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元宇宙(Metaverse)(二)

⸺可以再活一次嗎?可以活許多次嗎?

潘儒達

在上期《心版》文章“淺談元宇宙(Metaverse)⸺元宇宙和多重宇宙的簡介”中,我們對元宇宙(Metaverse)和多重宇宙(Multiverse)作了粗淺的介紹。在本期的文章中,我們進一步思考,這類的信念或期待反映了人生命的困境和內心的掙扎;如果人們在這樣的困境中找不到直接的解決之道,則轉而尋求虛幻的出路。在人生困境中尋求解決之道,是無數宗教信仰的努力;大多數的宗教尋求的路境和電影所追求的是類似的。

人生困境

在電影“瞬息全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中,男女主角(楊紫瓊和關繼威)代表了離鄉背井的華人面對生計的艱難(開洗衣店辛苦的工作,還被國稅局懷疑逃漏稅),婚姻經過歲月的消磨已經貌合神離,甚至面臨離婚的可能。同時,家庭中上有生重病、不能自主的父親要照顧,下要面對女兒有同性戀傾向的震憾。同樣身為海外華人的我們,雖然每個人的背景和特質不同,也常常發現多多少少都面對類似的生活困境,對電影中的故事應該會感同身受。其實這又何嘗不是普世人⸺不管是海外或本鄉的華人、或是哪一個族群的人⸺共同的經歷呢?人生都是在面對許多內在外在不同的困境;有時候這些困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有時候我們的生活好像在搭過山車(雲霄飛車)似地起起伏伏。外在的困境以外,人生還會遭遇內在的困境⸺在平順甚至成功後心靈卻仍然在孤寂、憂懼之中。

除了當下的挑戰,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時候,不平順的經歷或關係時常成為隱藏的傷口,在夜闌人靜或特定的時刻會跳出來刺痛我們。曾經有一個人問:有一天到了神那裡,在新天新地,我是否能忘記世上所有的經歷?我能感受到,他希望的其實是現在就能忘記過去的痛苦記憶所帶來的傷痛。放眼前方,我們的困境在於不能掌握自己的未來。這種沒有盼望的痛苦,使我們無所適從或舉步維艱。更進一步,我們最終都要面對生離死別的恐懼。

面對以上人生的困境,我們往往會奮力地尋找出路;而當自己力不能勝時,則會轉而尋求別人的幫助;而當周圍的人都不能解決我們現在、未來、甚至生死的困境時,許多信仰轉而尋求一個現世生命以外的理想境界,或生命重新開始的可能。

再活一次

傳統東方宗教,如印度教和佛教,最常勾勒的圖畫是輪迴⸺不管我今生過的如何,我的下一世有重新開始的機會。擴而大之,我們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都要經歷開始、演變發展及最終滅絕。但是全宇宙生命的業力,促成新宇宙的產生,如此不斷循環。所以宇宙的存在是生生滅滅,因此也是不生不滅的。當人面對現世的困境而無法得到解決時,則發展出對神佛的信仰⸺從對他們的呼求和崇拜中尋求解決。例如印度宗教從無法接觸、無法理解、無法傳達的至高神⸺大梵天發展出無數多重位階的神仙膜拜;佛教則從無神論或不可知論發展出菩薩或者佛回到人世來施行拯救的信仰。但是當這些神佛太過虛幻,或者拯救之道太過渺茫時,人們就把解決的希望寄托於虛幻的來世。而人在現世所可以努力的,是透過積功德和修行讓自己的來世有更好的開始和更好的機會。所以我們會看到有人在經歷了生命的蒼桑後,看淡了對今世的追求,而專心修來世;也有人經歷了極大的悲劇和創傷後,剃髮出家。這樣的觀念是由於現世生命不完滿,我渴望在來世可以重新再活一次。

在東方宗教中,這樣的“多元宇宙、多重人生”的信仰也試著要解決自力修行的困境⸺我靠著自己達到生死解脫、入涅盤太難、太苦、希望太渺茫。既然在今世絕無得解脫的可能,我則將盼望寄托於下一世的生命和再一次的生命。我渴望可以重新活無數次,以此盼望可以證道得解脫。根據佛教的本生經,釋迦牟尼經過300多次投胎轉世,終於在2千多年前成佛。我們雖然不如他有智慧,但是只要我的生命沒有終結,經過不斷的轉世,也許經過3千多次或3萬多次投胎,生生不斷,我總有機會有一天脫離苦海進入涅盤?從傳統宗教的多元宇宙和輪迴的信仰,我們可以看到人生面對困境的無奈,並試著從這樣的架構中尋找解決之道。

以這樣的概念為基礎,並在近代加上了科學的元素,多重宇宙和多重人生的概念被用於某些新興的宗教中,例如法輪功就強調多重宇宙的概念,但是把不同的宇宙作為不同的修行境界,類似於佛教的“果位”概念。產生的多重宇宙中,都有一個“我”;當陷入現世生活的困境無法掙脫時,我期待在另一個宇宙中,有一個更完美、境界更高的“我”突破困境,從那個宇宙進到我現在的宇宙來幫助我。這樣的概念不但滿足了我尋求拯救的期待,而且因為來拯救我的是另一個宇宙中的自己,因此這是自救,所以可以避免自己需要外力拯救的“弱者”形象,可以不失去面子,活在“自我感覺良好”的虛幻中。再加上許多娛樂的色彩,就形成了像“瞬息全宇宙”、“奇異博士”或“蜘蛛俠”卡通等類的電影。雖然有不同的表象和理念,卻都可以歸因於自古以來人類普遍面對困境和無助的現實。

自力無法解決

以上解決人生命困境或無奈的途徑,也許對於心理紓發或醫治能暫時性地達到一些效果,但是無法根本性地徹底解決人生命的困境。首先,把盼望寄托於渺茫的來世,或寄託於其它宇宙中更完美的“我”來解決現世中的問題,本身是難以驗證的。根據佛教的觀點,人的每一世與前世之間,在意識上是沒有關聯的,也就是我們無法知道我們的前世經歷。這在華人的通俗佛教中有一個說法⸺每個人生命終結後在前往來世的路上,會遇見一位孟婆,喝了她所作的“孟婆湯”就會忘記前世,才能投胎轉世。在正信佛教的經典中,當釋迦牟尼在兩棵菩提樹下成佛的時刻,他無數的前世才一幕一幕出現在他的冥想中,這顯示人要到成佛時才能了悟自己在輪迴中無數前世的經歷。有一次我曾經和一位“出走”的佛教徒對話。他告訴我,如果是這樣,每一世的我並不是同一個人。佛教思想也許會辯解,本質上仍是同一位“我”,但是在意識上,“同一位我”的本質要等到我即將成佛才能體會,這是個曠日持久、難以達到的經歷。

曠日持久的輪迴固然可能給今世失敗的人一絲希望,但是自力修行的漫長和辛苦使這盼望顯得十分虛幻。如果滿有大智慧的釋迦牟尼需要轉世300多次,在不同的“宇宙”中修練才得以脫離五濁世界、進入涅盤,那麼資質平凡的我們,要經過多少世的修行才能脫離五濁世界和自身的困境啊!五濁世界是傳統佛教思想中對一個一個宇宙和一世一世人生的評價。在一個一個五濁世界中修行,除了辛苦外,我們不能保證下一世會比這一世更好、修煉會更進步。有可能我努力了幾世,有些成果,再到了下一世的時候,因為一個錯誤,所有的成果付諸東流、回到原地;甚至狀況更慘,又需要重新開始。我認識一位朋友,原是“功力高深”的佛教徒,後來信主成為基督徒。他提到曾經在打坐冥想中經歷持續的修練,感覺自己的境界提高了;可是往往在下一次經歷中,突然畫面出現一張可憎的“鬼臉”,在驚嚇中感受到自己幾個月或幾天來的努力都白費了。在現世的修練尚且如此難以掌握,何況是一世一世漫長的修行過程呢?如果多重宇宙中的每一個宇宙都是五濁世界,裏面的“我”同樣要掙扎在這些環境中,又如何能夠確認另一個宇宙中的“我”,會比現世的“我”更卓越、更成熟,像電影“瞬息全宇宙”中所敘述的,來啟發我、幫助我解決困境、提昇境界呢?這也是虛無飄渺的。

需要一位拯救者

歸根結底,人需要一位拯救者來解決人生現世的、人生終極的困境,爲人的生命提供一個更新、重頭開始的機會。其實現代元宇宙已經表達出這樣的信息了,只是礙於無神論的理念,或者為了維持人“自我感覺良好”的尊嚴,而把這位拯救者賦予了另一個宇宙中更加完美的自己。號稱自力修行的佛教信仰,在二千多年的發展中,也逐漸從小乘佛教強調的自我修行,轉變為倚靠菩薩和佛從他方來拯救的大乘佛教的修行之道。為了維持自力修行的根本信仰,佛與菩薩的幫助僅限於開示、啟導,或提供一個淨土作為自力修行的方便之道。到了藏傳佛教,則滿天神佛,他力救助的範圍就更廣了。

從基督福音的角度,解決人生現世困境和終極困境,需要一位拯救者。這位拯救者是創造世界的獨一真神,差遣三位一體神中的第二位⸺聖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成為肉身,為拯救我們而死在十字架上。在約翰福音3章1-16節中,學術德性高超的法利賽人尼哥底母來求問耶穌。在他教師身份的背後,也像我們所有的人一樣,有著對個人困境的掙扎。具有世界胸襟的他,還關注世界困境的解脫,因此求問“神國”這個問題。而耶穌給他的解答是:“人若不重生,就不能進神的國”。重生⸺這正是我們每個人在無數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困境中掙扎時所引頸渴望的:希望我的人生可以再重來一次,正如傳統和現代多重宇宙觀背後所蘊藏的期望一樣。

唯一出路

耶穌基督所強調的重生,不是生命重複的概念,而是同一生命“質”的轉變。如果只是“從母腹再生一次”或者在別世或別的宇宙重來一次,由於外在的環境沒有大的改變⸺特別是我們生命的本質沒有改變,我們只是重蹈覆轍,甚至可能會更糟。我們需要的重生,是生命的更新,而且不需要到下一世或另一個宇宙才能經歷,可以從現在就開始。羅馬書5章1-10節清楚地告訴我們,重生在於我們和創造我們的神修復關係⸺從與神隔離、甚至敵視的狀況,轉變為與神和好。當我們與神和好,三位一體神的聖靈就會住到我們心裡;祂要做的是洗淨我們的罪惡、更新轉變我們、使我們的生命得到質變。當生命得到質變後,我們才能從過去的傷痕中得到醫治,進而修補過去的遺憾;我們才能靠神的恩典和大能來面對和解決現在的困境,進而在生命的更新中成長,使我們有力量、有盼望地面對未來,並且對永生有絕對的盼望和把握。以上重生的經歷,不能靠我們自己的努力⸺那是再多活無數次也做不到的;我們倚靠的是耶穌基督在十架上的救恩;祂為我們死,承擔了我們犯罪所應受的審判,償還了我們對神的虧負,使我們可以重新與神和好、得到神的恩典。這是解決人類生命困境的唯一出路。

當許多宗教和人類尋求“再活一次”或“多活許多次”時,耶穌基督向我們宣告:“你可以再活一次”,不是量變,而是質變;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信靠並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

未完待續

作者爲本教會主任牧師。

責任編輯: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