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了你我、何來合一

黃以傑

隨著我們教會55周年的到來,我正反思著教會的處境;特別是在這個充滿分歧的世代,心中一直浮現又令我顧念的正是“合一”。

我們常常為教會的合一禱告。合一根深蒂固地影響著我們服事的態度以及教會的文化。我們也常說教會的合一並不在於追求單一化,而是在多元中追求合一。但是在思考的同時,我也在懷疑,自己到底懂不懂得合一是甚麼?

‌有一種心理現象叫“語意飽和”⸺指當一個詞語反覆出現時,會暫時失去原有意義,聽起來變得怪異。這是因為大腦對重複詞語的敏感度減弱所致。當我說了八次“合一”這個詞之後,它的確聽起來有點奇怪。這個現象是否也會發生在教會的身上呢⸺當我們一直說要合一,我們是否習慣到忘記了它的本意,甚至忘了要怎樣把合一活出來呢?

我們是一個多元的教會,雖然多樣性可能不那麼顯著,但我們的組成涵蓋多種語言、多堂會衆、多種文化和多個家庭年代。那麼,多元中的合一到底是什麼意思?是什麼將我們連結起來,反映神對教會合一的期許?今天,當我們在合一中慶祝並享受自由時,是什麼使我們彼此相連?本文的題目是:缺了你我、何來合一。我們將通過三個論點深入探討合一的意義⸺同心合一的起點 、同心合一的本質 、以及同心合一的方法。  

同心合一的起點

同心合一的起點是我們對福音共同的經歷(腓2:1-2)。腓立比書2章這段經文的一個中心的教導就是 “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是要我們有一樣的心思意念。在這句之前第一節裡“在基督里若有……”,保羅在這裏假設這些列舉的事情都已經發生了。更貼切的翻譯是:“既然在基督裡受到了鼓勵,既然得到了從神而來愛的安慰,與聖靈有了相通,有了對我的慈悲和憐憫之心(就像我對你一般),你當使我的喜樂得以滿足。”

‌可見,保羅在教導腓立比教會合一時,先從大家共有的經驗著手。合一的起點在於我們對福音的共同經歷。保羅透過腓立比教會對福音的共同領受來教導他們:在基督裡的勸勉、從父神的愛而來的安慰、聖靈的交通,這三點展現了三位一體的神。因著福音,我們都從神領受了這些恩典。保羅還加上了第四點⸺慈悲憐憫,這既指腓立比教會對保羅的憐憫,也包括保羅對他們的慈悲之心。

因此,這段信息的核心是,彼此相待如同上帝待我們一般。

‌我們對福音的共同經歷是追求合一的最佳起點,因為它讓我們地位平等、彼此相連,並激勵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用上帝在基督裡待我們的方式對待他人。

我喜歡默德寫的這句:

合一……屬於基督徒生活的精華,因爲它是基督徒對外表達福音本質和福音意義的方式。同心就是福音的標誌;它向所有研讀這段經文的人說:“這個生活是與福音相稱的。”

同心合一的起點是我們對福音共有的體驗。那合一到底是甚麼? 

同心合一的本質

同心合一的本質是在基督裡有一樣的心態(腓2:2-5)。合一是要同心,用“心態”這個詞也許更加適合。合一並不意味著在所有事情上持相同意見,那只是單一化。合一也不是一味地且毫無例外地同意,而是指擁有由福音塑造出來的心態⸺以愛為根基,並專一於同一個使命。即使觀點不同,我們的目標也是一致的,因為我們追求的是讓共有的信仰與委身於基督的心態帶領我們齊心向前。在第五節,保羅說這樣的心態正是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甚麼不是合一呢?擁有共同的歷史不代表合一;共用同一個建築物不代表合一;三個會堂中有兩個會堂出席的聯合崇拜也不代表合一;擁有相同的種族背景不象徵合一;會說相同的語言也不表示合一。

‌以上的這些都沒錯,它們都促進教會的增長,但是我不認為這是保羅所指的“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的重點不在於這些共同點。在我自己家中,我們連說話用詞都不相同。我是台裔美國人,我太太是福州人;她說中文,我也說中文。但是當我們在教孩子中文的時候,是“功課”還是“作業”?是“垃圾(樂色)”還是“垃圾(拉基)”?是“番茄”還是“西紅柿”?我太太住過紐約,而我在波士頓長大,所以要說T還是地鐵?我說波士頓特有的俚語wicked(非常的),但她不用這個詞彙。

即使我們家使用的詞彙不同,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同心合一。真正的合一源於對重要事物抱持相同的心態。我們有相同的心態,希望兩個兒子能說中文,透過語言與我們的文化傳統保持聯繫。這份共同的心態、信念、共識與優先考量,使我們能攜手前行。即使我們使用的詞彙不同,我也要學會接受兒子說“垃圾(拉基)”而非“垃圾(樂色)”。他還小,我也有機會讓他說“功課”而不是“作業”。

因此,在基督裡,心態的合一是指,能辨識福音中最根本的共同信仰,並讓這些信仰幫助我們,在面對不同價值觀時,找到前進的方向。

‌這裏我解釋一下甚麼是共同的信仰,甚麼又是不同的價值觀。在我們教會裡,有人喜愛傳統聖詩,也有人偏好當代敬拜詩歌;這些不同的價值觀會在我們決定共同敬拜方式時出現。但如果我們在主裡有相同的心態,相信敬拜最終的目的是榮耀上帝,那麼即使這些方式不是我們個人的偏好,我們仍能欣賞接受,因為我們都相信敬拜的核心在於心靈,而非形式。

我之前服事的教會裡,帶領同工對是否應該支付一位青少年輔導配偶的退修會費用產生了分歧。這位青少年輔導是去退修會服事的,而他的太太並不是。同工的一方認為,“我們應該支付配偶的費用,因為我們在那週末佔用了青少年輔導與他妻子的時間。他們新婚,我們至少可以讓妻子一起參加。”另一方則認為:“如果我們支付費用,那麼配偶也應該參與服事。”幸好這個分歧不大。我們在幾分鐘內就解決了,沒有人因此而離開教會。但這反映了一種價值觀的差異,不是嗎?一方重視牧養關懷和感恩,想要以這種具體的方式支持青少年輔導,向他表明教會關心同工家庭的需求。另一方則更重視服事和事工的責任。最重要的一點是,雙方都重視這些事。這一點不可忽視,因爲他們只是對事情重視的程度有所不同,導致意見不和。雙方都持有相同的心態,相信要善用上帝賜予的資源,並知道彼此有這樣的認知。他們並未說﹔“我們的做法才是善用金錢,你們的做法不是。”他們相信:“我們都是神的好管家,負責任地對待金錢。只因為我們的價值觀有所不同,所以採取了不同的方法。”這讓他們能夠有效地處理彼此的差異,達成共識,即使觀點不同也能在心態合一中前進。

‌你可能會想:“相對的價值觀仍然會產生衝突。我們仍然需要做出決定。”當沒有空間妥協的時候,會發生什麼?如果我們必須在兩個選項中選擇一個 ,我們該如何齊心前進?當我們關心的選項沒被選中時,擁有相同的心態對我們有甚麼幫助?

同心合一的方法

同心合一的方法是共同對彼此的關懷。保羅寫道:

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3-4)

‌在福音中談合一似乎理所當然,但對我們來說卻並非如此。對我們來說什麼是自然的?那就是自私的野心、驕傲和只顧自己、忽視他人利益。這正是與基督的心態背道而馳。在這裡,保羅強調要謙卑。謙卑帶來合一。有一句說:“謙卑不是要小看自己而是要少看自己。”當保羅說要把別人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時,他並不是讓我們認為“他們比我優秀得多”,而是要關心他人的需求、他們的益處以及他們所重視的事物。抱怨和爭論時,我們會阻礙推廣福音的能力。我們來看二章的14、15節:

‪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

提到抱怨和爭論,這讓我們想起聖經中的以色列人!在荒野中發怨言和起爭論。保羅說道:

“‪……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腓2:2)“……‪為所信的福音齊心努力。”(腓1:27)

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認真一點、振作起來,停止抱怨和爭論,一起達到在基督耶穌裡該有的心態,並且用同樣的愛來彼此相愛。因為事實上,我們可以表面上在一起,實體上卻是分裂的。

今天我帶來一塊車窗玻璃的碎片,上面有一些像蜘蛛網一樣的裂痕。這些裂痕雖小,卻仍可見。儘管這玻璃仍然連在一起,這些裂痕影響了整個擋風玻璃的完整性。有時候,更多的分裂和意見的不合會導致這些裂痕擴大和蔓延,乃至擴大到無法透過玻璃看清楚。同樣地,教會越是分裂,人們越難通過我們清楚地看見耶穌。當我們像蛛網裂痕一樣看似團結卻滿是裂痕時,就該警惕了。這裂了的玻璃終將碎裂,到那時,幾天內就可以輕易地摧毀那費盡數十年所辛苦建造的。所以,我們需要一個在基督耶穌裡的心態,是耶穌為我們做了美好的榜樣,祂教我們如何顧及他人的益處:

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5-8)

我們生活在一個強調個人權益的世界裡⸺我的獨立權、身體權、舒適權、隱私權、報復權、需求權。而耶穌則活出了他希望我們學習的心態⸺放棄自己的權利來服侍我們,將我們的需要置於自己之上。他呼召我們效法他的心態,活出他的樣式,彼此相待。

同心合一的方法是我們共同對彼此的關懷。愛的開始是當別人的需要比我自己的需要更重要。耶穌為我們完美地示範了這一點,他呼召我們藉著擁有相同的心態來合一。作爲家長做在孩子身上對我們來說還算簡單,把他們的需求擺在我們之前。但上帝呼召我們這樣做,不是為了我們的孩子,而是為了那些我們稱為基督裡兄弟姐妹的人。

這些教導對於我們這樣的多語言、多堂會、多文化且跨世代的教會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們能否在基督裡,以追求其他會眾益處的心態,並為上一代與下一代的利益而努力,來實現合一呢?

你知道城光堂因為不在母堂而有時候會被遺忘嗎?中文堂會衆衆多。由於它的規模,滿足其它會衆的需求相比規模較小的會堂更具有挑戰性。‌你知道跨越橋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還要支持其他教會裡的事工,因此人力資源常常不足嗎?你知道青少年事工仍然在用二十年前我還是青少年時用的儲藏室當聚會地點嗎?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常常被趕來趕去好給其它團契挪出空間。你知道兒童事工的同工有時會幾個月都無法在樓上參加敬拜嗎?而其中一些人希望能在七月讓兒童事工休息一個月,好讓同工們有時間休息。

同心合一的方法是我們共同對彼此的關懷。要是我們能不只關心自己的益處,而關心他人的益處呢?要是中文堂跟跨越橋說:“雖然我們也需要場地,但是願意放棄我們的權益,好讓青少年團契有聚會的地方。”那會多有力量啊!要是兩堂都說:“我們要給芥菜種幼兒事工的同工一個月的休息時間,可以邀請小朋友一起上來跟我們聚會,只需要四個周日。家長可以研究怎麼跟孩子們一起敬拜的方法。”那會多麼美好啊!

我們不見得總是能找到簡單的解決方法,但在心態和目的上保持一致,並為彼此奮鬥,遠比互相爭鬥要好得多。

今年年初,我跟跨越橋的領袖同工們分享了以下的圖。我把它叫做“華人教會領袖的ABC”。其實應該說,這是給在華人教會的ABC(美國出生的華人)領袖的ABC:

但是說實話,按照腓立比書第二章的教導,這不僅適用於跨越橋樑的領袖,也同樣適用於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在思考如何通過彼此關懷來實現合一時。

A: 提倡 。為彼此的需求發聲並倡導,不論是針對某個會眾、世代、族群、個人等。

B: 橋梁 。跨越世代與文化的鴻溝,並找到方法來彌補這個差距。 其中一部分是辨識共同的信念和相互競爭的價值觀,然後找到一條能夠超越這些不同價值觀的前進之路。

C: 理解 。了解彼此的需求以及需求的處境,特別是那些共同的信念與相互競爭的價值觀。

如果我們能夠搭建橋樑並理解,但不採取行動倡導,就不會有任何改變。如果沒有人發聲,那麼就什麼都不會發生。如果我們能夠倡導並理解,但不搭建橋樑,就無法獲得認同。這樣可能會帶來改變,但是會犧牲了彼此的關係。如果我們能夠倡導並搭建橋樑,但缺乏理解,就沒有目標可言。如此,我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可能不合常理,這樣做可能會讓教會走上不同的方向,或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因為我們並未真正了解人們的需求或處境。

因此,我們需要能夠同時倡導、搭建橋樑並加以理解。

整個框架的基礎是“信任”⸺當我們在執行ABC時,對上帝要有的信心,還有彼此之間的信任。

如果沒有信任,倡導爭取就會變得自私。你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出這個問題。如果沒有信任,建立橋樑將會顯得脆弱。我真的不認識你,而你也不認識我。如果沒有信任,理解會感到膚淺。你並不真正了解我的需求 。

腓立比書2:1-4的三個重點是:

同心合一的起點是我們對福音共有的經歷(腓2:1);

同心合一的本質是在基督裡有共有的心態(腓2:2);

同心合一的方法是我們共同對彼此的關懷(腓2:3-4)。

‌如果每位成員和領袖都能實踐這三點,那將是一幅多麼強而有力、展現教會多樣性又合一的畫面!記住,要拚出英文字的“合一”需要“U”和“I”(你和我)。

作者簡介:本教會跨越橋英文堂牧師。本文由教會五十五週年慶主日講道編撰而成。