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總第27期

教會活動集錦(27)

圖/文:談秉遜

1/7新長老執事就職禮。
1/7短宣分享,圖中是Cindy Morrison介紹緬因州希望之家。
二月教會各團契事工慶祝中國新年聚會餐,照片是膳食組。
中區團契慶祝中國新年歌唱表演。
2/11成人主日學言討會。
2/11教會歡迎新會友,盼望他們能成為我們這大家庭的成員。
3/18 兒童事工會議。
3/23 –3/25華語堂春季佈道會 – 講員: 華欣牧師,主題: 讓夢飛揚。
3/31 復活節音樂晚會 , 中英聯合詩班及管弦樂團聯合獻詩清唱劇 ”無比的愛 “,指揮: 康克理牧師 。
4/6潘儒達牧師與師母在各團契分享。
4/15 盛曉玫泥土音樂佈道會。
4/15 盛曉玫泥土音樂佈道會,决志弟兄姐妹到台前接受祝福。
4/22兒童事工培訓,講員: Sandy Coehlo, 主題 ”聽,知道, 做 – 幫助孩子把學到的知識實踐出來 “。
4/29教會音樂事工詩歌奉獻: “詩篇23篇”。
4/26 – 5/6中華福音神學院神學碩士課程, 講員: 曾劭愷教授, 主題: “基督教信仰的公共性” 。
4-26 – 5/6 講員曾劭愷教授。
5/13教會會員特別大會,主持何煜光長老。
5/13教會會員特別大會, 投票確認潘儒達牧師為下一任波士頓華人聖經教會主任牧師。
5/13母親節聯合崇拜講員謝美琴師母,題目: “常在主裡面” 。
5/13母親節聯合崇拜,兒童詩班詩歌奉獻: “母親的祈禱” 。
5/20 柯悅敏師母詩歌奉獻: ”沒有十架怎得冠冕” 。
5/20戴繼宗牧師證道: “三個必須” 。
教會136屆浸禮,共有17位受洗歸主名下, 中文部7位、青少年9位、跨越橋1位。

禱告詞(27)

郭冠成

我們在天上的阿爸父神,我的心切慕祢
如鹿切慕溪水
我的靈渴想祢的救恩,並且仰望祢的應許
祢是我們的主,我們要切切的尋求祢
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我渴想祢
我的心切慕祢
因為我們的神,是樂意施恩幫助的神
我們的神,是大有能力的神
我們的神,是醫治拯救的神
昨日今日明日,祢必看顧保護
求主親自施恩幫助我們
對祢的愛能夠一天比一天更深
不只是祈求祢的幫助、祢的能力
祢的醫治、祢的拯救
不只是在有困難有需要的時後
才來到祢的面前
而是更加清楚明白地說:
主!我們單單在乎祢!
主!我們單單愛祢渴慕祢!
在人心、社會以及道德價值觀
都劇烈變動的世代
主祢自己以及祢的話語是那不變的真理
在喧囂浮躁與盲目追求的世道底下
祢是那位對風和海呼喊:
「住了吧!靜了吧!」的主!
縱使周圍地都震動毀壞
我們宣告主祢是我們的磐石!
求主安靜我們的心
專心尋求道路、追求真理
主!塑造我們的生命
願一切榮耀頌讚都歸給至高神!
這是我們的禱告,奉主的名求,阿們!

責任編輯:鄭智美

他們現在在哪裡?

看圖片 說故事

談秉遜

王季雄、王敏雯夫婦
我們前華語部王季雄弟兄生在上海,成長在台灣,18歲蒙恩得救,成為跟隨耶穌的門徒。後本教會差派王季雄、王敏雯夫婦到泰緬邊陲山區宣教近30年,並為佤邦設立學校,現退休住泰國清邁,夫婦終生相親相愛,身心健康、常存平安喜樂,並充滿感恩。
 

 

吳志坦、蘇心美牧師夫婦
我們的前華語部吳志坦、蘇心美牧師夫婦1996年離開CBCGB,吳牧師在加州洛杉磯正道神學院進修教牧博士之後,1999年去到奧地利維也納,牧養維也納華人基督教會。2006年吳牧師因家族性遺傳小腦萎縮病發,提前從牧會的事奉崗位退休。自2006年2月起至今,全力協助吳師母從事翻譯神學課程、基督教書籍和領袖訓練教材的工作,並一起擔任Gordon-Conwell Semlink的網路導師。吳牧師夫婦的女兒吳於真,離開本教會時才四歲,現今在維也納的一間德英雙語基督教幼稚園擔任辦公室秘書的工作。

Ron and Shelby Adhikari  夫婦
我們前華語部 Ron and Shelby Adhikari夫婦被差派到菲律賓十多年,在台灣為外勞宣教二十多年。雖然他們現已在台灣退休,但仍然繼續協助不同教會的外勞事工,通過他們的服務發言,幫助他們尋找資源、諮詢和解決他們有關法律的問題。

孩子要魚

湯湧

大女兒第一次入選麻州東部地區少年音樂會。在享受她們高大上的匯報演出之餘,我要和您分享一個意外的細節:那位科州來的客座指揮在演出前,為了嘉獎家長們為孩子們學音樂的付出,邀請有接受私人老師培訓的學生們舉手。結果,如您所想像的,絕大部分的孩子們都自豪地舉手。

我瞬間的自豪感很快被某種失落感所籠罩。作為教會四年級孩子的老師,我這麼多年見過三種類型的孩子,一種是雷打不動週五週日都準點到教會的孩子,一種是周五和周日只來一天的孩子,一種是只有他們的課外活動因故沒有安排的時候,才稀罕來教會的孩子。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孩子們來教會的規律是家長們養育子女心態的一面鏡子。在路加福音11:11中,耶穌這樣說:“你們中間做父親的,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拿蛇當魚給他呢?”我們對孩子們才藝的慷慨投入,都讓我們對這句話問心無愧。但是,要是因為專注課外活動而讓孩子割捨,遠離教會,我們是不是捨本逐末了呢?

在馬太福音4:4中耶穌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我們都希望讓孩子們全副武裝去面對他們的未來,但我們是否認準,神的話語才是他們最需要的裝備?孩子要魚,我們是不是錯給了石頭?

這個週五晚上,你和你的孩子會在哪裡?

作者簡介:屬愛主團契,為兒童主日學老師及背經比賽同工。文章原發表在他的微信朋友圈。
責任編輯:潘瀾

我的朝聖之旅

屈慶恩

數年前一部名為“道路(The Way)”的電影讓我深受影響。故事開始以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忽然收到法國小鎮警局來的電話,說他的兒子在朝聖路(Camino Way)上喪生,需要他來收拾後事。他立刻奔到法國,把兒子遺體火化之後,在收拾遺下的行李中,看見他兒子的朝聖者護照,只蓋了一個起點的章。他深受感動,决定背着兒子的骨灰,替他完成這七百五十公里之旅,到西班牙西北部一個名叫“聖地牙哥星野之原 ”Santiago de Compostela的城市,朝拜使徒雅各的紀念教堂。把這本朝聖者護照的空白頁完全蓋滿。

這三十多天的行程,所遇的意外,危險困難不用多說。最終到達教堂,在崇拜之中,當那巨大的銀香爐從教堂一邊擺動到另一邊,乳香散滿全聖殿, 他彷彿看到已故的兒子站立在詩班行列之中。內心得着安慰。

使徒雅各,西庇太的兒子,依教會歴史,曾到西班牙傳道。他回到耶路撒冷時,被希律亞基帕殺頭。遺體被天使拿去放在一條無人無舵的小船上,後來被人帶到今天的聖地牙哥,星野之原,在他的墳墓上蓋了一座宏偉漂亮的教堂。自一千年前,無數的信徒從歐洲各城市,四方八面徒步向這教堂朝聖。今天最普為人知就是從法國邊境的七百多公里的一段。

去年底我召集了六個喜愛步行的親戚朋友, 参加這朝聖的行旅。我們選了從葡萄牙海邊的一段:一百公里長。估計要走六天。因種種的個人理由,我們選在三月初起行,雖然這不是理想的旅行季節, 是當地的雨季。新年一開始,就遇上一連串的困難。最先是我們中間一個八十三歲的朋友,他的妻子忽然中風,性命垂危。他對我說,暫時不想放棄行程,因為妻子很可能在一,兩個月中去世。若是如此,他也可以藉此解憂。農曆新年時我們隊中的一個親戚,我在香港的表妹來電,照顧她媽媽(我的九十三歲姑媽)的印尼佣人,她在印尼的丈夫交通意外突然去世,要奔回印尼處理後事,若三月前她不回來,媽媽乏人照顧,她們夫妻倆也不能成行。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中風的妻子慢慢的恢復,可以進食,說話,但不能行動。她的丈夫對她很好,把她接回家療養,僱了兩個佣人照顧她。若他真的要隨我們行這朝聖之旅,良心上總說不過去。他决定放棄了。到了二月底,那印尼佣人回來了,怎料我的姑媽不小心跌倒,傷了頭骨,疼痛非常。我表妹夫妻兩人也逼得放棄此旅。

起程那一天三月二日剛逢波士頓大風雨,我的妹妹住在昆西市一個半島上。中午潮漲時把唯一的通路淹沒了。潮退後路還是不通。最後我們這七人團只餘下三人。在風雨中趕到機場,看見局面亂紛紛。原來因風暴影響,供應機艙食物的車輛不能靠攏,這段航程沒有服務,乘客要各自備晚餐。終於飛機起飛了,我默默感恩禱告。經過中途轉機,又上計程車,傍晚到達葡萄牙邊界古鎮Baiona,正是這最後一百公里朝聖的起點。

未成行之前我每天看天氣預報,都是未來六天,天天下雨。我們已作好最壞打算,帶備雨帽雨衣雨鞋,還準備了感冒,退燒藥。打算傷風感冒也繼續支撐下去。怎料第一天預告我們有八小時的陰天,下午四時後開始下雨。早上趕緊吃罷早餐,把所有行李處理好交人託運到下一站,帶着水壺,乾糧,地圖就匆匆起行。沿着大西洋的海邊行走,右邊是白牆紅瓦的西班牙式整齊小房子,左邊是婆娑的棕櫚樹,潔白的沙灘,無際的大海。這一天二十六公里,雖然路途頗長,實是賞心樂事,何苦之有?中午剛好經過一間海鮮餐廳,兩個隊友都不約而同的要光顧。但我說“若花一小時的陰天在餐館享受,就要多一小時雨中走路”。他們很不樂意的隨我繼續走路。將近四時開始下雨,我們離下一個城市已不遠,忽然發覺下一站的酒店名稱,地址放在已託運的行李上。茫茫大城何處安歇。那天恰巧是星期日,替我們安排行程的旅行社不辦公。我的手機只能接通美國。不能成行的妹妹雖然有行程資料,但她住在昆市,交通電源斷絕。不能與她聯上。在雨中傍徨無措,唯有禱告,得着平安。接着想到雖然不能用國際長途電話,但可以用WhatsApp嘗試找在香港的表妹。七小時的時差,在晚上十一時後她竟然接了我的音訊,解决了當前的困境。當我們踏進這酒店的大門,彷彿體驗了約瑟找到伯利恆客店馬槽的心境。

恰巧那天是我七十嵗的生辰,為了補償隊友享受不到的海鮮午餐,我晚上就補請他們吃一頓豐富的海鮮餐。在舉杯暢懷之中,想到摩西在詩篇九十章說到,普通人七十是生命的終點,而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不禁感慨萬分。

第二天路程是二十一公里。早上濛濛小雨在城中穿過。後來開始上山,沿着古時的棧道行走。路旁遇到不少水泉,清澈可供飲用,聯想到耶穌對撒馬利亞婦人說,“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下午到達一個小鎮,順利的找到旅店,但店主卻說我們預定的房間,昨天旅行社已來電話取消了。房間是有空的,但要我們再付錢。原因是在香港的表妹要求他們退還旅費,他們把所有人的訂房都取消了。我們慶幸有地方可住一晚。到明天再和旅行社理論。

這次步行有一個經歴,是從來沒有遇過的。我們每到一個叉路口,若有人在場,必自告奮勇的為我們指路。當地人知道凡外來旅客,一定是走朝聖之道的。况且這朝聖之路,路標非常清楚,所以這六天來走了無數分叉路,從未有走失。接着這幾天,有走二十公里,有走二十五公里的,每天穿上雨衣,低頭疾走。經過大街小巷,有時踏在花崗石鋪的古道上,兩旁的石墙佈滿了青苔。有時走在繁忙的高速公路旁,大卡車旁身而過。使我想到明朝黃河奪淮的情形。這條千年古道一部份被當今的汽車佔為己有,沒有留下半點餘地。經過了多少教堂,多少掛上耶穌的十字架(crucifix)。其中一個豎立在路旁一個小草坪之上。當我跪下禱告,起來回身一看,看見一壁有門的石牆,上刻着(depositinfanti)。我猜是存放嬰兒遺體的墓地。那些未受洗而去世的嬰兒,作為父母,內心是何等的憂傷無奈。最後一天,遇到一個背重行囊的長者。原來他也是同路,年紀比我還大。但與我們不同,他沒有託別人運輸行李,全背在身上。況且他是從葡萄牙的一個大城出發,全程要走二百六十公里。聽說這樣的旅程,他每年共走二千公里。對着他,我們慚愧得無地自容。

這一天雨下得頗大,我們經過五天的辛勞,有點油盡燈枯的感覺。我的脚也磨起了水泡,步步為艱。進到那莊嚴宏偉的教堂,跪在聖壇前,忽然覺得重擔釋放了,內心份外安寧。到晚上彌撒時,當修女的歌聲初起,神父步入聖壇,各會眾起立時,我不覺熱淚滿眶,泣不成聲。感到我如何不配,承受這莫大恩典,賜我豐盛的生命,和這次機會完成這朝聖之旅。雖然彌撒用拉丁文和西班牙文。但我仍依時以主禱文,尼吉亞信經和認罪文回應。彌撒後我仍留下。修女和另一個神父繼續唱出不同的聖詩,我看到一小群會眾約十多人繞着聖堂的外牆行走。我抱着好奇心也跟隨他們。原來聖堂的外牆掛着多幅雕像,是耶穌上受難之路的十四個站。(Stations of the cross)每一個站信徒們都作一個簡單的半跪,接着俯首禱告。當到了第十一站,我看到耶穌躺在地上,伸出右手,任由兵丁用鎚子把釘透過手心釘進木裏。這一鎚一鎚帶來的痛楚,只是致死苦難的開始。我不可以想像耶穌那時的感受,我不覺又垂下淚來。我想經過這六天朝聖體會到的一點點苦楚,才能開始領畧到耶穌十架的苦難。

最後我將蓋滿了章的朝聖者護照帶到教會的辦事處,換取完成證明書。原來那天我是第一百二十一人完成這朝聖之旅。他們說夏季每天有千人以上完成。去年完城這旅途有二十五萬人之多。我們起初是以觀光旅遊運動目的來参加,怎料最終得着朝聖者的屬靈經歴。(03/31/2018,Weston)

作者簡介:屬石函團契
責任編輯:張子義

有歌:給世煌兄

張子義

編者按:自1983起在我們教會聚會,並參加Andover團契的陳世煌弟兄(1950/2/17-2018/1/18),因罹患胰臟癌,於今年初去世。他與妻子邱錦鳳姐妹恩愛有加,曾在《心版》第五、六期留下美好篇章:《蒙福的愛》與《查理斯河畔之夏》。2006年二月他倆慶祝結婚三十週年紀念,九月沿萊茵河、多瑙河,暢遊歐洲。兩年後(2008)世煌自資訊專業榮譽退休,2009當選台灣交通大學傑出校友,同年換腎;愛妻捐給他一邊的腎,傳為佳談。此詩歌詠他們婚前、婚後,乃至永遠的愛。

那年入門,提著小電爐
她地板上蹲著,慢火燉著
你說的,憐愛

她割下這一邊的腎
補你腎的那一邊
她說的,咱不分你我

有歌,萊茵河多瑙河
唱罷羅蕾萊唱桑塔露琪亞
唱歸來吧蘇連多

人間有蒼青呢
有主,成三人行
地平線外

有歌,咱一同唱日落之那邊
賜福之早晨
(01/29/2018, Boston)

作者簡介:本堂愛關牧師
中譯英:張之潔
責任編輯:陳一萍

There Is Song: For Brother Frank Chen

That year, she entered your door,
small hot plate in tow
Squatting on the floor, she;
the small range simmering
You said: Adoration

She cut off her kidney on this side
To mend your kidney on that side
She said: There is no you nor I

There is a song: the Rhine, and the blue Danube
Sing Lorelei, sing Santa Lucia
Sing Torna a Surriento

In this life, there is greenery along the way
There is God, and that makes three
Beyond the horizon

There is song, we sing: Beyond the Sunset
O blessèd morning
Translated by Jennifer Chang (張之潔)

三文魚頭湯中……

傅麒媛

“蔥不能這麼切,要切成蔥花,細一點,我來給你示範一下。”又是一個週五,城區事工的學生團契負責備餐,Uncle Mike(陳永貴)在旁邊指導。我兢兢業業的用著刀子。“是這樣吧Uncle,比之前細了很多。”Uncle看了一眼,“嗯對,比之前好很多了,還有這個白蘿蔔要切成一片一片的,不能太厚。”我們小組的另一個姐妹急忙點頭,更正給Uncle看。突然背後Peter(曹洵)提高聲音,“要小心哦,煮好的雞蛋很燙,要端到水池了。”大家急忙讓開道路,等著Peter放下一鍋待滷的雞蛋,擰開水管用涼水沖著。過了一會兒,我們小組來幫忙備餐的幾位準備好了大盆和一小碗,把剝好的雞蛋放進大盆,剝壞的雞蛋放進小碗。大家一邊聊天一邊剝蛋,氣氛融洽。7點鐘到了,備餐的組員們拿出工具,準備給大家盛飯。週五下午5:30到7點的三樓廚房總是這麼忙碌。這只是眾多星期五的其中一景,我們是五組研究生的其中一組,負責這週的備餐。

做為基督徒,我知道備餐的意義不僅僅是能夠吸引新朋友,而是在一起工作的過程中,能增進小組之間大家的感情,每當看到我們一起做好的飯菜,總是特別感恩神帶領我們在主裡認識彼此,一起同工,一起鼓勵。

其實當初我很害怕備餐。毋庸置疑,Peter和Uncle Mike做飯都很有經驗,對各種食譜爛熟於心,菜都可口美味。恰恰如此,每當我在他們面前切菜洗菜,總覺得自己就像是在關公面前耍大刀,害怕做不好,被Uncle批評。所以一開始還是很怕接近Uncle的,只是跟他的妻子,Auntie Susan(黃素貞)有一些交流。

這件事在我做同工之後有了改變。有一次同工會借用Uncle Mike家的場地舉行,結束後,Uncle給我們煮了三文魚頭湯和米粉,魚味之鮮美讓我今生難忘。在送我回家的車程上,我問Uncle是怎麼做出這道湯的,Uncle說,“這就是我小時候的味道呀!小時候在台灣的路邊攤,就是一碗三文魚湯,一些生魚片。我現在只是想重新創造小時候的味道!”從小我在北京旁邊的一個內陸城市長大,路邊攤吃生魚片還是第一次聽說,當時我覺得好有趣!進一步,我又問Uncle週五備餐的那些食譜是如何來的,這麼多食譜怎麼能都記住的?Uncle回答,“很多菜譜都是我小時候,媽媽在家招待客人做過的菜,我很感謝神,讓我到現在還有能力記得,並且做出同樣的味道。還有米粉,是我年輕的時候跟 Auntie Susan約會時經常吃的,所以每次吃米粉,都有年輕約會時的回憶和味道。我很感謝神,給我這樣的恩賜,讓我能做飯給別人吃,每次看到別人吃自己做的飯就很滿足。”

我的心,跟著三文魚頭湯和米粉,被溫暖包圍。我對 Uncle說,這樣好棒!如果你以後寫回憶錄,都可以用菜譜本的格式,每一頁都是一個菜譜,也是一個特別的回憶。從這之後,每次看到Uncle在廚房裡忙碌的身影,我都想到他的那顆單純想要給予的心,和他那從神而來的恩賜。也感謝神的恩典,讓我有幸聽到這個故事。是啊,撒母耳記上16:7講到,“不要看他的外貌和他身材高大,我不揀選他,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還有彼得前書3:3-4,“你們不要以外面的辮頭髮,戴金飾,穿美衣為妝飾,只要以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

我對Uncle的態度,也由一開始的害怕,漸漸地變成了敬畏。

回顧這一年做同工服事,我發覺每個人的恩賜都很奇妙,很特別。而我們能在主裡同心合一的互相配搭,又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呀。讚美神的大能,一切榮耀都歸於神!

作者簡介:屬城區(COM)學生團契
責任編輯:鄭智美

主愛滿滿天地間

(三句半)

張建

敲鑼打鼓走上台,
開心話兒說起來,
台下笑臉一朵朵,
百花開!

漫天飛雪金雞去,
大地回春錦犬來,
弟兄姊妹聚一堂,
樂開懷!

一年一度迎佳節,
每月每日數恩典,
在地生活有聖靈,
如在天!

承煜尋得真理路,
靜遠細讀聖經書,
曉春起步向天行,
歸向主!

鍾楠伯伯精神好,
靈裏追求不服老,
得救不分先與後,
賽小夥!

教會服事各爭先,
聖餐招待獻溫暖,
車隊餐廳主日學,
樣樣幹!

家庭小組查經好,
肢體關懷有禱告,
獻詩歌聲同讚美,
神榮耀!

農場勞動藍天下,
大田小苗黃瓜瓜,
齊伸手來拍個照,
黑泥巴!

宣教義賣人氣旺,
姊妹人人上“戰場”,
各式糕點多美味,
快來嘗!

紅紅楓葉如我心,
黃黃葵花襯你影,
郊遊遠足增友誼,
手足情!

情義濃濃團契裏,
主愛滿滿天地間,
屬靈之家在哪裡?
青橄欖!

作者簡介:屬青橄欖團契
責任編輯:楊曉玲

在世而不屬世的信仰

“基督信仰的公共性”神學講座側記

邵健

“你們是世上的鹽……你們是世上的光。
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你們的光也當這樣
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
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 5:13-16)
“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 。”
(約翰福音18:36)

當面對極具爭議的當代社會議題及多元文化思潮挑戰的時候,基督徒如何做到“在世而不屬世”、如何維持“世上的光、山上的城”的榮耀見證?2018年4月末,由前中華福音神學院系統神學助理教授、現任浙江大學哲學系研究員-曾劭愷博士主講的神學講座《基督信仰的公共性》,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曾劭愷博士畢業於牛津大學神學系哲學博士,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碩士,維真學院道學碩士,以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理學士。自2013年開始參與歸正福音事工服事,講授課程包括“行動中的信仰:基督教倫理學”、“生活與靈性:華人信徒的屬靈神學”、“馬太福音”等,亦是多本電子書的作者。他於維真學院師從巴刻(J.I.Packer),傳承英國清教徒及福音派信仰的精神,致力於擔負華人教會神學發展及文化宣教。

當面對各種社會議題的時候,很多基督徒被政治誘導,只有“立場”,而缺乏思辨,不由自主地在左右兩派中選邊站。這些議題,大的如同性戀婚姻(及針對保護不同性別認同群體的法制)、民主黨和共和黨選舉、平權制(AA)對亞洲學生的不公平、合法墮胎、以及槍支控制等,小到一些地方性政策及法案。爭論的結果往往是不同觀點的群體分裂成兩派,互相都無法正常地對話。教會內部有些基督徒也會因此而有觀點上的分裂,往往雙方都相信是“為神國而戰”。這些現象引起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聖經原則如何落實在當代基督徒的公共領域生活中?

首先,曾老師向我們闡明了基督信仰的“公共性”。基督教的信仰不光是關乎我們跟上帝的關係,以及我們在教會裡面的生活。基督徒的信仰應當活在每一天,應當活在世人的眼前。因為主耶穌吩咐我們,要做世上的光、世上的鹽,要做山上的城。主耶穌教我們的禱告,不是願祢帶我們到天上去,而是“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10),正如主耶穌是“道成肉身”的主。聖經給我們的是“入世”卻又不“屬世”的信仰;在世人面前,什麼是基督徒該有的樣式、以及如何活出這個樣式,如何在生命中的每一點都委身於基督,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課題。“十字架”是這個課題的中心,因為“十字架”本身就具有“公共性”。“十字架”是主耶穌在羅馬帝國的權勢下被判刑、被釘死,它是一個“公共性”的救贖事件,它也關乎我們個人和上帝的關係。因此基督徒個人的信仰和公共的生活,要體現出上帝給我們的整全的世界觀。

從主禱文入手,曾老師結合教會的歷史教訓,闡明如何以禱告進入公共場域。中世紀的時候,教會曾認為只有神職才是聖潔的,甚至崇尚苦修的生活,導致在世上息了光、鹽失了味。美國教育部長Betsy DeVos在出任前,曾誓言在任內用職權“推進上帝的國度”,然而這符合聖經嗎?許多福音派基督徒將“使美國再度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口號解讀為“使美國重新成為基督教國家”,但聖經有教導“基督教國家”的概念嗎?主耶穌在禱告中,首先要求人與神和好(“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馬太福音6:9,10),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和好與尊名。針對現代的自由主義思想,曾老師說,世界的自由與神國的自由是不同的。世界的自由是自我定義的、為所欲為的。神國則是受到神本質的屬性所規範的自由。作為受造的人,我們要活出神所賦予我們的本性。

基督徒面對日常及社會問題,首先要從神學立場,而不是政治立場出發。聖經教導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

本次神學講座跨二周歷時三十個小時,以“道成肉身”之模式確立“在世而不屬世”的核心原則,突破尼布爾關於“基督與文化”之五大進路的論述所造成的困境,借鏡初代教會、宗教改革、清教徒運動、荷蘭新加爾文主義,以及現代與當代神學家的洞見,思索當代華人基督徒與公共領域的互動,其中又以清教徒的工作觀、財富觀、和政治觀著墨最多;課堂上師生對談甚多,誠乃莫大享受。

為了嘉惠未能選課的弟兄姐妹,北美華神董事會在講座期間,特別為我們和曾老師舉辦了一次晚餐交流會。作為第四代基督徒的曾老師,在會上詳細講述他信主並受神呼召研究神學的經歷。之後互動式地回答了不少大家提的問題,比如講座中沒有聽全的部分、信徒學神學課程的同時如何處理好家庭問題,還有對一些具體社會議題的聖經解釋等等……

因為時間有限,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詳細解答,但參加的眾弟兄姐妹都從這位年輕、卻擁有廣博神學知識的老師深得裨益,今後在公眾議題上知道如何樹立正確的聖經神學立場。

註釋:
1. 歸正福音事工R.E.M.學術顧問曾劭愷介紹: http://rem.org.hk/aboutus/preachers/418-alex
2. 浙江大學哲學系研究員曾劭愷簡介;
http://person.zju.edu.cn/stseng
3. 曾劭愷博士Facebook主頁:
https://www.facebook.com/alex.s.tseng

作者簡介:屬青橄欖團契
責任編輯:陳一萍

對音樂佈道的前瞻

楊亞剛

興奮的期待

二零一八年四月十五日,加州泥土音樂團隊一行六人來到本教會舉行一場音樂佈道會。由盛曉玫(Amy Sand) 姊妹領隊,隊友包括她的先生厲桓春(Michael)、兒子厲家豪(Ben)、準兒媳黃伊愛(Liz),再加上謝旭雅(Iris)姊妹和楊宗璜(Jason)弟兄。多年來,在團契裡時或唱著他們的歌,有這樣難得的機會能夠現場見到真人演唱,何其興奮;因此我提前一小時就到了教會,想藉機會和盛姊妹交流一下作曲的靈感意境,卻沒有碰着面,反倒是和Ben交談了一些。

何等的音樂吸引

慢慢地,人潮就開始湧入大堂,我從中排讓位給一些從不認識的人,有的是全家大小,衣物佔位到處可見,最後退讓到了倒數第四排為止。當即將開場之前,大堂所有席位全部坐滿。當第一首歌唱完後,何明治長老呼籲本教會會友讓位給客人的時候,我看到很多後排的弟兄姊妹們立即響應,起身就往副堂集結,這就是我們在耶穌基督裡集體做的見證,我想那些客人們都看到心裡去了。當我們坐定副堂時,我估計大概也坐滿了八成;若連大堂,人人排比而坐,肩並肩、膝蓋碰膝蓋的坐法,超過千人,並非誇大計算。這在星期天晚上來說,真是不可思議!人心飢渴,可見一斑。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節目的進行吧!

音樂與見證交織

盛曉玫姐妹以一首“為何對我這麼好”拉開序幕,隨即將基督福音的完整內涵,簡潔扼要而又清清楚楚地表達出來;Iris姐妹則以一首“主恩典”加上動作,將台下和台上融為一體,達到賓主同歡的高潮。又有許多首好聽的曲子,如:“幸福”、“好心情”、“因為祢”、“恩典的記號”、“醫治的愛”、“腳步”、“做與不做”、“有一天”、“活出愛”等,把我們的心境帶入快樂歡笑中。詩歌中間穿插著Jason、Iris和Michael三位弟兄姊妹感人的生命見證,卻又把我們帶入深深的沉思中。尤其Iris姊妹靠主的力量,堅守和她患精神病的丈夫在神面前曾經立下的婚約誓言,許多人都淚水盈眶。

最後,當盛曉玫姊妹呼召時,竟然有十幾位朋友走上台前,決志接受主,並絕不亞於一場正式佈道會所帶來的震撼。這是主親自對我們說話,原來你我生命的見證或是感人的歌曲創作,也能像一篇震人心弦的講道,可以令人甘心認罪悔改、屈膝主前。這是聖靈喚醒人心靈的工作,藉著音符的跳躍,配上動人的歌詞,讓我們的心靈一步一步的靠近那完美的創造主;又藉著感人的見證,激發我們去尋找那位全然完善的主。

超乎預料的音樂欣賞會

對那些決志的朋友而言,或許那晚原本只是來欣賞盛曉玫的音樂會而已,又哪裡會想到自己的生命卻在今夜被改變了呢?這是那位真善美的神,親自召喚你到祂面前,我們又哪能抗拒得了呢?

這給予我們教會什麼樣的啓發呢?我們不乏有音樂恩賜的弟兄姊妹,我們更不乏有許多感人的生命見證。然而我們卻沒有把他們結合起來,去完成一件為主做更大的事,就是先仿效泥土音樂的作法,舉行音樂佈道會去吸引人來歸主,並且有朝一日讓更多年輕的弟兄姊妹感受到音樂佈道帶來的蓬勃朝氣,進而獻身音樂佈道事奉。然後,或許哪一天發展出我們自己的特色,藉著各種福音短宣,也能像盛曉玫他們一樣,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去從事音樂宣教佈道。

作者簡介:屬中區團契
責任編輯:陳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