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兩約之間”

王凡

前言:在學習舊約和新約概論的時候,我對兩約之間的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藉此機會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和溫習,有不準確之處敬請指正。在此也對教授新約和舊約概論的幾位老師表示感謝。

“兩約之間”是指舊約和新約之間的這段時期,從舊約的最後一本先知書:《瑪拉基書》(大概在公元前420到公元前397年寫成)預告以利亞的到來到新約的第一本書:《馬太福音》主耶穌的誕生,期間大概有四百年的靜默期,神沒有直接對祂的百姓說話,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段歷史是沉默的。相反,這個時期文化繁榮、商業發達、思想活躍、戰爭頻繁,希臘文化廣泛傳播,神在有計劃有步驟地預備主耶穌的到來。

《瑪拉基書》寫成時期處於波斯帝國(公元前539-公元前331年)即今天的伊朗統治猶太人的時代。波斯王古列(居魯士王Cyrus)允許被擄至巴比倫的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並重建聖殿。第一批在所羅巴伯的帶領下約有42630個猶太人回歸。《以斯拉記》(1:1-3)中關於重建聖殿這樣記載:“波斯王古列如此說:’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祂建造殿宇。在你們中間凡作祂子民的,可以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殿(只有祂是神)。願神與這人同在。’” 其間因撒馬利亞人的阻撓,重建停止。大利烏王即位後再次允許猶太人恢復建殿,於公元前516年完工。聖殿建成六十年後,文士和祭司以斯拉帶領約2000猶太人從巴比倫第二次回歸。亞哈隨魯王執政時,神藉著末底改和以斯帖對猶太人實施奇妙拯救。後來,尼希米率領猶太人第三次回歸並重建耶路撒冷城牆。在波斯帝國時代,神主要是透過先知帶領被擄的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並重建聖殿和城牆。重建聖殿也就是恢復宗教、恢復民族,這是以色列人歷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點,猶如以色列人出埃及進迦南一樣,否則猶太民族從此流亡,基督將無從降生,神的救贖計劃也不能完成。

波斯帝國存續期間,腓力二世建立馬其頓王國(公元前359年)。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在十三歲時師從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受到良好的教育。亞歷山大二十歲時(公元前336年)繼承父親的王位,他極具軍事才能且野心勃勃。《但以理書》(8:5)中有預言提到:“見有一隻公山羊從西而來,遍行全地,腳不沾麈,這山羊兩眼當中,有一非常的角”。這“非常的角”就是指亞歷山大,他異常勇猛,且治軍有方。一隻公山羊從西而來,是指在他統治期間進行了長達十年的亞歷山大東征,並殲滅了波斯帝國(公元前331年),耶路撒冷地區自此歸於亞歷山大的統治之下。他在三十歲時征服了希臘、小亞細亞、埃及、波斯、兩河流域、阿富汗及印度西北部,地跨歐、亞、非三大洲,這次東征也將希臘文明傳播到了遙遠的東方。亞歷山大在戰場上從未被擊敗過,他被認為是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也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他以全希臘科林斯同盟盟主的身份統治希臘半島,此後地中海沿岸的文明進入希臘化時代。

《但以理書》(8:8)中提到“這山羊極其自高自大,正強盛的時候,那大角折斷了”,亞歷山大大帝英年早逝,在三十三歲時(公元前323年)死於一場熱病。儘管亞歷山大統治希臘只有十幾年,那時希臘文明已經初具雛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柏拉圖是亞里斯多德的老師。蘇格拉底是希臘哲學的創始人之一,他提倡人本主義,在七十歲時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信仰新神和蠱惑青年等罪名被審判,最後選擇喝下毒酒而死。柏拉圖是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數學家,他主張理想主義。他的思想主要體現在著作《理想國》中,以哲學對話體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亞里斯多德是哲學家、教育家和科學家,信奉自然科學主義。他的著作涉及倫理學、邏輯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和自然科學等。在他的影響下,亞歷山大大帝始終對科學事業非常關心,對知識也極為尊重。這些哲學家對世界的探索和思考卻沒有解決人類信仰和生命的根本問題,他們對信仰的渴望為將來主耶穌的到來奠定了思想基礎。

《但以理書》(8:8)中也提到,又在角根上向天的四方,長出四個非常的角來。亞歷山大死後,希臘版圖被其手下的四大將軍瓜分,整個帝國分裂成東、西、南、北四國:賴西馬克士(Lysimacus)取得東部小亞細亞和土耳其一帶,卡散卓(Cassander)取得西部的希臘和馬其頓,托勒密(Ptolemy)取得南部在埃及,塞琉古(Seleucus) 取得北部叙利亚和巴⽐伦等地。

南部的托勒密王朝建都亞歷山大城,舉世聞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就在這裡,它藏書豐富,匯聚了很多有名的科學文化界人士。例如,數學家歐幾里德、發現浮力定率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都曾在這裡學習和交流。據傳托勒密二世邀請以色列十二支派的文士,各支派派出六人,總共七十二人,歷經七十二天的緊張工作,將聖經舊約當時主要是摩西五經從希伯來文譯成希臘文,稱為《七十士譯本》。這部譯本的問世對後來基督教的傳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為基督教傳入外邦奠定了文化和宗教基礎。但可惜的是,亞歷山大圖書館在公元三世紀毀於一場大火中,其中的藏書無一倖存。

耶路撒冷地區先在托勒密王朝的控制下(西元前323-西元前198年),政府給予猶太人一定的權利自由,這個時期大量的猶太人移居埃及,亞歷山大城成為猶太人的聚集中心。但從托勒密二世起,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為爭奪霸權開始了長達八十年的敘利亞戰爭,耶路撒冷地區(今巴勒斯坦)夾在中間成為戰場,百姓備受蹂躪。在托勒密五世的時候,塞琉古王朝安提阿古三世奪得了耶路撒冷地區的控制權,從此猶太人轉而歸屬塞琉古王朝統治(公元前198-公元前167年)。《但以理書》(11:5-20)精準而詳細地預言了這段南方王(托勒密王朝)和北方王(塞琉古王朝)的爭鬥歷史。

塞琉古王朝自國王安提阿四世開始嚴格禁止猶太教,所有猶太人必須遵守希臘的風俗習慣,包括強迫他們在安息日工作、禁止行割禮和用不潔淨的動物獻祭等,甚至擄掠聖殿裡的黃金,強迫猶太人拜他為神。耶路撒冷的祭司馬提亞帶領他的五個兒子和猶太人揭竿而起,爆發了馬加比起義。馬提亞的兒子猶大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將領,綽號“鐵錘”,希伯來語作“馬加比”,他們與塞琉古王朝之間的戰爭長達百年,俗稱“馬加比革命”。猶大戰死後,他的哥哥約拿單帶領猶太人從原來的追求宗教自由轉為追求完全的政治獨立,約拿單被希臘人誘捕後殺害。馬加比家族的另一位傑出人物西門率兵佔領阿克拉城,標誌著猶太人政治獨立的實現和哈斯蒙尼王朝(公元前167-公元前63年)的正式建立,此後開始政教合一,並重新確立了猶太教的權威。西門於主前135年被暗殺,許爾堪一世繼位後,宮廷內部互相傾軋殘殺,王朝日益衰落。此時羅馬卻逐漸強盛,公元前63年,羅馬將軍龐培攻陷耶路撒冷,猶太人自此完全喪失獨立。羅馬帝國的開始標誌著希臘化時代的結束。

在這段亡國的日子,猶太人極度盼望彌賽亞的出現和拯救。神的救贖計畫在這四百年間經歷了被擄的猶太人回歸,文化、思想、政治和宗教等的預備後,條件終於成熟,同時也應驗了神的應許。《創世紀》(49:10):“圭必不離猶大,杖必不離他兩腳之間,直等細羅(賜平安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撒母耳記下》(7:16)神應許大衛:“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公元前27年屋大維成為羅馬首任皇帝,被尊稱為“凱撒-奧古斯都”。《路加福音》(2:1):“當那些日子,凱撒奧古斯都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這是居里扭作敘利亞巡撫的時候,頭一次行報名上冊的事。眾人各歸各城,辦理登記。約瑟也從加利利的拿撒勒城上猶太去,到了大衛的城,名叫‘伯利恆’”。《馬太福音》(2:9-11):“他們在東方看見的那顆星在前面引導他們,直到那孩子所在的地方,就在上頭停住了。他們看見那顆星,極其歡喜快樂。他們進了屋子,看見那孩子與他的母親瑪麗亞在一起,就俯伏拜那孩子”。大約在公元前5年,我們的救主彌賽亞—主耶穌在馬槽中降生,從此開啟了新約的歷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