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郁芬
身為基督徒,我們應如何面對精神疾病患者?我的父親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作為一名患者家屬,我對此有深刻的體會。我的父親,在他66歲過世前,他有31年的時間是與精神疾病奮戰。我從未真正理解過他的痛苦,甚至在他離世後,我對於我們父女之間從未好好地聊過天而深感遺憾。閱讀本書時,我內心充滿了共鳴,作者是一位牧師,在書中她分享了她的治療歷程,從服藥到電擊治療,這過程的辛苦及背後的掙扎與挫折,讀了令人動容。

- 正視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不同於身體病痛,它影響的是大腦,一個掌控思想、情緒和感官的中樞。一旦大腦生病,全身也彷彿失去了力量。即便投入治療,成效也因人而異,而家屬更常要承受外界的不理解與壓力。
作者的孩子渴望擁有一位健康的母親,卻無法不心疼被疾病折磨的她。這種複雜的心情,我完全理解。過去,我總是站在家屬的角度看待精神疾病,卻從未有機會瞭解父親內心的掙扎。然而,這本書讓我站在患者的立場,看到他們的痛苦與無助。
對精神疾病患者而言,發病時他們無法理智思考或改變自己的狀態。即使是基督徒,理智上知道生命有價值,卻在病發時感受不到上帝的同在。但事實是:即便我們感受不到祂,祂依然掌權,這是我們最大的盼望。
正視精神疾病,適時就醫並搭配靈命塑造,可以幫助患者有更好的預後。
二、信心與盼望
在治療的過程中,作者特別提到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為患者禱告!”因為當患者發病時,他們無法專注禱告,但當知道有人為他們代求時,那會帶來極大的平安與溫暖。
作者的丈夫與弟兄姊妹以愛陪伴她,為她禱告,成為她堅強的後盾。而最大的鼓舞,來自基督復活的盼望。作者提到,在歌羅西書3:3-4說:“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與基督一同藏在神裡面。基督是我們的生命,祂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裡。”
當我讀到這裡時,心中深受觸動。雖然我對於和父親之間從沒好好聊過內心的想法而深感遺憾。但因著復活的盼望,我相信父親現在已經在天上得著完全的醫治⸺沒有恐懼、沒有幻聽,他在永恆裡擁有健康與平安!想到將來在天家能與他重逢,認識那完全健康的他,我不禁流下感恩的眼淚,內心充滿感恩與盼望。
三、如何幫助精神疾病患者
精神疾病患者最大的痛苦,往往不是病症本身,而是來自社會的誤解與歧視。作為基督徒,我們能做的包括:
- 為他們代禱:當他們無法為自己禱告時,成為他們的代求者。
- 用神的話語安慰:陪伴讀經,提醒他們上帝的愛與復活的盼望。
- 適時探訪與陪伴:以愛接納,成為他們抬起無力手的支持者。
上帝是愛的源頭,唯有連結於祂,我們才能真正活出愛。作者的丈夫在書中展現了不離不棄的愛,即便妻子無法照顧自己與家庭,他仍然選擇堅守與陪伴,活出了對神的信心與愛,這是何等不容易,也值得我們學習。
我也想起我的母親,面對父親的疾病,她因信靠上帝而毫無怨言。即使旁人認為她辛苦,她卻甘之如飴,常感謝神的恩典與祝福。母親是我的榜樣,她的信心深深影響著我!
結語
哥林多後書1:4說:“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上帝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我深信,一切的苦難都在上帝的掌權中,雖然我們無法完全理解,但祂的恩典永遠夠我們用。(林後12:9)

只要我們持續仰望、倚靠祂,因著耶穌復活的盼望,我們終必得勝,戰勝苦難所帶來的痛苦!
作者屬和散那團契,目前就讀於北美華神基督教研究碩士班輔導組。
責任編輯:吳欣純
附上書本封面照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