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傳斌
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看到AI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各方面。作為基督徒,我們也不禁思考:這些新技術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信仰生活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AI時代信仰生活的新可能。
一、過去的科技
聖經,這個千年古本,號稱是世界上被閲讀最多的書。在中東昆蘭地區(Qumran)發現的死海古卷,除了大部分是在羊皮上,還有寫在蒲草紙上和雕刻在銅器上的。十四世紀的古騰堡(Gutenberg)印刷術開始了聖經的大量印刷。造紙和印刷術導致了聖經的普遍化。
還記得我們剛來美國時,帶著厚重的紙質聖經上教堂嗎?現在,我們可以在手機上輕鬆閱讀聖經,甚至可以同時對比多個譯本。這種變化,正是電腦科技給我們信仰生活帶來的便利。首先是聖經變成了電子檔,接著網際網絡(互聯網)使得聖經的傳播無遠弗屆。聖經可以被查詢搜索,像查經資料、聖經註釋都可以在網上找到。科技滿足了對聖經查考的方便。
二、當前的現狀
生成式AI的技術再度增强了聖經的應用。智能對話系統(也就是大型語言模型,例如ChatGPT)一出現,就已經囊括了網上的全部有關聖經的資料,並且對聖經的内容,不但能理解其語句和語義,還能整理、翻譯、述説概要,引申並回答問題。
這裏列出目前智能對話系統尚未能做到的功能,以及爲何不能做到:
- 教會的行政工作,智能對話系統無法給出具有符合“某教會的傳統、精神、特性”的客制化輔助,因爲智能對話系統有資訊依賴性的問題:智能對話系統的回答僅限於其所訓練的網際網絡數據。如果某個教會的資訊不在網路上,模型就無法獲取相關數據,也就無法提供針對性的回答。譬如教會新任牧師長老無法汲取多年前的教會的經驗來行事。又譬如教會無法利用會友名單自動找出適合一對一傳福音的候選輔導人員。
- 小組查經,若是引用智能對話系統來查經現場參與解答問題,常常會缺乏情感理解,不很實用:智能對話系統無法理解人類的情感、靈性狀態,也無法感知周圍的環境。因此,它無法像人一樣,根據對話者的語氣、表情等非語言訊息來調整回答,尤其是群組討論。在我們的查經小組中,曾有弟兄嘗試用裝在iPhone上會發聲説話的“聖經助手”參加查經討論,這位“助手"能夠立即回答我們對經文的疑問,或者提供深入的歷史背景。這聽起來很神奇,對吧?雖然這樣的技術已經存在了,但由於上述原因,不那麽實用。
- 基督徒靈命進深,智能對話系統無法提供個人化建議:靈性成長是一個極其個人化的過程,涉及到信仰、價值觀、生活經驗等多方面因素。模型無法根據個人的獨特情況提供個性化的靈性建議,這也涉及聖靈工作,確實AI無法幫助。個性化雖是AI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但要真正理解並回應個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經驗,仍然需要大量的數據和複雜的算法。譬如,在網上的荒漠甘泉、每日靈糧(Daily Bread)只能針對一般人,無法個性化。
- 對於傳福音,智能對話系統缺乏實踐經驗:對話系統缺乏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互動的經驗,無法像牧師或輔導員一樣(譬如在三元福音或一對一輔導的場合),通過面對面的交流來幫助他人解決問題。解決問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涉及到知識、經驗、判斷等多方面因素,AI要真正達到人類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在職場或平日生活裏利用聖經的世界觀來實施道德判斷的困難:在涉及到道德、價值觀等方面時,模型可能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因為這些概念往往是主觀的,並且受到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道德判斷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涉及到文化、社會、個人價值觀等多方面因素,僅僅依靠算法可能無法完全解決。譬如,目前雖然有“職場事奉"的主日學課程或課本(例如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寫的“工作的意義"),但上過課或讀過書的基督徒在職場面臨道德判斷時,仍然未必能根據福音世界觀做出正確的抉擇。
三.未來的展望
以上的分析,涵蓋了智能對話系統在處理聖經相關議題時所面臨的各種挑戰。這些挑戰也反映了當今 AI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雖然目前智能對話系統有上述這些缺失,但在以下幾個方面,我們可以期待它們的進一步發展:
- 更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通過不斷優化算法和增加訓練數據,模型能夠更好地理解和生成人類語言。智能對話系統無法現地、實時參與小組查經的問題,有點兒類似使用視訊會議(而非實體查經),就是智能對話系統無法感知周圍的環境:也許物聯網IoT和數位孿生技術Digital Twin Technology可能有所幫助,但要真正理解人類的情感來感知,可能還需要其他技術的配合(例如下面提到的模擬人腦運作技術)。
- 更深入的知識表示:將知識概念關聯圖等技術融入模型,可以讓模型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複雜性。(1)智能對話系統無法針對具有教會特性之行政工作的問題來輔助:這也是目前許多機關、企業都有的問題。這問題已經有不少進展,譬如一種稱爲RAG的技術就可以從大量教會私有的資料中學習和生成答案,像是各種教會pdf文檔或數據庫,在能保持私有性的情況下與智能對話系統結合,教會行政工作就能針對該教會的特性進行輔助。(當然,教會行政工作也可以使用非客制化的general-purpose AI工具產品,像是視訊會議工具ZOOM的AI Companion。)微軟公司就提供了開源的GraphRAG技術,該技術融合了概念關聯圖和RAG,可以把顧客的知識利用知識概念關聯圖深入理解,加以運用。(2)RAG也可以針對基督徒個別的靈命而提供個性化的輔助。譬如基督徒可以在靈修時使用個性化的每日靈糧(Personalized Daily Bread)。
- 更強的推理和情感能力:(1)有關推理能力,通過發展新的算法和模型架構,模型能夠進行更複雜的推理和決策。譬如結合所謂「小助手(agent)」技術,可以把問題細分,讓多個小助手來完成解決方案。(2)有關情感能力,目前確實智能對話系統能做的不多,但也許未來在量子計算、模擬人腦運作方面有潛力可突破,意即建立起人腦模型,模仿人腦中控制情感方面的腦神經元作業(brain neuron operations),可能有助於AI在小組查經時偵測與之對話的人的情感、意識和存在本質。不過這方面的技術還在研究階段。
- 更強的基於聖經世界觀的判斷能力:通過引入福音原則和價值觀,模型能夠做出更符合人類日常生活道德規範的判斷。有關這個問題,(1)我正在思考是否聖經可以歸納出一些原則,類似於某個智能對話系統 Claudy的Constitutional AI, 我提出AI聖經化倡議(Biblical AI Initiative), 把歸納出的聖經原則嵌入智能對話系統,以提高其道德判斷能力並具有福音世界觀。然而,如上所述,福音世界觀和道德判斷僅僅依靠算法可能無法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另外,(2)機器人是否可以基督化和如何基督化?這是不久的未來會遭遇的問題,也與Biblical AI倡議有關。(3)有關傳福音時幫助人解決問題,據説最新版的ChatGPTo1使用「思想鏈(Chain of thoughts)」的技術已經開始在「解決問題」方面有突破,它讓智能對話系統的模型能夠更具邏輯地思考和推理。而我們的Biblical AI倡議也可以用LangChain的工具實現「思想鏈」,以增快AI模型的運行速度。(4)我們應該充分利用 AI的優勢,例如要隨時監督、評估實現Biblical AI後,被聖經化的AI是否真能減低駭客或魔鬼勢力利用AI不法的編造假消息等勾當、擾亂世界的潛在風險。當然目前這些工作都還在起步的階段。
然而,我們也應該清楚認識到,
(1)AI始終是人類創造的工具,它的發展需要人類的引導和監督。我們也需知道
(2)凡是涉及有關聖靈的工作,AI可能永遠無法輔助。譬如小組查經時AI無法感知與之對話者的靈性狀態因其涉及了聖靈的工作。同樣,AI模型雖可根據個人的獨特情況提供建議,但無法確保基督徒靈命進深。
(3)將AI整合到基督信仰領域需要謹慎平衡。
關鍵在於將AI視為輔助工具,而非替代真實信仰體驗。我們應確保AI內容的準確性和包容性,同時嚴格保護用戶隱私。AI可用於個性化靈修建議和促進神學討論,但不應取代人際互動或靈性權威。在跨文化宣教中,AI需具備文化敏感性。資源分配應權衡技術投資與教會核心使命。最重要的是,在使用AI時要保持信仰的超越性。成功整合AI需要教會長執、技術專家和信徒群體的持續對話與合作,以及對其影響的不斷評估和調整。
未來,AI和人類的關係將會更加密切(譬如機器人基督化的問題)。AI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以積極開放的態度面對 AI的發展,同時也應該保持對信仰的堅定。
上圖説明人工智慧聖經化 (BAI) 倡議的概念圖,直觀地展示了如何透過人工智慧提取聖經原則並將其應用於工作場所、教會和家庭等各種生活領域。中心是負責提取的核心人工智慧系統,周圍的部分展示了 BAI 在基督徒生活不同領域的實際應用。
作者為資深軟體企業家,擅長虛擬化,雲計算,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曾為CBCGB中區團契會友多年,現居大波士頓地區。
責任編輯: 楊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