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我心

廖令晨

我祖籍廣東潮州, 從小在江蘇南京,江南水鄉長大。大學畢業後,我來到美國讀研究生院,至今已有二十年了。

初接觸教會

剛來美國讀書的時候,我在一個週五的晚上收到教會團契的邀請,去教會姐妹家裡參加查經班。那時候覺得教會的朋友們太好了,非常熱情和溫暖。大家一起查經,禱告,吃飯,彈鋼琴, 度過了非常美好有愛的時光。這讓我作為一個遠離家鄉的留學生倍感溫馨。我很樂意參加小組活動,也願意到教堂聽牧師佈道。

淡出了教會

後來工作後我還繼續保持參加教會的敬拜一段時間, 但漸漸的便淡出了教會。在沒有生活信仰的那些年,我的內心有時會有一種迷茫的感覺,好像總覺得內心缺少了些什麼。

再回到教會

直到去年,在經歷了三年疫情和一些人生歷練後,我內心收到了觸動。經小師妹的邀請,我再次回到了教會(前一個教會)。 回到教會後,我重新審視了我對基督的理解和信心,和對人生的看法, 並且在2023年10月30日做了決志禱告。

今年三月我首次來到CBCGB,感覺異常親切。從慕道班和青橄欖團契,我接觸了一些弟兄姐妹,和他們一起上課和查經,交流對聖經語句的理解。他們如家人般讓我敞開心扉。夏天我和家人一起去了倫敦,參觀了很多教堂和歷史建築,包括聖保羅大教堂,西敏寺,倫敦塔等。並且聽了相關的有聲小說,進一步了解宗教歷史(Ken Follett, 中世紀三部曲)。 

在讚歎西方教堂和建築的鬼斧神工之餘,我也開始反思,從讀書歲月開始,我是不是錯過了很多認識上帝和接觸信仰的機會。抱有這觸動,我在去教會的時候更有了心。我在春天和夏天參加了二輪的慕道班, 秋季上了受洗班,聆聽了一系列的講座,澄清了許多我的困惑。例如:基督教和科學是否衝突,聖經的歷史真實性,耶穌在死後三天復活的科學考據性,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區別,基督教對中華文化、醫學、教育的浸禮等等。這些解答使我更接近上帝,認識上帝的全能和慈愛。 

回到教會的這些日子,我的內心時常有神靈的感動,甚至流淚。向上帝禱告,總能讓我稍稍浮躁的心情得以平靜和沉澱。我想,這就是我想要追求的屬靈的生命。

觸動我的心

決志以後,我從學習聖經的過程中收穫頗多。這裡有兩點特別觸動我的心靈。

第一點來自傳道書:人為什麼要活著?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我們應該怎樣善用人生?我想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因為畢竟我們都只有一個人生,只能夠活一次。而不是說從來沒想去,吃飯,工作,過一天,算一天,只關心怎麼活下去呢。傳道書裡所羅門王一開始就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所羅門擁有財富,權力和名氣,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但他仍然感到虛空。他嘗試了商業投資,貨匹買賣,嘗試享樂,研究哲學,以求找到人生的意義。這些雖然帶給他刺激,卻不能帶給他滿足。所羅門說,我什麼都試過了,全都沒有意義。傳道書的兩個啟示是:(1)如果我們的眼光都只侷限在“日光之下”,那麼就永遠無法明白人生的意義到底何在。人的眼光不能放在日光之下,一定要放得更高才行。(2)如果我們的眼光只看“今生今世”,便很難理解人生的真正意義。 只有跳出框框, 從天上的角度看人生,從來生的角度看今生的話,才能逐漸明白人生的意義。哥林多前書4:9 說:“因為我們成了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是的,我們每個人在地上所作的一切事,上帝和天使盡收眼底。 

第二點是聖經的教導幫助我追求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提摩太後書3:16-17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聖經中有許多實用的智慧和處事原則,包括如何愛人、如何饒恕人,它也教我們如何健康地工作生活,教養孩子,照顧老人等事情。聖經列出了界限和原則,讓我們活出美好的生命。歌羅西書3:12-13說:“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憐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總要彼此包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了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上帝透過聖經教導我們這一生該怎麼過,也警戒我們不該怎麼過,該用怎樣的品行過。

患難生盼望

一路回想過往,點點滴滴我都看到神的恩典。從求學、出國、工作、家庭, 我一直都非常感恩。但是我相信人生並非一帆風順的,無論經歷何種挑戰和苦難,都是上帝用來塑造我們,是我們成長的機會。

苦難塑造我們的品格,成為我們未來的祝福。即使面臨困難,我們可以依靠上帝,知道上帝相信這對我們有益。有人這樣照顧我們,豈不是很棒?我們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馬書5:3-4)。我也相信臨到我們身上的事都不是偶然,而是上帝的計劃。

我渴望在上帝的引領下繼續前行,在屬靈的大家庭中繼續成長,跟隨牧師和屬靈的長輩們學習上的話語, 做一個虔誠和謙卑的基督徒。願聖靈充滿我的心,願耶穌基督做我生命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