, that’s Pastor Juta, not Master Yoda. ” 
* 尤達(Yoda) 為《星球大戰》系列電影中智勇雙全的絕地宗師 (Jedi Grand Master) ,主角天行者路加的師傅。 

波士頓一別

張子義

親愛的主,

自創世以來,
為你所賜予的浩大救恩,我們感謝;
為你從未停息地詢問:你在哪裡?我們惶恐;
為你不斷呼召來跟隨你,我們甘心。

橄欖山一別,已然兩千年,
我們仍切心等候你再來。
“主耶穌啊!我願你來!”

米利都一別,保羅和眾人都傷心,
因為不能再相見;
但知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2023年的今天,你的僕人唐牧師和他的團隊,
即將結束這多年來美東巡迴佈道,我們感念、我們不捨,
我們的心情,如同當年的橄欖山與米利都之別。

求主賜福這個佈道團隊,
繼續在各地發光發熱,
帶領失散羊群歸回主的羊圈。

我們求主堅固我們。
求主保守今天聚集在這裡的眾聖徒,
靠著聖靈牢牢守著主透過唐牧師交付我們的善道。

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張新青

初冬蕭蕭百木凋,
路伴喜遇菊兒笑。
霜劍催逼不變色,
俏立枝頭自逍遙。

造物微弱小小花,
也能教我生之道。
休懼寒潮風雨狂,
只依天父顯榮耀。

科技與家居

張越剛

日本微型小說家星新一寫過一篇科幻小說《無微不至》。講了一個住在未來的叫特魯的人,他的家居都是智能化的。早上,鬧鐘叫他起床,然後機械手把他從床上拉起來,給他洗澡,換衣服。機械手把他送到餐桌邊,他沒有吃早餐。機械手把他放進汽車,車沿著管道自動開到公司門口。同事這才發現,特魯已經死了,死亡時間可能是昨天半夜。

這個小說描繪了一個過度智能化的家居造成的問題。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工具性的。科技可以被用在好的方面,為人類提供便利,但是“多快好省”,不一定“好”。科技也可能被用在壞的方面。基督徒對科技的態度:不要怕!上帝掌管!有的時候,上帝是通過經濟規律、市場規律來掌管。我們要不斷學習、正確使用科技,不被科技轄制。要警惕對科技和不成熟科技產品的炒作。要平衡智能化、複雜化與簡朴化。

我會從衣、食、住、行幾個方面來討論科技與家庭的關係,給兄弟姐妹提供一些思路。

當代的科技發展,使很多新材料用在服裝上,給人們造成便利。像有的運動服材料,比天然材料阻力小、耐久。

一個新的趨勢是科技與時尚相結合,不再像以前的機械電子產品只解決功能問題。蘋果公司Steve Jobs的一個貢獻是把科技產品變成時尚,比如iPod白色的耳機線在當時成為流行時尚,後來的iPhone也是類似。最近奢侈時尚品牌Prada和美國航天局合作,研發宇航員登月的服裝。

人工智能也應用在虛擬試穿,有攝像頭拍下人,屏幕上就可以顯示人試穿各種不同的衣服。但是姐妹逛實體的服裝店,是一種解壓的生活方式,而虛擬試穿不能起到這樣的效果。

美國快餐業也在發生變化。麥當勞的一個貢獻是實現了餐館食物的標準化生產,降低了成本,解決省時間和能否吃飽的問題。但是不夠注重營養、味道和體驗。現在的年輕人喜歡更健康的快餐,比如Panera Bread。

世界速食麵協會公佈的數據,2022年一年內全球吃掉1212億份速食麵。速食面的出現也是解決省時間和吃飽的問題。後來網絡送餐出現,一些吃速食麵的人改為買外賣。而現在,預製菜的出現,使得人既能省時間,又能吃到可口的飯菜。

最近出現的人造肉,也有一些人投資炒作。一類人造肉是幹細胞培養,成本很高。另一類人造肉是豆蛋白製品。但是豆製的人造肉在中國遭到冷遇,因為中國的豆製品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從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開始,北魏已經有素食食譜,宋朝的食譜已經有豆腐製作的“假煎魚”、“素蒸雞”等。人造肉並非新鮮事物,現在投資已經跌落。現在還有3D打印的牛排,米其林廚師還用它製作了烤牛排。但是人最終還是要吃健康、天然、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蛋奶。

以前有科學幻想說人以後會住在海底,或者月球、火星,後來發現人還是要保護環境,住在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當中。

我們用的一些家用電器,可以給我們帶來便利。但是一些過度科技化的產品,像帶wifi的洗碗機、冰箱,有很多冗餘的功能,造成使用過於複雜,需要返璞歸真。

像GPS衛星導航這些科技產品,給我們出行帶來便利。汽車的一些智能化的安全措施,也增加了我們的開車安全。

一些科技產品像電動汽車,實際100多年前就出現過。1947年日本生產的Tama電動車,使用鉛酸蓄電池,續航40英里,最高時速22英里。現在使用油、電、氫氣、液氨的車都還在發展,以後比較理想的汽車是安全、可靠、環保、有長續航力、長使用壽命、價格可承受。

我在疫情期間參觀了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後來在西雅圖參觀波音公司的飛行博物館,看到1968年研製出的飛行汽車,和現在的飛行汽車理念幾乎一樣。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願兄弟姐妹在家居中善用科技來榮耀神。

不變的福音與瞬息萬變的科技

⸺淺談AI對基督徒信仰的影響

黃俊文

自從2022年底CHATGPT問世,全球掀起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浪潮。AI是利用計算機(電腦)執行人類思維相關的認知功能的能力。AI一日千里的發展與應用成為繼5G 通信科技之後的高科技熱話題。自CHATGPT問世後,英國的神學家開始關心AI對基督教基要信仰的挑戰,也曾有人以AI撰寫神學論文投稿神學期刊,神學家們卻未能在AI撰寫的論文中發現任何異常[1]。2023台灣的教會界也開始探討AI對基督教的影響[2]。今年七月中文部靈性塑造事工有幸請到台灣神學院前院長林鴻信教授為我們舉辦兩場神學講座,與會人員不乏附近教會的牧長同工,林教授也在講座中向參與講座的會眾分享了他所創辦的基督教研究智庫頻道[3]。筆者在其中兩段論及AI對基督教信仰的挑戰的專題短講頗有感觸。經與中文部靈性塑造事工委員會討論,將今年秋季副堂的主日學設計為“不變的福音與瞬息萬變的科技”,探討AI及其他各樣尖端科技對基督教信仰的影響,分析AI及科技對人的道德、價值觀及人性尊嚴的挑戰及生活的影響。希望藉著聖經與神學的反思幫助弟兄姊妹確信在瞬息萬變的科技發展中,不變的福音仍然是我們可以持守的信仰立場。本文將探討AI對基督教基要信仰的影響,在靈性塑造上的應用,及對基督徒工作的影響。

首先探討AI的發展對基督教信仰及道德觀的可能影響,再此歸納如下:

  1. 真假難辯的電子世界:在AI的智能信息回覆和3-D影像呈現技術及影音合成,我們無法分辨是與當事人或是AI交流對話。網路的電子虛擬世界常使網友對許多信息及圖像感到真假難辯。未來的電子虛擬世界可能會讓我們覺得亦真亦假並且真假難分。如此,線上的人際關係變成“虛擬情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也會減低。
  2. 對傳統知識論與人類智慧的挑戰:在AI的協助下,許多難題都可能迎刃而解,如撰寫各類專業論文、各類報告及製圖等。試問莘莘學子是否還願意埋首苦讀?還是會以AI來完成各樣的課業要求?目前許多大醫院已經借助AI協助診斷,那醫學院的課程對學生的要求是否應考慮因AI的推廣應用而簡化呢?那基督徒是否還需要認真讀經呢?還是信靠AI有問必答的“虛擬聖經學者”呢?
  3. 對人的定義挑戰的模糊:17世紀哲學家笛卡爾認為“我思故我在”,AI是否也應被認為是個“活物”因它經“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及“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中逐漸培養“知”的自我意識。若是AI與機電科技持續整合發展,“賽伯格”(Cyborg)即生化人或半人半機器人以及突破人類極限的超人類主義 (Transhumanism)都是指日可待。如此,人的能力可能會低於賽伯格,那人的地位與價值是否因此而貶低呢?人類的尊嚴是否因這些未來的科技而有所貶抑?
  4. 對神論的挑戰:若是AI及其他新興科技將解決人類各樣的挑戰,未來的世代將更仰賴科技,不再願意學習倚靠神及操練信心的功課。現代人常倚靠“Google”當作其“策士”提供許多資訊。而AI提供的不止是資訊而是解決方案。如此,AI將成為世人的“策士”,使人自然而然倚靠AI科技的快速便捷,不願等候尋求神的引領;也不願意信靠神的話,甚至誤以AI是智慧的源頭。

其實人的尊嚴與價值並不會因新興科技的興起而有貶抑,因為人具有Imago Dei(Image of God,神的形象),是照神的形像樣式所造(創1:26)。人的受造為了彰顯神的榮耀,希伯來文的“形像樣式”是指人像神但不等於神。當人愈認識神,就知道如何活出神造人之本像。所以,不會因為AI及其他科技的出現降低人的價值及尊嚴。人墮落之後神的形像遭破壞,但卻沒有失去。基督救贖來到:神的形像漸漸恢復,以弗所4:24 要我們“穿上新人,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基督再來時神的形像將完全恢復(林前15:45,約一 3:2)。

其次,我們思考聖經中啟示的上帝,祂具有許多超然的屬性是科技無法超越的。將神超然的本質列舉於下:一.祂是自有永有恆久常在的主。二.祂是靈,無所不在,無所不知,也永不改變。三.祂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生命的源頭。四.祂使無變有、獨行奇事、掌管萬有。五.神的本質就是愛、滿有憐憫,也是公義與道德的最高標準。六.主是一切智慧和美善的源頭。七.上帝尋找拯救失喪的人。八.主滿足人生命的最深的需要。AI可以提供我們許多的便捷,但是神超然的屬性卻是能滿足我們內心最深處的需求的要素。

此外,聖經如何看待科技呢?“主以智慧立地,以聰明定天”(箴3:19),所以上帝是智慧的源頭。其次“因為主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祂口而出。”(箴2:6)神賜予我們聰明智慧。因此神也盼望我們用聰明智慧來服事祂,例如:上帝在出埃及時呼召比撒列,“以神的聖靈充滿了他,使他有智慧,有聰明,有知識,能作各樣的工,能想出各樣的巧工,用金,銀,銅製造各物件”(出31:2-4)。自啟蒙運動後,許多學者認為基督教反智,其實這是對基督教的誤解。既然神是智慧的源頭,我們應善用上帝所賜我們的智慧和創造力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榮耀主。換而言之,我們可以善用AI來幫助我們成就主的“善工”。

基督徒可否使用AI來幫助我們的靈性塑造呢?在探討這個主題前,應該思考何謂靈性塑造?靈性塑造就是效法基督進而生命漸漸滿有基督身量的過程。如 “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3:18)。基督徒不是藉著苦修變成為基督的樣式,而是每天效法主並穿上新人(弗4:24),讓基督的生命逐漸成形在我們生命中。已有不少牧者探討AI在靈性塑造及教會事工的應用[4],例如:一.用AI輔助修改及補強我們的信息分享的內容。二.將福音信息改寫成不同語言。三.利用AI圖像及影像生成的功能讓信息透過圖像或影像的輔助使信息更加生動。四.利用影音合成技術呈現“全息影像”(Hologram)的立體影像投射,使會眾對信息“身臨其境”。五.代寫問題解答、代禱信或社交媒體帖子。

最後,再來談論AI對基督徒工作的影響。教會曾受聖俗二元論的影響,認為在世上認真工作就是在“建造大巴比倫”(啟18:10-11)。然而,工作是上帝在始祖墮落前就已經設立了。此外,神為什麼要基督徒工作呢?一、學習在工作中事奉主(西3:22-24)。二、在工作中學習敬拜與見證主的榮耀。三、在工作中經歷神的權能、信實與慈愛。四、按著神所賜予我們的恩賜與才幹從事創新和維持的工作。五、學習工作與安息(休息)。六、在工作中培育我們的基督徒品格並在職場得以落實我們的信仰(西3:22-24,4:1)!許多基督徒害怕類似AI的高科技產物將改變工作的模式,導致許多人失業。其實,AI與科技不會改變人的價值與地位。既然主要我們在工作中經歷祂的慈愛,我們就應該學習靠主的恩典不要怕學習新的科技! AI的智慧仍然需要我們智慧的“要求指示”(Prompt)才能發揮AI的“智慧”!

總之,人的價值與尊嚴不會因高科技的出現而貶抑,因為人是按神形象所造的“精心傑作”。因人是上帝的傑作,人的內心是無法以科技及科技產物來取代神的地位。當我們敬畏神時,我們的智慧與任何科技的使用都能榮神益人,我們藉著AI讓我們的靈修與服事更有動力與活力。此外,善用AI讓我們在每日的工作經歷神的恩典並見證祂的榮耀。瞬息萬變的科技無法動搖神不變的福音!

註釋:

[1] “ChatGPT, AI and the future – Dr John Wyatt Q&A on Technology and Christianit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BsIGckkjA

[2] “AI人工智慧 用基督真理分辨真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NIVujjp2sY

[3] “基督教研究智庫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stttw

[4] “6 Healthy Ways To Use AI For Evangelism”,  https://www.delmethod.com/blog/ai-for-evangelism

AI, machine learning and deep learningAI生成圖片:介紹AI,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與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人工智能簡介圖
賽伯格,圖片取自KG那光(基督徒研究智庫)
A person with the hologram of the person that looks like the real person AI生成圖像:介紹何為“全息影像“(Hologram)
Technology, AI and Christian workview with some high tech products in the drawing backgroundAI生成圖像:“AI與基督徒工作觀”的創作科技/AI與基督徒的工作觀AI生成圖像:“AI與基督徒工作觀”的創作

喜樂的人生

⸺記社青團契2023年退修會

《心版》編輯同工

金秋十月,社青團契在New Hampshire Camp Berea組織了疫情之後的第一次退修會,以“不再是我⸺喜樂人生的秘訣”為主題,邀請了潘儒達牧師、黃俊文長老和李維倫弟兄分享了相關資訊。 兩天兩夜的退修會,大家同吃同住,深入地交通,同心地禱告;團契也組織了集體活動,並有自己的敬拜團現場進行詩歌敬拜。《心版》同工特地採訪了講員、團契輔導和主要活動同工,分享他們的信息和感動。

潘儒達牧師:這次我帶來的訊息是為了配合團契所設定的方向和目標,選擇了腓利比書並鼓勵以保羅為人生的榜樣。腓利比書是保羅個人色彩最重的一本書,因為這封信是以他自己的生命經歷為基礎寫出來的,所以非常生動。 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人生應該是怎樣的。不管是對於來參加社青團契的弟兄姊妹,還是對年青的一代,我們都需要知道如何建立這樣的人生。 

第三堂的講道說的是人生的目標。一個以基督為中心的人生所應該有的人生目標就是得到基督。我分享得到基督的幾個層面。對於年輕的弟兄姐妹來說,設立人生的目標和重心非常重要。年輕的時候設立這樣的目標,一生將會跟著這樣的目標走在神的旨意裏。從實際的角度來看,我們想要這樣做,卻未必能做得到。腓利比書的第四章講到,如果以得到基督為人生的目標,生活中一定會碰到許多挑戰。可是面對挑戰,我們需要另外一種人生態度,就是喜樂的態度。保羅用自己的生命見證告訴我們怎樣靠著神有不一樣的觀點和態度。 

對於社青團契的期待和感受要回到腓利比書第二章。神的教會包括團契是為福音齊心努力。這是神透過保羅對教會包括社青團契的一個勉勵。而且重點是要為福音“齊心”努力。它不可能是靠個人單打獨鬥,而是靠團隊。腓利比書第二章告訴我們如何齊心建立團契。之前社青團契在教會一直是一個相對蓬勃的團契。在過去幾年,感謝主,社青也有新的起步。我們不是從人數的角度來評估,而是社青團契如何被神使用,為神做美好的見證;以及同工如何彼此配搭。當社青團契向前起步和發展的時候,我覺得幾個點很重要:第一點是如何有好的裝配和造就,讓更多有負擔、愛主、熱心,但也經過一定操練、經歷、老練的基督徒加入服事中;第二點,是如何同心合一,彼此配搭。有人說營會式的互動像是把一堆白菜放在壇子裏醃制,大家更容易水乳交融。通過退修會希望大家可以建立密切的關係,讓整個社青團契,不管是在我們教會,還是從神的國度,可以更多地被使用。北美華人教會一個普遍的情況是越來越少的年青人信主,所以教會的年齡層老化,服事的人老化。從母堂的角度,社青團契是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此社青團契的成長非常重要。

黃俊文長老:我這次講道的主題是“基督是我人生使命的中心”。其實每次講道都是為自己講的,先看到自己的軟弱和不足——並不是自己多有才能,而是用彼此共勉的心來分享信息。我年輕參加退修會時,每次都對我的信仰與委身有很大的助益。我對於社青團契退修會的期盼是“彼此相交深根建造”,因為週五的團契聚會時弟兄姊妹彼此交流還是不夠深入,因此需要有一個環境可以加深彼此的認識並彼此勉勵一同尋求神。希望通過退修會的分享禱告,大家可以交心。今年4月在英國短宣的時候,很多人願意把自己內心真實的掙扎分享出來;並不是每個問題輔導都有答案,但是我們可以一起禱告一起尋求主。我18歲信主的時候,台灣的基督徒人口只有略大於1個百分點,但是我的母會有一位忠心的青年事工牧師(高臨榮牧師)忠心地牧養我們。所以,當時教會會眾一半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在青年牧師的耐心陪伴下,我們這些年輕人後來都在各教會中擔任牧師、長老、師母及主要帶領的同工。因此,我有責任傳承高牧師及當年校園團契輔導們在我的教化之恩,期能陪伴年輕的世代在主裏一同成長。

從社青團契輔導的角度來看,我的願景是如果有一天社青成為我們教會最大的團契,這個改變將給教會的文化和體質帶來很大的變化。目前許多北美的華人教會的會眾平均年齡大多是40歲以上,教會的牧長及核心同工更是“坐4望5”的族群。如果教會的發展目標只是牧養第一代來到美國的新移民,我們已經在做了,並且愈做愈好;但是要幫助來美讀書的年輕留學生、或是剛成立家庭的在職青年能真正認識耶穌並在信仰上紮根,教會必須要看重青年事工的發展,才能培育出年輕一代的“基督精兵”及未來的教會領袖。因此,期盼靠主恩典社青團契必須持續成長壯大,才能在教會文化的改變及會眾年齡層的轉型有所助益。我們將會努力持續發展青年人的事工!

鄭琇圭師母:對於我來說,每一次需要過夜的活動之前,我都會很掙扎,因為需要整理各種用品,做好準備的工作。但是進入退修會後,會發現這段時間非常寶貴。因為這是一段可以暫時放下平日的工作,專心聆聽神要對我們說的話,和弟兄姐妹有更深的交流的時間。這次退修會是以“喜樂的人生”為主題,我分別從三位講員得到了很重要的信息:從黃長老的信息裏我再次被提醒,我們作為基督徒每天都應該省思我們的價值體系的來源是什麼,我的思想裏所接收到的,所被影響到的來源,每天都應該去辨認;從潘牧師的分享,我學到對於基督徒來說價值體系的內涵就是神;維倫弟兄給我們一個切實可行的途徑,就是學習如何委身,委身在神的話語裏,我們頭腦裏不缺乏對於神話語的認識和瞭解,但是他提到委身就是每一天把神的話活出來,如何讓神的話取代原來的價值體系,如何讓神的話真實地改變自己的心思意念,這對基督徒生命的改變是最重要的。

李維倫弟兄:這次講道包含了服事所帶來的喜樂和痛苦,有很多個人的經歷,但更重要的是讓弟兄姐妹們看到我們之前掙扎的經歷,希望可以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我每次都很期待退修會。以前在城區,第一次參加靈命進深營,潘牧師說每一次退修會都是對弟兄姐妹很好的建造,他用的是莊祖鯤牧師的泡菜理論。經過兩天兩夜,大家有更多的認識,是多於在團契聚會和主日交通所認識的。這樣的“浸泡”對於弟兄姐妹感情的建立有好處,對未來的服事也是好的起點。我覺得社青團契會是一個受造就、預備服事的起點。以前我們在城區,年青人承擔很多的服事。不管將來是留在這個教會還是去其他教會,都是服事的中堅力量,也會成為其他教會的祝福。因為我有這樣的經歷,我對社青充滿期待。

莊皓芳姐妹:我的體驗是當我們吃在一起睡在一起,這就更有家人的感覺,感情就是靠這樣建立起來的。也因為建立起來的信任,大家有更多的分享,彼此更瞭解。弟兄姐妹的感情就是建立在團契小組裏,進而在團契有緊密的關係,教會就更像家人。這一次退修會,因為沒有所謂的敬拜團,來到營地後,弟兄姐妹都願意站出來自己來帶敬拜。我們當哥哥姐姐很欣慰,看到弟兄姐妹們願意承擔,他們有恩賜的地方可以發揮出來為神用。這是教會事工的起點,從團契開始。

團契活動同工:現在的社青團契,弟兄姐妹的關係很親密。但是,像這樣以一個主題、一起靈修、需要過夜的活動並不多。當知道有退修會這種活動形式時,我(杜爽姐妹)很期待,於是召集人們就商量今年秋季可不可以舉辦一次。感謝神開路,提供了一個合適的營地,時間人數也很合適。雖然預備的過程有很多挑戰,但是教會的牧長和團契的弟兄姐妹都非常支持,是我組織這次活動背後的力量。同工的過程也非常美好,我們彼此更加瞭解。而且我們也清楚知道和經歷,許多事情不在我們手裏控制掌握,有一些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但是神讓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使我們感受到神對團契的愛。神是我們的磐石,托住了我們。

社青現在有四個召集人,這是我們的優勢,在準備時很多事情可以細化。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以“喜樂的服事”來預備自己的心,和這次退修會的主題一樣。我們歡迎有感動的弟兄姐妹一起來同工,參加退修會。但是如果臨時有特殊情況或者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已經告一段落,我們會找其他的同工繼續來做,所以這次同工就像接力一樣。比如宋爭一弟兄和李未姐妹負責了前期的準備工作;現場詩歌敬拜,也是孔令宇弟兄憑著心裏的感動和自己屬靈的恩賜,承擔組織敬拜團和現場帶敬拜的服事;退修會進行時,有人默默準備吃的,非常體貼。我心裏一直有這樣的感動,神會眷顧保守我們,所以覺得整個準備過程非常平順。

參加退修會,我最大的感動就是弟兄姐妹們一起同工,非常喜樂和幸福。即使條件艱苦,大家也願意來。因為天氣原因我們取消了戶外活動,黃長老在室內組織了以空手道練習來學聖經的教學,讓我們有了一次很特殊的體驗。對我個人而言,這是一次經歷神的特別體驗,感受神使用我、使用團契、讓我們為主做見證。

盼望神學與終末盼望

⸺記林鴻信院長夫婦波士頓之旅

薛悅悅

今年七月有幸接待了五十年前青年團契的老朋友⸺鴻信兄、怡方姐。七〇年代之時,我們在台北和平教會的青年團契中一起服事,曾南下用詩歌到不同城市的教會,甚至監獄去傳福音;也曾到台灣東部的山地做福音工作。

林鴻信院長是一個好學的人,曾在哲學系邊唸哲學邊唸神學;畢業後又重考大學改唸醫學,唸醫學的同時又唸神學碩士……接著來美國分別到耶魯神學院(Yale Divinity School)、富勒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正道神學院就讀。後又在德國的杜賓Tübingen University大學獲得系統神學博士,指導教授是盼望神學的泰斗莫特曼Jürgen Moltman;之後又取得英國諾丁漢大學(Nottingham University)的博士。三十多年來,不止在台灣神學院任要職,也在不同的地域擔任客座教授!

五十年後,當他們來訪之時,我們去機場接他們;雖然知道他們長途跋涉的疲累,但這十天裏我們無所不談,每天都談到深夜……我無法表達對他們的敬佩,唯有感恩上帝的大愛!

鴻信院長對華人系統神學的解析和影響力從一個小例子中可見一斑。我的一位高中同學在神學院修林院長的課時,同學常問她:“這麼硬的課,妳怎麼會常掉眼淚呢?”她説:“因為聖靈的感動,讓我感到上帝的神學是讓我活出來的,是千真萬確的!”

他們夫婦真是天國的寶貝!怡方姐正如聖經中所描述的才德婦人⸺她不僅本身也受了神學教育成為牧師,還是姐妹中的好榜樣!這次最可惜的就是沒機會讓她與姐妹們分享!

當我在幫他安排波士頓的講座時才發現,幾乎每位我接觸到的牧者或朋友,不是讀過他的著作,就是曾當過他的學生(包括我們的潘牧師也修過他的課)……真是看到這五十年來,他在神國中如何耕耘和努力;雖然在神學院任職,但他將各國不同的宗派神學教育在不同的宗派教會中整合。盼望神學的可貴之處,是讓我可以再檢視一下自己的信仰!

盼望神學的起源

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並沒有得着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來11:13)

奧古斯丁曾説:若是忘了從哪裡上車,影響還不大;若是忘了在哪裡下車,那就嚴重了!潘霍華殉道前交待説:“這就是終局,但在我卻是生命的開始。”

我們的盼望是什麼?當鴻信的教授莫特曼在二戰末期被徵召,聯軍轟炸漢堡,超過四萬人消失於火海時,他第一次呼求上帝:“我的上帝,祢在哪裡?”十九歲在戰俘營裡是他最痛苦之時。他曾回憶:“那是在靈裡的昏暗時刻經歷到上帝的臨在。”當讀到詩篇39篇時,他眼睛一亮:“這首詩好像針對著我所受的創痛説話呢!開啟了我的眼目,看清上帝是與那些心碎的人同在的。”“主啊,如今我等什麼呢?我的指望在乎你!”(詩39:7)

莫特曼在戰俘營裡體會到:

1.一個沒有盼望的人,容易失去生命的力量。

2.有些盼望雖帶來活下去的力量,但卻活得很痛苦。

他體驗到上帝與受苦的人同在;信仰是帶來盼望的信仰,而這盼望給他力量,不但未使他痛苦,而且使他得安慰:“不沉浸在痛苦的深淵裡,而能堅持著望向遠方,正是一個清晰盼望的初步。”他說:“我相信得救的經驗是要以我的餘生來償還。不能說在戰俘裡我找到祂,然而我確確實實知道,就在那裡祂找到了我,否則我早就失喪了。”

盼望優先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決定因素不在於“前因”,而於“盼望”。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盼望後人得安穩。出埃及、進迦南、歸回、彌賽亞、復活,直到主再來,上帝的拯救一方面是上帝的應許,另一方面是人的盼望。

“教會的未來”比“教會的過去”優先。爲防止教會老化,事工重點也應該年輕化,從成人事工到社青事工,到青少事工、主日學,再到社區兒童工作;要重視“福音聚會”,而非只是“聖誕晚會”;要栽培“慕道友”,而非只是照顧“信徒”。

從現在看過去⸺盼望加深我們了解過去;從現在看未來⸺盼望引導我們走向未來!盼望是何等的重要!

結束就是開始

詩人艾略特説:“我們稱為開始,經常就是結束,走向結束就是走向開始,結束就是我們開始之處……當我唱這首「應許之詩」再次給我盼望!”“最後審判”的思想方式的焦點在於“結束⸺末日來臨”;“終末盼望”的思想方式的焦點則在“開始⸺新天新地”。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 5:17)

盼望帶來平安與不平安

十架復活已然實現,而上帝國度還是未然的盼望;現今我們出於“已經實現”與“尚未實現”並存的狀態。心懷盼望者為了“已經實現”經歷平安與喜樂,也為了“尚未實現”而承受不安與受苦。信仰盼望使人處於“在路上”的狀態;對於這世上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盼望基督所帶來的應許終將全然實現,才能回到天家。

盼望不等於預測!列寧説:“信任是好的;控制則更好。”(Trust is good, control is better.)莫特曼則說:“掌控是好的,信任則更好。”(Control is good, trust is better.)

盼望的抉擇 

我雖年邁,但願意每天早晨花時間操練歸心禱告、聖言心禱、等候神,時刻自我省察,並求聖靈幫助我信靠順服!

我是否把未來寄託在上帝的應許,藉著上帝應許而期盼未來,與上帝一起進行冒險之旅呢?

我是否正經歷平安,卻又經歷不平安嗎?我目前帶著什麼樣的盼望?我的盼望如何影響別人,開導別人呢?

我人生中,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盼望是什麼呢?

深盼我們在教會中,有更多在靈裡的陪伴與激勵,教會有復興,讓我們活得很有把握與盼望!

七月十五日在教會同工的分享

林鴻信院長再次談到天國的價值觀,雖然參加的人很少,但他所談到的,卻是非常重要!

做基督徒意味著取得天堂門票,還是進入上帝國價值觀生活方式?

  1. 取得天堂門票⸺就不用再努力,可盡情追求世上的一切,享有天上地上的所有好處?
  2. 進入上帝國價值觀生活方式⸺意味着信耶穌,願祂的國降臨;全心盼望上帝的國度,進入作門徒的生活方式。一生繼續被改變,成為新造的人;一切都為了神國來臨,在今世熟悉、愛慕神國的價值觀,直到進入神國時,才真正回到家。我們是否預備過一個移民的生活⸺移向天國的生活方式呢?我們在建造什麼?金銀寶石還是草木禾秸呢?

心理學家佛洛姆(E. Fromm)寫的《生命的展現》提到,是“我有”重要還是“我是”重要?(To Have or to Be)“擁有”或“被擁有”真的那麼有價值嗎?我到底追隨“我是”的耶和華上帝,還是追隨“我有”的“巴力”呢?耶穌基督在曠野面對三個試探,他棄絕了“擁有”的生活方式⸺擁有財富、擁有信眾、還是擁有權勢。

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5)付出的人生,就是追求“所是”。上帝國價值觀與世界價值觀、流行價值觀一直在拔河。請問,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

後續

他們在來訪波士頓時,也介紹了他目前在台灣作的基督教的研究智庫。當我們看到2020年至2029年這黃金十年,我們是否看到上帝在這個二〇年代要做的事?

目前,我除了每週兩次收到《睿智雞精》,也開始參加智庫的讀書會;我從沒看過如此認真的一百多位同學;前一天還有導讀的同學分享讀書心得。雖然北美是週一早上六點上課,非常不容易,但很感恩我們剛讀完祈克果的“勇氣與謙卑”,看到一個願意跟隨主的人的心態。林院長不只有清楚的解析,還有精彩的問答,真是非常好的學習!

我們的腦子裡都裝了一堆知識,但我們是真理的見證人嗎?

蒙愛:心靈粉霜的保護者

崔蕾

遇見

幾週前得湯湧兄弟命,因CBCGB Philly School (蒙愛事工)需較多的老師照顧有特殊需求的孩童,作為Philly家長,為學校作一小文,略表心得,因成此文。

Emma

你有想像過天堂的樣子嗎? 2014 年7月, 女兒出生的時候,我以為望見了天堂的一角。窗外彩霞滿天,房間裡滿屋嬰兒的香味。懷裡的小人兒,抿一下玫瑰色的唇,我便看見她兩頰深深的酒窩,這是我奶奶留給她所有兒孫的印記。一切都安定了,只待我們把她好好地撫養長大,她便可以張開雙臂擁抱這個世界,一切自由的,豐富的 ,美好的,快樂的。

給她取名叫做Emma,簡單,好聽。先生又取一個中文名叫“容若”,出自《千字文》“容止若思,言辭安定”,寄意從容沉靜。從醫院回家,她像一切的嬰兒一樣,渾身香香的,小小的亮亮的眼睛會追著床頭轉動的玩具看。過一些天會笑了,圓圓粉紅的手指含在嘴裡 ,躺在搖搖椅上,聽著音樂,看著我們在屋子裡忙來忙去的身影。

似乎不願意再回憶那些夢斷的日子了。慢慢的以母親的直覺感覺到一些事情的不對勁。到拿到基因檢測的診斷書,Emma只三個月大。我用一塊毯子包著她,走在多倫多十月涼涼的街上,去聽醫生的判決。她毛茸茸的頭靠在我的肩膀上,走在後面的女孩極開心地告訴我:她在看我。而我知道,醫生護士正拿著厚厚的文件,等著唸這種基因病可能導致的數十種症狀給我們聽。等他們唸到一小半的時候,我告訴他們:不要唸了,我大概知道了,讓我拿回去慢慢看,好嗎?當海嘯到來的時候,我無需知道到底有多少海水,只知道我沒有挪亞方舟,而大地要被淹沒了。

你曾經有整天整夜都不願醒來的時候嗎?白天希望天快點黑下來,黑夜裡等待黎明快點降臨。如果能在一秒鐘之內就帶著Emma過完這段開始就已經顛倒的一生,那該多好啊。然而我自己常常說:事與願違,大概是這個世界真實存在的最佳證據。慢慢的無止盡的煎熬,是眼前唯一的一條路。

已經不記得之後的兩年是怎樣在絕望的泥塵裡活過來的了。我看見愛我的人哭起來,鹹澀的眼淚流過他們的面龐,沖洗著我篩子一樣的破碎的靈魂。我看見他們伸出雙手,要從水的深處撈起正自顧下沉的我。

兩年後,我終於可以掙扎著收拾起心身,像個正常人一樣,出門工作了。而Emma也開始了她在特殊學校的生活。我看見她孤獨的小小的身影,堅強的坐上校車,有時候笑著,有時候哭著。我提著七上八下的心去學校看她,看著看著就安心下來:那是一個愛的天堂,每一個老師,都把她像明珠一樣抱在懷裡,捧在手心。我不切實際地想,如果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我便倒下也不怕了。

我是一個不羈的人,未曾想過用成就或財富定義人生的成功。在Emma出生前,我便許下唯一的願望:她能有快樂的一生。在所有的不幸之中,上帝留下了一條門縫:Emma是一個非常幽默而快樂的孩子,與她共處的時間,你會在她大大小小的笑聲中衝上快樂的浪尖。

CBCGB Philly School

我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啊! (木心:《雲雀叫了一整天》)

盧梭在《懺悔錄》裡面寫道:在他的一生中,從未遇過一個願意與他人交換人生的人。而我看著我的生活,看著Emma無可掙脫的命運,想盧梭是不是一輩子也沒有遇過一個像我這樣不幸的人呢? 我可以毫不猶豫的與他人交換人生,只需Emma是健康的。

當我在2022年初與湯湧兄弟成為同事的時候,Emma已經7歲大了。7年跌跌撞撞的生活,我們學會了怎樣面對每天的困境,學會了怎樣在極艱難的時候儘量不垮掉。而我也懂得了不要輕易在別人面前提起我們的特殊境遇,因為大部分的情況下,是換來對方不知所措的安慰,而我要在解釋中一次次撕開心中的傷口。

2022年的復活節,湯湧邀我們帶Emma到他們家玩遊戲。我於是說明了Emma的情況,告訴他Emma無法參加這樣的活動。湯湧在隔天便帶著自己的女兒來我們家裡,與Emma玩彩蛋。更是在第二週的週末就帶我們去了Philly School。在慢慢的幾個星期之後, Emma與Philly School的老師熟悉了,我和先生就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去聽佈道。不要看這短短的一個小時,這是我們每週的生活中難得的安靜平和的一個小時。而牧師們的講道也為我們打開了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

讀梭羅的《瓦爾登湖》,有一句話使我難忘:我們天性中最優秀的品質,好似水果外皮的粉霜,只有精心加以呵護才保得住。可是,我們不管對待自己也好,還是對待別人也好,都缺失如此溫情柔意。

相信每個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的不幸與挑戰。但當我去到Philly School,看到那一雙柔和且充滿愛意的眼睛時,看到老師們向Emma伸出他們的手臂擁抱她時,我看見了完美無瑕的水果外皮的粉霜。是的,不管他們的生活中發生過什麼,我看見的是沒有被生活磨礪過的臉,看見了他們不曾被磨滅的最優秀的品質。引用我自己前年評論李白與杜甫時寫下的一句話:

仰望星辰,可得一刻出世出塵;
仰望一顆偉大的靈魂,可解一世至真至憫。

對,這就是我在Philly School看到的靈魂,是上帝保護的靈魂。時至今日,若再被問到,願意與他人交換人生嗎? 我說不願意。愛對我的教育,使我懂得,天下必然有不幸的孩子,生來便有疾病。而如果不幸是必然,我願意成為那個與不幸面對面的人。因為我還有愛,也被愛感染,上帝將孩子放在我的手心,我要對自己充滿溫情柔意,護住我心靈上的粉霜,滋養Emma的一生。

附小詩及譯文(作於2015年2月28日,Emma7個月大)

Just need to be with you
As the moments are so few
Time flies like an arrow
You’ll grow and one day I’ll go

Tears that I shed for you
Be them of joy or sorrow
Like streams they flow
From my heart to the sea’s shallow

In the sky above stars glow
And the moon reflects the whiteness of snow
Yet fate casts its shadow Like a dust I settle

In my arms is my very pearl
From hair to the toe
Pure and loving are the eyes of you
Burnt and melted are my heart and soul

Nothing in the world I shall ever follow
But each step that you go

只願和你在一起
這樣時刻如此之少
時光飛逝如箭
你會成長
而有一天我會離開

為你流下的淚水
歡樂的,悲傷 的
像溪流一樣
從我的心
流海的淺灘

夜空之上
群星閃耀
月色如雪
而命運投下它的陰影
一切塵埃落定

我掌上的明珠啊
從頭髮到腳趾
你眼睛裡的純潔與愛
令我心神俱焚

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我要追隨的
只有你踏出的每一步

A silhouette of a person holding a baby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宣教在中亞

張應元, 嚴美莉

中亞概況

承載著兩千年文化底蘊,中亞歷史上是歐亞文明碰撞的焦點。 從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到前蘇聯成員國,中亞一直是世界各大帝國的重要交會地。 擁有天山山脈下的伊賽克湖和世界屋脊之一的帕米爾高原,以及壯觀的古城,這片土地見證了絲綢之路昔日的繁榮。 然而在近代,中亞卻淪為被遺忘的疆域。

中亞的歷史神秘,問題複雜。 這片地區包括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有著宛如《一千零一夜》筆下古老伊斯蘭風情的烏茲別克斯坦、自然純淨有中亞瑞士美譽的吉爾吉斯坦、被重重高山包圍隱藏的塔吉克、以及被旅遊書形容為僅次於北韓的封閉國家土庫曼斯坦等五個國家。 它們都曾是蘇聯的一部分。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這裡留下了許多傳奇故事,如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張騁的西域之行、霍去病的英勇事蹟、以及絲綢之路的繁榮。 然而,隨著蘇聯解體,這五個國家分别獨立出來,卻面臨經濟、基礎建設、財政、出口和媒體等多方面的挑戰。 儘管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為中亞地區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但內部矛盾和經濟下滑仍困擾著這片土地。

中亞人民在某些方面還會懷念過去的共產主義歲月,不管怎樣,那時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但如今的生活水平卻急劇下降。 哈薩克相對狀況較好,而吉爾吉斯坦和塔吉克等國的人們普遍選擇移民或外出打工,增加了社會的壓力。 俄羅斯的經濟下滑導致入境減少,使許多失業人口無法找到出路。

中亞的屬靈狀況以及相應的宣教策略

中亞是一個傳統上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地區,雖然在蘇聯時期無神論占主導地位,但伊斯蘭教依然在人們的認同中佔據重要地位。

 在西元8世紀,阿拉伯人的伊斯蘭大軍入侵中亞,使整個地區的居民改信穆斯林。 到了18至19世紀,俄羅斯人南下征服中亞,完全控制了這片土地。 1917年,蘇聯實行共產主義,推動無神論政策,清真寺和教堂被關閉。 1991年,蘇聯解體,中亞國家紛紛獨立。

然而,基督徒在面對各種限制時並未止步不前。 他們在城市和鄉鎮建立了60多個家庭教會,培養領袖,並滿足了神學教育的需求。 由於政治形勢,大多數牧者和教會領袖只能在職場中事奉。 在蘇聯解體後的自由時期,基督徒抓住機會傳福音,如今這些努力已結出豐碩果實。

近年來,中亞國家頒布了限制穆斯林活動的法律,但執行上存在問題,對基督徒產生了負面影響。 中亞多國已禁止傳教,對改教者持強硬立場。 由於政策限制,在中亞國家越來越難推進外國宣教工作,這使得本地信徒在教會和福音傳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儘管時局不同,神的福音仍在傳揚,屬神的人應當抓住機會,因為時機一旦過去,就不再來。

中亞的營商宣教 

我們教會(CBCGB)這幾年在中亞開展了一個宣教事工⸺透過幫助當地基督徒經商來扶持他們並傳播福音(Business As a Mission, BAM)。

基於中亞一些地區窘迫的經濟現狀,當地的宣教有著特殊的需求與挑戰。 很多人離開當地到國外謀生,導致原來稀少的基督徒進一步流失。另一方面,傳統的宣教士資助模式在那裡行不通,甚至為那地區帶來不好的見證。 當地人看到外國宣教士過著安逸的生活,總是來來去去,做的事情似乎只是與人談談話,看起來很安逸,不需要辛苦勞作,就可以從美國或西方差派機構那裡 輕鬆得到錢。 傳統模式給當地人留下錯誤的印象,導致當地人想成為基督徒,甚至想成為牧師作為一個容易的謀生手段。

因此,幫助他們解決生計問題,讓人們包括基督徒可以留下來,是解決當地問題的當務之急。 我們教會目前在中亞進行了一個新型態的宣教事工:幫助當地人經商解決他們的經濟問題,留住他們的人,並將福音傳播到他們心中。

耶穌對門徒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太福音28:18-20)

我們體認到做主的事工/分享福音需要資金。

在神的國度裡,商業就像生活的各個面向一樣,都受到上帝的召喚。

基督不只是教會的主,他在商業、家庭、政府和一切生活中都宣稱自己擁有權柄和王權(歌羅西書 1:16)。

“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哥林多前書 10:31)

如果我們被呼召去做“生意”,我們想要建立“王國生意” Kingdom Business。 這項工作與在這個世界上建立基督的國度有明確的連結。 它直接涉及使萬民成為門徒。

這個事工贏得當地政府和社區的尊重。 它不僅提供資金開展所需的基督事工項目,還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並促進了當地經濟。 總的來說,它給當地人帶來祝福和繁榮。

我們在中亞花了很多時間幫助許多年輕的基督徒追求他們的夢想。 他們分享了他們的創業熱情以及向其他年輕人分享福音的願望。 然而,他們不知道如何制定計劃,也沒有資源來開始他們的計劃。我們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商業理念、商業和財務計劃,幫助他們建立小企業來養活自己。

目前在中亞的BAM事工所做的工作包括:

  1. 幫助/支持當地的信徒、牧師、傳教士,他們渴望與當地人分享耶穌的好消息,並願意做生意來維持自己的生活。
  2. 幫助他們進行可行性研究,市場調查,市場分析,並制定商業計劃和財務計劃。 引導並支持他們獲得金融貸款。
  3. 一旦企業開始運營,我們教他們記錄其業務運營政策和程式,以執行一致的業務管理。
  4. 我們定期拜訪他們,並透過 Zoom 電話與他們會面,跟進並解決手頭上的任何業務問題。

為中亞禱告

當下中亞地區存在動亂,基督徒人數不到 1%。 讓我們一起為世界上這個失落的地方祈禱。

親愛的天父,我們感謝你聆聽我們的禱告! 感謝你讓我們參與全世界分享福音的事工! 你告訴我們直到地極我們要去傳佈福音。 為著整個教會會眾熱切宣教的心意托舉起弟兄姊妹來歸向你,感謝主!

主啊! 你大能的手攪動中亞這個地區,開始屬靈的復興並擊退敵人。 要在中亞建立起更多你的事工,在這困難的時候能夠支持在那裡的弟兄姊妹。 當你的孩子傳福音面臨迫害和打擊時請求主賜予力量和勇氣。

求主讓異象和奇蹟發生,讓人無可否認你的存在。

主啊! 我們祈禱你的聖名被大聲讚美! 讓全地的人都知道你是獨一真神!

奉主耶穌的聖名,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