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屬靈低谷的一點思考

陳恭

最近心血來潮聯繫了一下兩個回國的朋友,發現在疫情及生活變化的雙重影響下,兩個人都已經很久沒去教會,很少讀經禱告,用一個常見的說法概括,就是處於屬靈低谷期了。

要說我自己也是一樣,很久沒有線下聚會了。聽講道的時候只有一半心思在注意,另外一半心思在給娃維穩。娃很不理解我們不認真陪她玩,也不能去別的房間遛躂的狀態。一到週末線上聚會的時候就開始不穩定,讓人沒辦法專心聽講。去年參加了一個一年讀完聖經的計劃,在多次猛補天數之後,年底還是只完成了一百多天。禱告也很少,沒有規律。

雖然自己也很差勁,但是看到朋友處在低谷期,還是很想去鼓勵他們多多讀經禱告、親近神。但是我勸他們的話語,難道他們沒有聽過嗎?我多嘮叨一遍,又有什麼作用呢?

信主加入教會以後,我慢慢了解到,教會對基督徒的期待是做一個“火熱”的信徒⸺常常喜樂、不住禱告、熟讀聖經,張口就能引用經文,積極參與服事。如果你不是這個狀態,你需要一場靈裡復興,也許是哪句經文擊中你,也許是哪句講道讓你猛醒,也許是禁食禱告,也許是參加退修會,總之你需要振作起來,不能不冷不熱。你自己的狀態讓你羞愧,特別是看別人怎麼是火熱的,自己卻是這樣。你也知道走出來的方法⸺你需要讀經,更認識神;需要禱告,和神溝通,建立關係。但就像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似的,你每次提醒自己可以去讀經禱告的時候,又下意識地想逃避、想要做點別的,比如做點家務、刷個手機。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突然想到,也許一部分就是在這羞愧和罪惡感上。如果想到神,第一個反應是好久沒有親近神了,真是個差勁的基督徒。那麼人的本能反應就會讓人想要逃避這種負面的情感。我乾脆還是不想這個沉重的事了,看個小影片放鬆一下吧。在這樣的心態裡,讀經禱告親近神不是一個被神的美好吸引的過程,而是一個好基督徒應該做的功課,是教會對好基督徒的期待在推動我,而人的逃避負面情感的本能在讓我遠離。

難道做為一個冷淡的基督徒,不應該感到羞恥嗎?我覺得可以斟酌。當我處在屬靈低谷,遠離神的時候,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基督徒,對不起愛我的主。這個想法背後的邏輯是“神喜歡火熱的我,不喜歡冷淡的我”。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神揀選了我,潔淨了我以後,期待我很火熱,而對我的冷淡很失望?不是的,神揀選我的時候,早已經知道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我有什麼樣的罪,包括我做基督徒的時候會落入屬靈低谷,他都知道。火熱的我並不比冷淡的我更聖潔;火熱或冷淡,好比在我一座山一樣的罪上增減一小把沙土,對神來說沒有太大區別。重點是,他已經為我所有的罪而死,還清了所有的欠賬。不只是我做基督徒以前不認識他的罪,也包括我做基督徒以後的冷淡對他的得罪。這是在創世以前就已經做好的決定。

如果我的羞愧,使我想要躲開神,那我就是被我的罪控告,被魔鬼的謊言轄制了。我的冷淡並不讓神驚訝,因為神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經“預先知道”我的冷淡。為了我這個冷淡的人,神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捨了,因此我冷淡的罪也已經被贖清。我已被召,被稱為義,未來要得榮耀。我的冷淡也不能讓我被控告,因為有神稱我為義了。

因此,我並不需要先逼自己讀經禱告,參加聚會,表現得火熱,才能高高興興地去找神。就像那個回頭的浪子,並不需要辛苦存錢,把浪費的錢都賺回來,衣錦還鄉,才能回家找他的父親一樣。他的父親不需要他先做出點行動表現自己的悔改,才願意接納他。父親接納他回家,只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父親愛自己的兒子。從現實來說,當他給人打工放羊的時候,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如果要靠自己存錢,可能一輩子都沒有辦法翻盤了。但當他回到父家,父親再次資助他一點資本,洗心革面之後的他在父親的指導下做生意,可能很快就能把敗掉的錢賺回來。同樣的道理,以“掙表現”為目的的讀經禱告不能讓我們和神更親近,如果和神親近的前提條件是我們把自己打理好了,那我們一輩子也別想親近神了。但我們如果認識到此事要成,依靠的不是我們的好,而是神的旨意——他想要我們親近他,且已揀選並潔淨了我們⸺那麼我們就可以除掉心裡的罪惡感,坦然地親近神。在那以後,和神關係的親近自然會引導我們渴望讀經和禱告。

這樣說來,以前的想法是把因果關係搞反了⸺不是讀經禱告讓我親近神,而是親近神讓我讀經禱告。和神的關係是因,讀經禱告是果子。如果我身為枝子,不能從根吸取營養,那麼我是沒有辦法結出果子來的。也許有人特別頑強,還是會堅持讀經禱告,但是他的行為就像試圖把摘下來的蘋果掛在沒有果子的樹枝上一樣。表面上的火熱也許可以暫時掩蓋內心的乾枯,但是掛上去的果子最終會乾癟枯萎。試著以讀經禱告來親近神,本質上是一種律法主義。就像法利賽人一樣,以為虔誠的外在表現可以得神的喜悅。然而這樣的假設,已經忘記了自己是全然地敗壞。正是因為我們不能,所以我們才需要耶穌。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可以把自己打理乾淨,收拾清爽,自己掌握著是否能看見神面的主動權,那我們就是拒絕了耶穌。

可是,親近神不就是讀經禱告嗎?不讀經禱告怎麼親近神?我想,親近神首先是一種心裡的親近,而讀經禱告是行為上的親近。心裡的親近,就是再一次地認識並理解福音,認識到自己已經被救贖,已經被潔淨,自己和神之間,並沒有任何的攔阻。所有的罪都已經在十字架上得到了和解。我不需要再做什麼就可以高高興興地來到神面前。在神看來,我已經被稱為義,我已經穿上了潔白的義袍。我不需要再做什麼才能得他的喜悅。他一直敞開懷抱,我只需要投入其中。好久沒有讀經禱告了,但慈愛的父神依然在等待我,不需要我先做點什麼來彌補——唯一需要彌補的,是那些失去的時光裡面本可以享受的與神相交的美好。

歸根究底,一切都要回到基督的福音裡。福音既是我們得救的入口,也是我們每天行走的道路。對福音的認識,決定我們的“日子如何,力量也必如何”(申命記33:25)。走出屬靈的低谷,不是靠強迫自己讀經禱告,而是要再次認識福音、經歷福音;只有親自體驗神犧牲的愛對我們的釋放,才能用火熱的心對神做出愛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