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家居

張越剛

日本微型小說家星新一寫過一篇科幻小說《無微不至》。講了一個住在未來的叫特魯的人,他的家居都是智能化的。早上,鬧鐘叫他起床,然後機械手把他從床上拉起來,給他洗澡,換衣服。機械手把他送到餐桌邊,他沒有吃早餐。機械手把他放進汽車,車沿著管道自動開到公司門口。同事這才發現,特魯已經死了,死亡時間可能是昨天半夜。

這個小說描繪了一個過度智能化的家居造成的問題。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工具性的。科技可以被用在好的方面,為人類提供便利,但是“多快好省”,不一定“好”。科技也可能被用在壞的方面。基督徒對科技的態度:不要怕!上帝掌管!有的時候,上帝是通過經濟規律、市場規律來掌管。我們要不斷學習、正確使用科技,不被科技轄制。要警惕對科技和不成熟科技產品的炒作。要平衡智能化、複雜化與簡朴化。

我會從衣、食、住、行幾個方面來討論科技與家庭的關係,給兄弟姐妹提供一些思路。

當代的科技發展,使很多新材料用在服裝上,給人們造成便利。像有的運動服材料,比天然材料阻力小、耐久。

一個新的趨勢是科技與時尚相結合,不再像以前的機械電子產品只解決功能問題。蘋果公司Steve Jobs的一個貢獻是把科技產品變成時尚,比如iPod白色的耳機線在當時成為流行時尚,後來的iPhone也是類似。最近奢侈時尚品牌Prada和美國航天局合作,研發宇航員登月的服裝。

人工智能也應用在虛擬試穿,有攝像頭拍下人,屏幕上就可以顯示人試穿各種不同的衣服。但是姐妹逛實體的服裝店,是一種解壓的生活方式,而虛擬試穿不能起到這樣的效果。

美國快餐業也在發生變化。麥當勞的一個貢獻是實現了餐館食物的標準化生產,降低了成本,解決省時間和能否吃飽的問題。但是不夠注重營養、味道和體驗。現在的年輕人喜歡更健康的快餐,比如Panera Bread。

世界速食麵協會公佈的數據,2022年一年內全球吃掉1212億份速食麵。速食面的出現也是解決省時間和吃飽的問題。後來網絡送餐出現,一些吃速食麵的人改為買外賣。而現在,預製菜的出現,使得人既能省時間,又能吃到可口的飯菜。

最近出現的人造肉,也有一些人投資炒作。一類人造肉是幹細胞培養,成本很高。另一類人造肉是豆蛋白製品。但是豆製的人造肉在中國遭到冷遇,因為中國的豆製品已經有很長的歷史。從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開始,北魏已經有素食食譜,宋朝的食譜已經有豆腐製作的“假煎魚”、“素蒸雞”等。人造肉並非新鮮事物,現在投資已經跌落。現在還有3D打印的牛排,米其林廚師還用它製作了烤牛排。但是人最終還是要吃健康、天然、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肉蛋奶。

以前有科學幻想說人以後會住在海底,或者月球、火星,後來發現人還是要保護環境,住在青山綠水的自然環境當中。

我們用的一些家用電器,可以給我們帶來便利。但是一些過度科技化的產品,像帶wifi的洗碗機、冰箱,有很多冗餘的功能,造成使用過於複雜,需要返璞歸真。

像GPS衛星導航這些科技產品,給我們出行帶來便利。汽車的一些智能化的安全措施,也增加了我們的開車安全。

一些科技產品像電動汽車,實際100多年前就出現過。1947年日本生產的Tama電動車,使用鉛酸蓄電池,續航40英里,最高時速22英里。現在使用油、電、氫氣、液氨的車都還在發展,以後比較理想的汽車是安全、可靠、環保、有長續航力、長使用壽命、價格可承受。

我在疫情期間參觀了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後來在西雅圖參觀波音公司的飛行博物館,看到1968年研製出的飛行汽車,和現在的飛行汽車理念幾乎一樣。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願兄弟姐妹在家居中善用科技來榮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